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造车轴的“工匠精神”:自主研发反哺德国总部

南方+ 记者 马发洲  2016-04-13 09:03

 

1995年,全球知名车轴企业的德国BPW公司来到中国,在广东梅州建立了一家中德合资公司——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带来了德国最先进的技术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从此,BPW车轴的“工匠精神”在梅州落地生根。

20年间,传承百年企业德国BPW公司“质量决定前途”的经营理念,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不断研发创新,从最初的完全依赖德国进口零件组装,到自主研发、产品返供德国总部,用精益求精的实际行动诠释何为“工匠精神”。

如今,BPW(梅州)公司先后吸引世界各地50多个国家的客户前来洽谈,成为梅州对外宣传、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这背后是一群工匠20年的钻研和思考。

传承

10根BPW车轴2根梅州制造

沿着G205国道驱车进入梅县城东镇,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很快进入眼帘。宽敞明亮的厂房内,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工人们快马加鞭地赶工,“质量决定前途”六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从创立之初,这六个字已烙在每名员工的心间。

1995年,这家全球知名车轴企业来到中国,在梅州建立了一家中德合资公司——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带来了德国最先进的技术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此后,在梅州市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进入发展的快车道。BPW车轴的“工匠精神”在梅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质量决定前途,一直是BPW品牌车轴秉承的宗旨。”从1995年进厂工作至今,BPW(梅州)车轴公司的副总工程师邓勇见证了该公司的蒸蒸日上。

邓勇告诉记者,梅州生产的车轴产品,所有零部件都必须经过层层把关、送样到德国总部检验认证,只有达到德国BPW总部的质量标准,才能正式批准批量生产。批量生产的产品必须100%达标才能出厂,同时还须定期送样到德国BPW总部进行检验,通过周期认证后才能持续生产,以确保产品质量持续稳定。

21年过去,BPW(梅州)车轴公司已成长为拥有世界先进水平设备和技术的标杆企业。在中国和东南亚的高端市场,一提及BPW(梅州)车轴几乎是无人不知,“轴王”美誉在梅州延续。去年,BPW(梅州)公司的产量约占全球总量的20%,这意味着,全球使用的BPW品牌车轴中,每10根就有2根是“梅州制造”。

在原有的德国技术基础上,该公司不惜重金革新生产工艺技术和升级换代生产设备。以2005年4月投产的二期项目为例,二期项目的核心技术就是确保轴梁的焊接质量,为此该公司专门花巨资从瑞士引进闪光对焊机,实现了轴管和轴头之间的无缝焊接,提高轴梁的整体机械性能,解决了项目实施的关键问题。

二期项目中,BPW(梅州)公司还引进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全自动机器人焊接设备、双排自动铆接设备以及先进的检验试验设备,使BPW梅州车轴的制造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完全符合德国BPW公司的质量标准。这标志着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了BPW车轴的国产化,使“德国制造”逐步走向“梅州制造”。同年获评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坚持着德国总部的质量理念,凭借着品质卓越的产品,BPW(梅州)车轴公司逐渐声名鹊起,21年里,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先后吸引了世界各地50多个国家的客户前来洽谈,成为梅州对外宣传、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起初,国外客人大都带着怀疑和不解的心态来到梅州,他们不相信一个偏僻山区能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品牌产品。但BPW(梅州)车轴公司先进的设备、严格的管理、完备的检验设施、德国标准的生产工艺,让客人们一一信服。

2008年,一位年逾七旬的泰国运输集团总裁率领考察团专程到BPW梅州考察。此前,他坚持使用德国BPW产品50多年,但对梅州制造的产品信心不足。现场考察后,这位久经商场的老人感慨:“BPW车轴,生产的地点变了,生产的人员也变了,但产品的质量没变!今后我就可以放心地用梅州生产的车轴了!”

创新

自主研发反哺德国总部

操控闪光对焊机的工人杨福超,原来只是一名普通的手工焊工。2005年,杨福超“转型升级”接手这台“高大上”的闪光对焊机后,从此与它结下不解之缘。

本着不断钻研、追求创新的精神,杨福超勤学苦练,不懂操作,就主动学习、反复参与培训;不懂德语,就反复背诵、理解消化;在闪光对焊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多年,焊接了10余万根轴梁,没有出现过一件次品。

“对于每一道工序,不多耗点时间学习,手艺就不可能好;不坚持学习、不追求创新,就不可能把产品做好。”在邓勇看来,在机器自动化时代,更需要工匠精神,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开拓进取。

这种创新精神,从上至下贯穿生产始末,推动车轴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产品质量不断提升。2004年,该公司成立研发中心,依托德国总部的科研力量,结合国内车轴市场的实际情况,不断研发车轴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

如今,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的年产值已超过9亿元,产品系列从原来单一的普通刚性车轴,发展至现在的9至20吨规格品种齐全的系列车轴,如刚性悬挂车轴、空气悬挂车轴、盘式制动车轴、低平板车轴、自转向车轴等,以及根据客户定制要求的各种特殊车轴,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行业的标杆。

“我们每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到5%。”该公司副总经理黄阮茂说,购进一大批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设备和检测仪器,建立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公司持续开展研发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每一款新产品从图纸设计、论证、成型、检测、装车实验到应用,至少需要2年。”在黄阮茂看来,德国产品到中国应用,必须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为此,必须根据中国市场的实际使用状况,进行不断改良。

比如,欧洲道路状况良好,司机的驾驶习惯不同,对车轴产品的要求没有那么苛刻,然而在中国则不相同,同样的车轴产品不一定适合国内所有地方使用,在山区路段、长下坡路段以及高寒、极寒地区使用的车轴产品必须具备特有的品质。同时,超载、油品、路况等也是车轴研发当中必须考虑的范畴。

该公司近年研发出的轮毂端盖锁紧结构,有效地改变了端盖易脱落的情况,得到德国BPW总部的认可,并在全球推广使用,“梅州制造”得到德国工匠的认可。德国BPW总部将部分零件的研发权下放到梅州,成为BPW集团在亚洲的研发基地。目前,该公司平均每年研发新产品、新技术20多项,创新发展源源不断。

近年来,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先后获得“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转型升级示范企业”“海关AA类管理企业”等殊荣。

人才

优化环境培育创新“工匠”

在梅州公司开办之初,引进的设备均为德国制造,技术文件全是英文或德文,面对从未见过的进口设备和大量的外文文件,正是有一大批用心学、认真记、不怕苦的技术人员,不断吸收外来的先进技术,使“德国制造”成功移植到梅州。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根本。

为此,该公司与国内多家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培养高端人才,不惜花重金在全国各地聘请专业人才;与梅州市本地各技工学校签订定向培训协议,招聘本地技师,并通过理论培训、实践操作并举的模式,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经过多年的努力,该公司已经打造了一支涵盖金属材料、车辆工程、机械制造、铸造锻造、表面处理、产品应用、数控技术、机电一体等领域的人才队伍。

梅州地处山区,留住人才的难度更大。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在人才选、引、育、留的机制上花了大心思。在这里,晋升系统被划分为更详细的技术岗位。这样的激励机制,培育了许多“工匠”,激发了他们的“匠心”。

身兼安全部、设备动力部两个部门经理的杜锦忠,在BPW梅州公司工作超过十年了,他原先是一名普通的维修工人。在工作过程中,他经过不断学习、参加培训,全面掌握设备原理和维修技术,提升专业技能,逐渐得到晋升重用。而像杜锦忠一样从基层提拔晋升的人才不在少数。

黄阮茂认为,品质、创新,关键在于团队建设,利用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机制,吸引一批人、带动一批人、发展一批人,形成了现有的研发团队。“诚信、勤奋、团结、创新”的企业文化,让这个研发团队充了满战斗力和凝聚力。

此外,该公司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平台和生活环境,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营造“家”的氛围。如协助引进的高端人才解决子女上学问题、员工家属就业、住房安置等问题。目前,该公司的科研人员流失率不超过2%。

2015年,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六期项目实施期间,当德国、瑞士、瑞典、匈牙利等四国专家抵达公司准备安装调试进口设备时,所有设备已基本安装完毕,可直接进行调试。黄阮茂说:“这完全得益于良好的团队建设,我们的团队对新设备的预判、预知和预习能力越来越强,安装调试技术已得到广泛认可。”

一根车轴的创新进化史

1898年BPW公司在威尔市成立。当时主要生产的车轴,装配于四轮大马车、托运马车和农用车。

1923年BPW公司与SKF-诺马一起研发出柱式滚子轴承车轴,使行驶速度大为提高,且承载能力增加50%,车辆牵引力减少50%,被称为“革命性的创新”。

1950年BPW研发出一种新的材料K钢,重量轻、载荷量大,并将该材料用于一系列的生产中。

1966年获得第一部电子计算机。次年,第一台电脑控制的数控机床应用于车轴生产,并逐步实现半自动化生产。

1981年拥有第一台焊接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各类车轴和悬挂的生产,使产品的焊接质量得到质的飞跃。

1995年BPW公司来到中国,建立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

2005年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全面引进德国先进的车轴生产线,产品完全符合德国的质量标准,成功实现了BPW车轴的国产化。

2015年BPW在全世界各地拥有50家子公司和合资公司,超过3200个服务网点遍布全球。

■记者手记

德国制造的前世今生

1898年,德国BPW公司在威尔市成立,生产四轮大马车及农用车的车轴。

百年经典,历久弥新。如今,BPW车轴这个名字已与挂车及运输行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深受世界各国运输业人士的欢迎和喜爱,成为世界同行的领跑者。

从1995年落户梅州,BPW车轴的“工匠精神”在此落地生根。走进BPW(梅州)公司,工匠精神润物无声,价值过千万元的闪光对焊机只为一条焊缝、价值上百万的检测仪只为检测一个零部件,彰显的是其“质量决定前途”的宗旨。

诚然,正是追求卓越的品质、不断地进取,BPW(梅州)公司才从最初的完全依赖德国进口零件组装,到自主研发、产品返供德国总部。黄阮茂说,员工进厂先要培养质量的意识,才有敬业的精神、过硬的技术,才能不断改善产品。

质量为王。反观国内众多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对其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不够重视,只能依靠低廉的价格,在低端市场苦苦挣扎。其实,要想寻找“蓝海”,就要摒弃“红海”,丢掉之前打“价格战”的观念,增强产品品质,将目光瞄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踏实积累,打造自己的“百年老字号”。

如今大名鼎鼎的“德国制造”在150多年前还是“价廉质低”的代名词。从无人问津到竞相追逐,“德国制造”也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

德国开展工业革命的时间比英法两国晚了三十余年。由于分裂的原因,德国的工业化进程更是步履蹒跚。直至1871年实现统一,德国的工业化才开始加速。

起初,由于大量仿制英国制造的机器产品,引起了英国厂商的不满。1887年,英国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德国制造”,将劣质的德国货与英国产品区分开来。此后,德国人发起“工业复兴”,经历百余年的奋起追赶,才由弱变强,变身“高水平制造”的代名词。

在所谓的“商人文化”“山寨文化”横行的年代,代工、模仿、贴牌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制造”的形象,思考德国制造的前世今生,中国更应知耻而后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引人共鸣、令人振奋。

南方日报记者 马发洲 通讯员 翁尚华 摄影:何森垚

 

编辑 马吉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