茂名露天矿复绿记:昨日城市伤疤,今朝搭上“生态快车”

南方+ 记者 顾大炜 邓巴烽  2016-05-17 11:17

整治后的露天矿,湖水日益明净,岸边绿意盎然。余力 摄

从卫星上俯瞰茂名,会发现在城区西北角有一块巨大的“疤痕”,这是当年因开采油页岩而留下的巨大的露天矿坑。

被称为“南方油城”的茂名,其油页岩开发项目为新中国甩掉“贫油国”帽子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同时也留下了长5.2公里、宽1公里、最深处距地表超过百米的两个矿坑。由于当时不合理的开采方式,露天矿区及周边地区生态恶化,给附近居民带来了安全隐患。

现在油页岩开采已经停止,而高岭土、煤炭仍然可以继续开采,但茂名市委、市政府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果断放弃了采矿收益,于2013年谋划建设露天矿生态公园,在2014年初开始采取人工造林及封山育林方式尝试整治恢复生态环境。露天矿周边曾经的上访户,也已经把全部心思放在了如何搭乘“生态快车”致富上。

居民忆旧:浮尘、矿坑、酸水湖

家住矿区口的村民小李,跟着父辈一直在这片土地长大。他说:“以前这里环境非常差,出入矿区的都是一些大货车,空气中布满浮尘,地上也都是光秃秃的泥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露天矿开采形成的巨大矿坑可能诱发的滑坡、坍陷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尤其是矿坑湖,水质差,影响着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

因生态及安全隐患问题突出,露天矿的油页岩开采于1992年全面停止。停采之后的露天矿犹如一块巨大的“疤痕”,横亘在茂名大地上,如何整治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2004年茂名市政府与茂名石化公司签订了移交协议,但由于种种原因9年之后移交工作才正式完成,2013年底完成20.01平方公里土地的移交。

茂名市委、市政府在2011年作出了关闭露天矿区的决定,并在充分调研之后提出了以保护为主,实行整治和建设生态公园一起推进的思路方案。

关停露天矿建生态公园需要“壮士断腕”的魄力和勇气。据勘探,露天矿除了油页岩之外,还有丰富的高岭土、煤炭储量,总价值高达3000亿元。露天矿只是茂名矿脉上的一个切口,而截至关停开采量仅占总储量的2%。“至少勘探表明从表层往下220米仍有矿藏,而我们挖了30多年平均只挖了40米,最深的地方也才挖了100米。”最后一任矿长黎安兰说。

油页岩除了可以炼油,也是发电的好原料。粤电油页岩发电项目于2006年启动环评,几经周折于2013年停止,茂名市为此付出了2.15亿元的补偿。矿区的高岭土、煤炭等优质矿藏至今依然是“香饽饽”,一涉黑组织从2003年开始在矿区非法牟取暴利,至2012年底结案审判,共处罚金9.5亿元。目前,矿区已组建守矿护林巡查队伍,对南、北排土场、采矿场20多平方公里的移交区域实行24小时巡查。

茂名市委、市政府认为,生态暂时的破坏并非不可逆转,及时科学的修复可以事半功倍。

关闭露天矿区后,2013年茂名着手谋划建设生态公园,于2014年上半年开始实质性推动工作。为此,茂名市委、市政府不仅放弃了巨大的眼前利益,还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茂名石化公司也作出了相当的牺牲并积极配合。截至目前,矿区及周边内共11家污染企业被关闭,以支持生态修复。

政府治理:引水变“坑”为“湖”

为了让露天矿“起死回生”,茂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引水、种树、建馆、修路”的工作思路,将闲置矿坑规划建设为露天矿生态公园,规划占地10平方公里,其中水体面积6.8平方公里,预计总投资超过10亿元。“建设露天矿生态公园,是茂名市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惠民举措。要广泛动员、全力推进,还矿于民、还绿于民,为广大市民营造一个生态旅游和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茂名市委书记许光说。

废矿湖是中石化茂名分公司炼油厂建厂初期开采油页岩矿形成的矿坑湖,集雨面积达6.8平方公里。由于没有进水及泄水设施,再加上后期高岭土采选之后洗矿的酸水排放到湖中,导致湖水酸化,周边水土流失严重。引水改善废矿湖的水质,是露天矿“起死回生”的一个前提。

引水工程2014年10月动工,包括扩建800米公馆支渠、新建950米引水渠、新建1130米泄洪渠、筑填920米大坝、堆砌4万平方米人工沙滩浴场五部分内容,目前各部分工程已基本完成。今年3月31日正式通水,将高州水库、鉴江水源注入矿坑湖,将持续引水200多天,到10月份矿坑湖库容逐渐达到1.6亿立方米。

据茂名市环保局透露,目前矿湖中的水质PH值仍呈偏酸性,随着新鲜水源的不断注入和中和处理,目前已有部分指标接近二类水质标准,到10月份有望达到地表4类水标准。届时可起到灌溉、防洪之用,可解决8800亩农田灌溉用水和茂名高新区河西工业园用水,并作为储备水库可改善枯水期的小东江水环境,进而改善城市环境。记者在现场看到,矿湖中已有成群的鱼类游动,鸟类也湖中栖息觅食。据了解,一项针对整个矿区的环评即将启动,报告有望在10月湖水注满之际出炉。

“露天矿是茂名的根,是茂名的源,承载着茂名悠久的矿业历史文化。因地制宜,建造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矿山生态公园,既改善环境,也传承历史,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将从中受益匪浅。”茂名市市长李红军说。

有了充足的优质水源,种树成为了“生态疗法”成功的关键。由于开采后的矿区到处是岩石,无法直接植树种草。为此,茂名市统筹资源,把城区公园湖水治理工程清淤挖出的大量塘泥运到露天矿区种树,大大节省了投资。同时应用了“能源矿迹地生态恢复技术”,两年投入数千万元,植树7000多亩,其中包括党员志愿林、宣传文化林、统战林、茂石化林、人才林等多个主题林。“见缝插针”是矿区复绿的一个普遍做法,选用适合当地的树种,保证树苗的成活率。

茂名市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了压倒性位置,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使这座在很多人印象中灰蒙蒙的南方油城,正在蜕变成为一座鲜明灵动的滨海绿城。

发掘半个世纪的城市记忆

这块“疤痕”是南方最大的露天矿山,其存在有约半个世纪之久。

1954年春,国家派出130钻井队进驻茂名,展开大规模勘探。历时三年,发现茂名油页岩适宜大型露天开采,以年产100万吨原油计算,可以开发100年。茂名发现油页岩矿的消息,引起中央高层关注。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到:“我们现在准备在广东茂名搞人造油,那也是重工业。”1956年4月28日,周恩来总理批示“中央同意在广东茂名建设规模为年产100万吨原油的油母页岩炼油厂。”

1958年8月,露天矿山在茂名破土动工,“地上不长草,地下藏着宝”是矿山开发前的真实写照。上万名由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民工组成的建设大军齐聚茂名油页岩蕴藏区,用锄头、畚箕加扁担,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愚公移山”。茂名人民以国家建设大局为重,仅仅1958年至1960年先后在矿区、页岩油厂区迁移村庄36条,迁移人口8600人。

随着国内油田的逐渐发现和国家的对外开放,成本较高、污染较大的油页岩开发逐步停止,露天矿风光不再。但露天矿承载着城市记忆,是典型的工矿业遗迹,具有生态、景观、文化、生产、经济等方面的多重属性,极具科普价值。

茂名市依托原矿业公司废弃厂房,改造成集展览、科普、藏品收集等多功能的露天矿生态博物馆,这也是广东首家矿产遗址博物馆,旨在传承老一辈建设者的开拓精神,设计风格为厚重、朴实、现代。

博物馆的建设不仅依托废弃厂房,还就地取材、保持历史风貌,充分利用好每一块资源,减少资金的投入。记者在矿区中央的一座山岭上看到,建筑工人正忙碌着。博物馆工程占地面积60亩,项目于2015年12月开工建设,预计今年7月可完成主体工程。

建成后的博物馆将尽量展示当年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品。由于茂名露天矿已停产20多年,生产机械几乎已被清理完毕,一些建设者当年的生产生活用品能保存下来的也不多。尽管如此,目前还是收集到了很多历史物件,包括当初建设时期使用的一些大型机械,不少市民不仅向博物馆提供与露天矿建设有关的实物线索,还捐赠了文物和展品,包括1956年在露天矿进行地质勘探时出土的两件龟化石。落成之后的博物馆将成为一个传承茂名矿业文化和油城精神的平台。

矿坑周边居民将逐渐受益

在博物馆的旁边,依托目前已有的旧厂房,参照北京798艺术区、上海新天地,依水而建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力求修旧如旧,以激发进驻人员的创作灵感。

为了盘活露天矿生态资源和历史底蕴,修路成为“八字方针”的一个重要环节。矿区公园路网由一段主线和五段支线组成。主线连接露天采矿场以及南北排土场,各条支线是公园重要的观光道路。目前,公园路网已建设里程25.22公里,含主线9.38公里、支线15.84公里。今年计划修路9.46公里,包括主线5.91公里、3条支线3.55公里,建成后可全线贯通公园外环道路,形成环湖路网。同时,公园也建设了其他的景观配套,包括绿道,亲水平台等。

路通财通,露天矿不仅本身要变废为宝,其溢出效应已经让附近村民受益,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区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居住在矿坑周边的村庄曾经因为生态破坏和饮水困难成为了茂名信访问题最突出的区域,村民们一开始对政府整治露天矿并不信任。随着各项工程的如期推进,实实在在的变化每月都在发生,他们的态度逐渐从怀疑转变为欣喜。矿湖的蓄水量每天都在增加,对解决周边8800多亩农田的灌溉意义重大;投资达1000多万元的饮水工程,也将让村民们喝到便宜干净的自来水。记者在矿坑北边的牙象村看到,村民们正抢抓机遇,致力加快打造花园般的村庄,谋划发展农业、旅游业、餐饮业等。

“矿藏好比‘及时雨’,挖一挖效益立竿见影,但我们要给子孙后辈留下‘长流水’。”作为最后一任矿长,黎安兰尽管对关停露天矿深感惋惜,但看到现在满眼绿色,人气渐旺,他常常在周末带儿孙过来踏青野餐。

2013年,露天矿整治前湖水呈酸性,岸边荒芜一片。 丘立贺摄

特写

最后一任矿长黎安兰忆峥嵘岁月: 拓荒精神传承至今

黎安兰,露天矿最后一任矿长,祖籍梅县的他把青春挥洒在了茂名大地上。1960年,他从北京矿业学院毕业后来到矿区工作,1983年当副矿长,1985年任矿长,1989年离任。“先有露天矿,才有茂名市,茂名因油而兴。”这句话一直挂在他的口头上。

尽管今年已经八十岁,但黎安兰对露天矿当初建设的情景记忆犹新:当年,来自五湖四海的十几万建设大军,靠着肩挑手提板车拉,在茂名公馆的雷打岭附近打响了“挖岩取火”大会战。他们在聚集人力开矿挖岩的同时,在雷打岭建起一座小型的试验炉,进行油母页岩提炼原油试验。接着兴建了大型干馏炉和炼油厂,炼出一桶桶油。

作为工程师,黎安兰对数字记忆得特别清晰:“从1961年矿山和页岩干馏装置规模化投产到1992年底停产,累计矿山采掘量近2亿吨,开采油页岩1亿多吨,生产页岩油292万吨。”据他回忆,当年的条件非常艰苦,工人们的住宿条件很简陋,住在矿山边上的平房里,工人最多的时候有3600人,占了整个石化公司的1/3。那时候没有奖金,只有工资,但是大家都没有怨言,每天上班8小时都是拼命挖矿,产量是每年10万吨。当时生活条件很差,许多工人的家属都在农村。1984年转回矿山户口,才解决孩子的读书问题。

黎安兰坦承,开矿、洗矿、炼矿带来的污染比较严重。如工业污水流入小东江,以至于造成沿江村民无水可饮用。为此,厂里不得不给村民打井。由于油页岩炼油量低,污水排量大,又产生大量废气和粉尘,到1992年就关停了。那时候心里有点不舍,因为多年来对这座矿山充满了感情。

“露天矿关闭后,我一直都在默默地关注着。”近几年来,茂名市委、市政府按照“引水、种树、建馆、修路”的思路,利用原矿区建设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他感到很欣慰。因为茂名是一座因油而生的城市,露天矿就是茂名的发祥地,我们不能让露天矿成为茂名的“疤痕”。

前段时间,茂名市委、市政府邀请黎安兰等一批老矿友回到露天矿参观改造后的变化。在博物馆热火朝天的工地上,这群老人感慨万千:“这劲头跟我们当时拓荒时有得一拼。”在转了一圈之后,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本沙尘滚滚的露天矿已是绿树成荫,小径通幽。一条堤坝将矿坑截成南北两个湖泊,水面蔚蓝宽阔,充满诗情画意。“这样的情景真的难以想象,让我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

南方日报记者 顾大炜 邓巴烽 通讯员 曾煜 桂诗亮 黄小猛 吴永胜 (除署名外)

编辑 李能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