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校|蕉岭中学:做富有温度的教育

南方+ 记者 陈萍  2016-05-11 23:45

一座三层宫殿式的楼宇,屋顶四面斗拱飞檐,屋内屏风雕龙画凤,这座建于乾隆年间的书院,默默矗立在这聆听了上百年的朗朗书声,它就是桂岭书院。1904年,丘逢甲在桂岭书院创办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两年后,他把传习所改为镇平县官立中学堂,蕉岭中学的历史从这里开始。

如今走过整整110年的春华秋实,历经更迭,八易其名,蕉岭中学见证着百年的历史沧桑,丘逢甲的教育理念和爱国情怀一脉相承。优良的校风、创新的学校管理,让学生和家长都对这所百年名校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好评,近年来其在高考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学校的育人理念是‘服务、劳动、管理’,我们坚持张弛有度的管理制度,秉着做富有温度的教育目标,努力培育独立自主的蕉中人才。”蕉岭中学校长林敏说。

●南方日报记者 陈萍 通讯员 陈晓光 涂永平 黄麟胜

■先进管理

“校长接访日”培育学生主人翁意识

“学校给了我们很大的发挥空间,让我们参与到学校的各项管理事务当中去,还有学生会、志愿者等很多机会,能够体会到不同的角色所承担的不同责任,这对于我们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汤梦茹说。

在学生管理方面,蕉岭中学重视加强学生自管自治,树立主体性教育观念,尊重和突出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教育的现代化发展逐渐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特性,以往单纯把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的方式很难培育出当代社会所需的人才,“只有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位置,创造不同的机会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让学生全面发展才是学校应该做的。”林敏说。

据了解,学校定期召开团代会、学代会,坚持“正确引导,大胆放开”的原则,让学生独立、自主地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主人翁精神。学校也不断建立健全的学生自管自治机构,加大学生干部的培训力度,保障学生自管自治工作的落实。同时构建学生民主参与平台,让学生全面参与学校管理,通过班级管理、宿舍管理、学生会自主管理、社团管理、志愿者服务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自管自治意识,学生的自管自治为学生的成长和优良校风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林敏说:“我们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学校的行政处帮助行政人员处理事务,深入了解学校的管理,也可以巡查其他班级的课堂纪律,还能到饭堂帮忙打饭搞卫生,学校的事务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这也是我们的一种教育,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锻炼学生自管自治能力。”

在蕉岭中学,有个特殊的日子,每到这个时候,同学们就特别兴奋,这就是每周二下午的“校长接访日”。高二(10)班的徐笑妍从初中开始到现在接受过3次校长的“接访”,她告诉记者:“去之前作为班级代表的同学就会向同学们征求意见,大的小的、关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不管多琐碎,校长和其他校领导都会做好记录,第二天开会讨论给我们解决。”这个传统在蕉岭中学已经保持了好多年,同学们也逐渐形成了主人翁的意识,关注着学校的发展,积极参与到其中。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潜。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蕉岭中学的创始人丘逢甲是近代著名爱国诗人,他的这首《春愁》已经深深植入了蕉中人的心里,丘逢甲的爱国情怀也已融入了蕉岭中学今天的德育教育当中。

“学校认为在有升学、竞争和选拔的教育背景下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在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引领教师把教育做出味道来,办有温度的学校。”林敏表示,要让学校成为能够承载师生感情和回忆的地方,让学校成为他们梦想起航的地方,争取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都会为自己曾经是蕉中的学生而感到温暖、幸福和自豪。

据介绍,为了改变在大家心中学校只是学习书本知识和考试的传统印象,学校激励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要有毕业证,还要拿到“体能证”、“才艺证”和“志愿服务证”等。尽管高考任务重,但蕉岭中学还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并注重各项活动的创新和体验,为不同学生提供各种舞台,既有全校性的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科技文化节,又有各年级的品牌活动:高一远足活动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集体主义观念;高二“成人宣誓暨自愿献血”活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增强公民意识;高三“感悟成长”茶话会、高考加油站及毕业典礼点燃学习热情,陶冶感恩之心。这些活动让学校成为富有创新精神、人文底蕴、艺术气息、运动活力的和谐校园。

成功的教育让毕业生离开之后都对母校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蕉岭中学的毕业生曾在网上这样留言:蕉中让我们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做好最重要的事……后来我明白,好的学校会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不需要璀璨的光荣榜,不管风吹浪打,她就在那里,让所有来到这里的人感受到一种安静的、沉稳的、有历史底蕴的气息,散发着书香的氛围。

■行为世范

培养“五气” 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不仅学生要勤奋读书,蕉岭中学的老师也有读书任务。学校坚持抓好教师读书行动,开展学习讲坛,邀请有影响的名师、教授到校传经送宝。学校还提倡文科青年教师写千字文,理科青年教师做千题集,要求青年教师写教学反思录,在反思中求发展。每学年,学校还举办骨干教师研讨课、班主任沙龙、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大赛、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以丰富的活动和多样的平台为教师的成长发展提供机会。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学生行为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造成影响,为了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我们蕉岭中学提出教师要具有‘五气’,分别是浩然的正气、蓬勃的朝气、智慧的灵气、磅礴的大气和浓厚的书卷气。”校长林敏说,把学校比作一只雄鹰,管理层就是脊梁,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德育团队和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学科团队就是年级的两个翅膀,只有每个部件都精良完好、劲儿往一处使,这只雄鹰才能展翅高飞。

老师好不好,敬不敬业,其孩子在蕉中读了5年书的家长刘红锦深有感触:“蕉中的老师都很敬业,甚至比我们做父母的都还关心孩子,所以当年虽然中考超出了东中线,但是我们依然选择把孩子留在蕉中,就是对学校的信任,对老师的放心!”

面对教育的新形势,学校不断创新求变,成立了教学研究督导中心。教学研究督导中心是各科高考备考的总参谋,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与各教研组、备课组的沟通桥梁。“里面的成员都是从各学科评选出来的名教师、骨干教师,给予他们学校行政级别的待遇,激励更多的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加入到督导中心队伍里。”学校工会主席曾志雄说。

学校一方面在教师激励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坚持“教师在反思实践中成长”的工作思路,致力创建一支学习型、事业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蕉岭中学老师坚持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札记,每节课后回顾教学环节、分析得失、查出原因、寻找对策,在反思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学习而不断成长起来,同时在每一星期和每学期结束前对自己工作进行内省反思,争取以后工作更大进步。校长林敏表示,近三年来,学校90%以上专任教师都能自觉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学札记,不断提高自我素质,此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管理无小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蕉岭中学从小事抓起,起于细心、做于细微、行于细致、成于细雕,加强常规管理,高标准、严要求、制度化,使学校的规章制度在教师层面得到内化,形成内驱力。学校在实施层级管理、年级管理、常规管理的同时,又通过教代会、教工会,让教师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在教代会上,教师可以畅所欲言,提出他们的意见,学校是非常重视教师个体发展的。”曾志雄说。

■百年风雨

毅然前行 教育精神薪火相传

在蕉岭中学,桂岭书院不仅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更是一种教育精神的象征。

据《石窟一征》记载:“旧志清康熙二十五年县令蒋弥高建义学桂岭书院于韩祠(韩昌黎祠)之侧”。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庚子春,县令周尧达谋诸邑绅士阖邑公在山下新建三层宫殿式楼宇(即现址),屋顶有四面斗拱飞檐,屏风雕龙画凤,乾隆四十六年五月建成,这就是桂岭书院,为当时镇平县(今蕉岭县)最高学府。它也是丘逢甲开创粤东师范教育先河的地方。

书院建筑面积1100多平方米,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主体三层为砖木结构宫殿式楼宇,有6个课室、6个房间,内设讲学堂、书房、议事厅;书院前面为二层结构的钟楼,有2个厅和4个房间为桂岭书院的大门和书院主讲办公、职工会议的场所。

1904年,丘逢甲在桂岭书院创办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以此作为培养闽粤赣边区地方小学教师人才的所在。

因办学卓有成效,两年后丘逢甲被聘为两广学务处视学、两广方言学堂监督,他把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改为镇平县官立中学堂,这成为该县最早的中学,是蕉岭中学的起点。1914年镇平县官立中学堂更名为蕉岭中学,桂岭书院便成为蕉岭中学图书馆。

从建校初期到建国初期,学校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历经沧桑,在坎坷不平的脚步中,不畏风雨,毅然前行。1927年,高中改为三年制,学校开始招收秋季高中新生,其中徐公辅后来考入北京大学。在抗日战争关键的一年1944年,蕉岭中学的学生传承了丘逢甲的满腔爱国热情,毅然暂停学业,280多人投笔从戎,抗日保国。

从过去的区域讲习所,到今天的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到以文化传承、人格品质健全、身心健康、优质育人为核心内容素质教育的综合发展,从建校初的几十人扩大到今天的几千人,这110年的寒去暑来,蕉岭中学步履铿锵。

■史实

丘逢甲:推行新学 教育救国

丘逢甲少时即痛感民族、国家祸患重重和清政府腐败无能,26岁考中进士后弃官归台,认为“专意养士讲学,或为民间仗义兴笔,反有意义”,开始走上教育救国之路。抗日保台失败,他更是切身体会到“中国危机日迫,非开民智养人才,莫能挽救国难”。

自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利从台湾内渡后,丘逢甲采取“锐意于兴学启民智”、“能强祖国则可复土雪耻”的方针,立足走教育救国道路。丘逢甲先后在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任主讲,1901年春在汕头正式创办岭东同文学堂,为广东历史上第一所新式学校。

1904年夏天,他在回到原籍蕉岭县时,旋即在县城桂岭书院创办了一所专门培训小学师资的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亲自讲课,“以实学训士”,并把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缅甸等地考察、讲学时吸收到的教育教学经验,尤其是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灌输给学生,并开设有算学、生化、物理等课程,为改革旧的教学制度和培养人才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1904年冬丘逢甲又在蕉岭东山(县城城东)、员山(文福白湖村)创办创兆学堂各一所(创兆为在文福定居的丘氏二世祖名)。他通过自办、鼓励别人办、派出得力弟子到各地活动等形式,“劝办学校以百数”。

丘逢甲深感“旧时括帖之学无裨实用”,认为“书院旧制,新知识灌输有所不尽”,主张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大力推行新学,“专以新思潮及有用之学课士”,培养“兴国有用之才”。他彻底打破旧式书院只注重经学的模式,选择和设置的课程丰富而实用,主张“德智体”三育并举全面发展。“到堂后,如有酗酒、嗜酒、不从教规者,即行辞退。”可见丘逢甲十分重视学生品行。智育方面引进西学,除设有经、史等课外,增设算学、格致(物理)、化学、生理卫生、外语(日、英文)等课程。此外,他注重体育,开设了“兵式体操”课程,以增强学生体质。

丘逢甲大力改革教学方法,除中文教员外,还聘请一些英、日籍学者及归国留学生为教师。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主张开放式教学,崇尚学术争鸣。鼓励学生自学、多思、善问,要有“与众有异的主张”,勤读报章,关心国事。

丘逢甲致力办新学取得显著成绩,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有声望的教育家。他曾被两广总督聘为学务处视学,被教育界同仁公推为广东省总教育会会长。丘逢甲推行新学有力地促进了广东乃至全国教育的发展。

编辑 马吉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