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传承人温凤珠,告诉你做客家娘酒的秘诀

南方+ 记者 陈萍  2016-05-12 09:40

客家娘酒,萦绕在客家人舌尖上挥散不去的家乡味道。在旧时,几乎家家户户的客家妇女都会酿造客家娘酒,而每家的娘酒味道也不尽相同,游子不管离家多久,回来总能一口尝出母亲酿出的那个味道。

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会亲手酿造娘酒的妇女越来越少了,大多是老一辈的传统客家妇女。在梅县区丙村镇的老街上,有一间叫幸珠客家娘酒的酒坊,附近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需要娘酒,都会跑到这里来买上几十斤,因为这间店的娘酒味道几十年都没有变过。

酒坊的主人叫温凤珠,她是省非遗客家娘酒的代表性传承人,夫家祖上3代以酿造客家娘酒为生,传承到她这里已经超过百年,秉承着“忠诚做人,认真做酒”的家训,温凤珠把祖宗的手艺分毫不差地保留了下来,客家妇女勤劳能干的品质在她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南方日报记者 陈萍 通讯员 朱日晖

遵照古方严把每道工序

万和酒店,提起这个名字,老一辈的梅城人都很熟悉。改革开放前,它在梅州城区和丙村镇都很出名。那时的酒店并不是现在含义的酒店,而是纯粹卖酒的店,这家店分别在梅城和丙村镇开了分店,很多“老梅城”都去过那里买客家娘酒。这家店,就是温凤珠的丈夫家开的。

在温凤珠21岁那年,她嫁到了郭家,作为客家人的儿媳妇,自然要把夫家的手艺传承下来,于是她便成为郭家第四代做酒的传承人。“记得公公婆婆对我说,一定要把这酿酒的技术学好,传承下去,因为郭家已经做了一百多年了,这个味道不能丢。”

聪慧的温凤珠跟着公公婆婆学做娘酒,模仿着老人们的步骤,每一个细节都不落下,并熟记于心,“没想到第一次做就成功了,很有成就感,从那以后对做酒就非常有信心了。”温凤珠笑着说。

在客家地区有句谚语:“酿酒做豆腐,无人敢称老师傅”。虽然温凤珠学习能力强,又有天赋,但是对于每一次做酒,她都不敢大意,因为稍不留神,酒的味道就可能发生变化,“失败的例子也有,酒变酸了,或者不出酒了,这些例子提醒我每一次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其实做人也是一样的。”

虽然温凤珠做出来的酒质量是出了名的,但是她依然一丝不苟地遵照着祖辈传下来的秘诀。“从选米到最后的储藏,每一个环节都有它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加酵母粉时糯米饭的温度,酵母粉的比例和稀释等等。”只见温凤珠把刚蒸好的糯米饭倒出来,不停地翻着饭团,待凉到一定温度了,就拿出用凉开水调好的酵母粉均匀地撒在糯米上。虽然这些步骤温凤珠天天都在做,已经做了三十多年了,但是她依然像第一次做酒那样认真,没有一丝的懈怠。

问起做酒最难的是哪个环节,温凤珠指了指旁边的一个机器,“这是别人帮我设计的榨酒机,以前要把酒从酒糟里挤出来,全靠的是一双手,冬天的时候手都挤到麻木了,关节处非常疼,还患上了风湿,现在有了这个机器,效率提高了,也就不辛苦了。”

每天早上,温凤珠六时半左右就起床,开始一天的忙碌,洗米,浸米,蒸饭,晾饭干……跟很多的客家妇女一样,温凤珠也是那种停不下来的人,几乎365天天天都在做酒,“每年要做两百多瓮,刚好够卖,再多也做不来了。”温凤珠说。

提前一年为女儿酿好月子酒

在客家地区,妇女生完孩子都有喝娘酒的习俗,客家人还喜欢用娘酒做娘酒鸡滋补身体,酿酒鸡气味甘醇,且具温中驱寒、养血美颜、强身健体的特殊功效,这也是客家女人坐月子用来恢复元气、滋补身体、催奶的最佳食品。

在知道自己的女儿或儿媳怀孕之后,客家妇女都会开始着手准备做娘酒,这是作为母亲表达对子女爱意的一种方式。一般在农村看到有人在炙酒烟雾缭绕的时候,十有八九都是那家人有喜事了。

温凤珠有一个女儿,在城里教书,如今已经生了两个孩子,“我女儿生两个小孩时都是喝我亲自酿的娘酒,每次我都提前至少一年准备,酒放得越久就越醇,我希望女儿能喝到最好的酒!”温凤珠把对女儿的爱,酿在了那甜甜的娘酒里,化为浓稠绵密、清香四溢的琼浆。

不仅是女儿,郭家家族里几乎每一个产妇都是喝温凤珠的酒坐月子的,“喝娘酒对身体有好处,坐月子更是要喝娘酒。看到别人喝着我酿的酒很有成就感,这是对我的肯定,我也很乐意做这件事。”

由于温凤珠家的酒色泽艳丽,口感甜、绵、醇厚,品质几十年如一日,不仅是普通人家坐月子、办喜事指定要喝温凤珠的酒,附近的4A景区、酒店都跟她订货,专门用来招待贵宾。“有个北京的游客来梅州旅游,多方打听到了我家的酒,便跟我订货,发快递千里迢迢把酒寄到北京去,顾客就为了那个味道。”说起这些,温凤珠开心地笑了,对于她来说,做酒已经成为她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人生的一件乐事。

年轻人愿意学她就愿意教

温凤珠做的客家娘酒之所以广受欢迎,除了她对每一道工序的严格把控外,还有就是她对于做酒原料和工具的考究。

“做酒最主要的材料是糯米,我们买的是放心的农家米,做酒的水必须得是山泉水,否则做出来的味道就没有那么甘甜。”虽然产量比以前大了,但是对于原材料的选择温凤珠并没有像许多商家一样选择价格便宜的以节省成本,“长辈告诉我们,做人做生意都是一样,要讲诚信。”正是由于温凤珠心中牢牢铭记祖训,才使四代相传的客家娘酒保持着100多年未变的风味。

味道甘醇、功效广泛的客家娘酒是客家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华,其意义和价值早已超越了酒的本身。客家娘酒酿造技艺流传到现在,由于受生活方式、经济状况的改变和酒类新产品的激烈竞争,传统手工工艺制作的娘酒面临挑战。生产是以小作坊式的家庭手工为主,规模小,在选择原材料、水质以及制作工序都存在差异,甚至有些地方酿造的娘酒已经没有了传统客家娘酒的那种“山味”和“土味”,且在近几年,出现了企业化生产,以现代机械化代替传统手工工艺,致使娘酒手工酿造技艺有流失的危机。

走进温凤珠的厨房,一个长得像木桶一样的器具在煤气炉上冒着热气。据温凤珠介绍,这就是客家人以前做饭常用的饭甑,“只有用饭甑煮够了两个小时,做出来的糯米饭才是软硬适中的!”随着木匠老行当的逐渐消失,市场上也难寻饭甑的影子,为了追求最佳的口感,温凤珠特意跑到福建,才买到“稀有”的饭甑,“一年要用掉好几个呢,那也没有办法,做酒的方方面面都将就不了。”

做酒的工具日渐稀缺,温凤珠想尽一切办法保持原汁原味,但是随着掌握传统酿酒技艺的人逐年老去,年青一代对客家娘酒酿造技艺生疏,愿意学艺的人也越来越少,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传承危机,温凤珠肩负着传承人的重担,努力发展年轻人来学,“女儿、侄子、侄女都有跟我学,只要年轻人愿意来学,我都会倾我所有去教。”

梅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 马吉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