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琦玉 戎明迈
2016-04-24 09:28
500多年前的一位书生,一手握书,一手仗剑,“立德、立功、立言”,他的学说成为明代中叶的显学。穿过迷离的历史烟云之后,今天,他的《传习录》再次进入了当代政治生活的语境。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王阳明。
广东河源市和平县也有一个“王阳明”。“他”身着长袍,一动不动地端坐在和平县城阳明镇东山岭上;背上是瘦削的肩胛凸起,手中是紧握的书卷,眼睛眺望的是脚下的城宇与远处的青山。
500年前,正值壮年的王阳明成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前往这片四省交界之地擒拿“积年老贼”、剿灭寇患。随后他上书朝廷,增设和平县治。
“他”是一尊青铜雕像,又是一种可触摸的存在。暮春时节,我们与雕像创作者、广州雕塑院前院长蔡文星在和平县拜谒这位先贤,感受他的思想及其时代魅力。
雕刻王阳明
瘦削的肩胛那是他的性格
2011年,和平县领导找到蔡文星,请他出马,为王阳明雕塑。和平县要为这位浙江余姚人士立像,自有其中因缘。
明代正德年间,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王阳明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在四省边界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众多的土匪武装,山头林立,四处劫掠,给民众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困扰,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王阳明亲率“文吏及偏裨小校”,灵活应用“兵无常势,因地变化而制胜”法则,不到一年便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平寇后王阳明转而“攻心”,在奏设和平县后,订立《乡约法》《保甲法》《十家牌法》,减税费,立社学,教化于民,社会快速发展。而为了纪念这位神一样的人物,重获和平的城厢镇改名“阳明镇”,桥梁亦叫“阳明大桥”,就连纸伞也叫“阳明伞”。
其后,他携书带剑,漂漂亮亮地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广西思恩、田州土司纠纷以及八寨、断藤峡匪患等。难怪作家 “当年明月”在书中称其为“明代官场第一魔咒”—无论如何,千万不要去惹王守仁(阳明)。
当接到这份特别的邀约时,那些历史片段在蔡文星脑海中快速闪过。这让他想起自己初读王阳明著作时的场景:出自书香门第的15岁少年在书店书架上发现精神宝藏,一站就是一天,甚至因为太入迷忘了吃午饭—是啊 ,书中那位同龄的明代少年已经佩上腰间宝剑、带上两名童仆,毅然踏上考察北部边关的征途。立志要“做圣人”的王阳明在之后一个月时间里还和居庸三关的少数民族青年一起骑马射箭,骑射之术精进,让人好不羡慕。
创作历史人物是蔡文星的长项。当天一回到工作室,蔡文星立即着手搜集王阳明的历史素材。一夜回到30年前,蔡文星“钻”进书堆,一“钻”就是好几个星期。
而当蔡文星交出第一张也是唯一一张手绘效果图时,和平县的领导们被“王阳明”的神韵打动了:“我们要找的,就是他了!”
一个星期后,蔡文星用泥土塑成一个不到半米高的“小稿”。他选取了王阳明50岁前后的模样作为“定稿”—彼时,其哲学在历经龙场悟道、剿匪平乱后,渐成体系。
“王阳明很瘦,颧骨很高。当时他是平定藩王之乱的大功臣,却因刚直不阿、得罪官场而饱受诽谤。不久后他辞官回乡讲学,在家乡一带创建书院,‘心学’不胫而走,‘致良知’因而远扬。”蔡文星说,资料画像上的王阳明比雕塑还瘦,在雕像上使他看起来丰润一些,但保留了他后背瘦削的肩胛骨,因为“那体现了他的性格”。
从某种角度来说,雕塑即是解构后重构的过程。每一寸铜像肌理,都为了努力向今人阐述500多年前的王阳明。
完稿前,蔡文星又想起王阳明那个最打动自己的人生结尾:57岁的王阳明病重于异乡,门人问其遗言,王只说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换句通俗的话说,“一个人死了,坦荡磊落,是不用说那么多的。”
蔡文星告诉记者,自己本来打算为半生戎马的王阳明铸把利剑,思虑再三,只留下王阳明左手握的一卷书。“不需要雕琢太多,留些空白也是好的。”蔡文星说。
是的,现在都说“重要的话说三遍”,但在雕塑家眼中,“空有”的剑早已实实在在地伴着王阳明的功业。
领悟王阳明
那是一种光明刚劲之美
虽然蔡文星没有为“王阳明”佩上利剑,但后来他却因缘巧合“遇”上另一位“剑客”。
前不久,广东省首届体育雕塑名家邀请展在广州举行,展览邀请11位岭南雕塑大家为11名从广东走出去的“世界冠军”塑像。蔡文星的刻刀选中的是80后奥运会击剑冠军雷声。
从斯巴达克斯的决斗,到中世纪的风流骑士,再到热兵器时代的体育竞技,中国面孔似乎很难在这项古老的格斗技术中留下烙印。但是,雷声做到了。在那个历史性胜利的瞬间,雷声摘下头盔,在击剑场上握拳嘶吼,挥洒的汗水被镜头定格在半空。
这个画面,打动了蔡文星:精细无声的搏击中浸透着强大的心力,这难道不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意志的美学?
蔡文星的人物雕像常常是力与美的融合,而在雕塑王阳明过程中,又存一番独特的况味。那是一种良知之美、光明之美、刚劲之美,亦是“知行合一”之美。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昂扬清正的精神,也是一种积极的入世之美。有学者评价,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这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寥若晨星,王阳明无疑是其中闪亮的一颗。
在与“王阳明”“交手”时,蔡文星试图理解这位命途多舛的大儒:蹲过监狱、挨过廷杖,遭过贬谪、躲过暗算,受过冷落,却始终磨灭不了他为大明王朝建功立业的雄心,更无损其“做圣人”的初心。
明嘉靖六年(1527年),王阳明在最后一次“出山”平乱前,找来嫡传弟子归纳了自己学说,即被后人称为“王学”核心的“四句教”—第一句即是“无善无恶心之体”。
“无善无恶,是为至善。”在王阳明心中,公平正义,即是至善。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董平认为,这实际上特别强调了中正公义即是最高善。“我们不论与人、与物相交往,如能把自己‘心之体’的本然良知实现出来,处事大中至正,公义廉明,不掺杂任何私意私心而还原事物原有的本来面貌,便是‘致良知’。”这些,都是蔡文星希望借由雕像传递的跨时代讯息。
学习王阳明
研究是为了学习
过去8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王阳明和他的“心学”,不管是与大学生交流,还是在基层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或是在国外报刊发表署名文章。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讨论时谈到“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王的历史作用进行了肯定。
确实,从儒学的历史发展坐标系看,王阳明的出现,展现了一种与前人面貌截然不同的入世美学:在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上发生最剧烈变化的“周秦之际”,儒家学派创立者孔子提出“仁”,主张“礼”,希望通过恢复周礼,重建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约束人们的行为,然而,随着希望不断破灭,满腔悲愤的孔子怀着“吾道穷矣”“哲人其萎”的愤懑,赍志以终;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批评精神,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创见,可惜其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未能得到实践……
到了宋朝,集孟子、陆九渊、陈白沙等思想之大成的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反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倡导将目光从外部物理世界转向人的内心,认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难得的是,王阳明未如其前辈—开“心学”先河的岭南书生陈白沙那样,舍弃朱子读书穷理之途,专求于从静坐中体验心的本体。王阳明在其57年短暂的生命中,一手握利剑、治匪平乱,一手捧长卷、设书院,守着光明的内心,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他始终是乐观的、进取的、有为的。
如今,越来越多人长途跋涉来到粤东北美丽的和平县。这里到处有“王阳明”的故事——王当年设县时种下的古榕树至今郁郁葱葱,树干已有六人合抱之粗;而为纪念王阳明建县之功,和平县治所在地城厢镇亦改名为阳明镇,在镇中心,民众筹建的王文成公祠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人们穿梭于历史和现实之间,不只希望俯拾王阳明这位圣贤的生平片段,更希望能够从中获得精神力量。
2014年,河源市和平县王阳明研究会成立。研究会除了研究王阳明的哲学理论、军事战略,还作为当地廉政建设基地,迎接各地基层党员干部。今年6月,和平县将联合省市社科联、暨南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所、河源市客家古邑文化研究会等单位,举办阳明心学和平地域文化构建研讨会。届时,留下王阳明足迹的广东和平县、福建平和县、浙江余姚县、贵州修文县以及江西崇义县、大余县和赣州市等地将签署协议联手共推阳明文化研究。
“王阳明学说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强调实践,注重实效。我们要利用好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引领和平当下和未来的发展。”和平县委书记何伟光一方面支持王阳明文化研究,一方面强调,研究是为了学习,为了落实,为了和平县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
延伸
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弘治进士,历任刑、兵部主事。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受廷杖,被贬为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刘瑾奸党被剪除后,升迁到庐陵任知县。正德十一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康、赣州,先后镇压福建、江西农民起义,平定宁王叛乱,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阳明学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吴光认为:所谓阳明学,就是形成于明代中叶,由王阳明所奠定、其弟子后学所传承发展,而兴盛于明代末叶、转型于明清之际、开新于近现代的良知之学。这个良知之学,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经世致用为为学目的,是富有人文精神的道德理想主义哲学。
蔡文星
广州雕塑院前院长,广东澄海龙田人。196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在海内外从事过多种工作。曾担任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雕塑教研组长,广东省工艺美术总公司副总经理,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玩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玩具协会协会副秘书长,德国法兰克福广福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等职务。1993年调至广州雕塑院。创作有《南油之光》、《广州建城》、《青年孙中山》、《与时俱进》等二十余座大型城市雕塑安置于省内外各地;室内架上雕塑、水彩画及书法作品多次参加海内外展览并广被各美术场馆及私人收藏。出版和参与出版的有《蔡文星雕塑书法水彩画作品集》、《中国雕塑名家——蔡文星作品》、《老朋友画集》、《潘鹤钱海源蔡文星水彩画集》、《金果画集》等十余册。
【记者】赵琦玉 戎明迈
【通讯员】吴建章
【来源】《南方》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