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萍
2016-04-06 11:42
“五岭东趋尽揭扬,中有梅花香。横枝独傲冰雪里,畸人节士代相望,流风犹未泯。”雄壮的旋律,深情的词句,唱出了梅州中学的凌霜傲骨,也道出了“岭东最高学府”的威水史。
到今年,这所梅州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112年的风雨。这期间,有过“一校八院士”的辉煌过往,也经历了从省立高中到镇管学校的历史拐点。今天的梅州中学,已不复当年的盛况,令众多校友惋惜不已。
“生源是影响一个学校是否‘高产’的重要因素,但是不管怎样,只要把孩子送进我们学校,我们都会以严格的校规去管理,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校长丘广辉说,虽然梅州中学失去了优质生源,但丰厚的历史底蕴和凌霜傲雪的梅中品格仍在影响着新一代的梅中人,让他们成人,让他们成才。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陈萍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一校八院士”的辉煌历史
梅州的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迁”而来,大都出身于书香门第,长久以来延续着“耕读传家”的传统,历来文风鼎盛,崇文重教,英才辈出。在梅州地区,客家人世代重视教育,不论是在动荡不安的革命时代,还是在和谐安定的和平年代,有识之士倡办教育、普通百姓送子上学堂一直都是客家地区的兴盛之事。
1904年的冬天,清末著名外交家、诗人黄遵宪和地方名士吴登初、黄文彬等筹办了东山初级师范学堂,致力于发展家乡教育事业。1905年,清政府宣布正式实行新政、废除科举,一时新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12年,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务本中学堂、嘉属官立中学堂、梅东中学堂四校合一,改名公立梅州中学,以务本中学堂原址作为校址,延续至今。
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从1912年至1966年的半个世纪中,梅州中学一直是广东省立重点中学。1914年改为省立梅州中学,1921年改为省立第五中学,1949年省立梅州中学、县立一中、私立华光中学、梅州女师合并,改名为广东梅州中学,沿袭至今。当时,广东省共设立了广雅中学、汕头金山中学等15所省立中学,梅州中学便是其中的一所。1925年4月,东征军总政部主任周恩来同志曾到校演说,并在校设立学生军第一营,发展了共青团员一百余人,为梅州中学留下光辉灿烂的革命历史足迹。
由于梅州中学是粤东北地区少有的优质学校,曾一度成为闽南、赣南、本省潮汕、惠阳、嘉属八县区优秀学子会集求学之所。各地的学子纷纷到此求学,梅中学子遍布四海五洲。
梅水甘甜润桃李,州土沃渊育栋梁。梅州中学培育出了不计其数的各界人:才有为拯救国家民族而流血捐躯的坚强战士,有出色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战线上的专家,更多的则与工农结合,在神州大地上默默地为国家、为人民辛勤奉献。据不完全统计,这其中,有在军队任职的谢晋元、黄琪翔、张榛盛、廖万清、陈斐琴等43位将军;担任政府要职的杨泰芳、杨资元、张卓元、连贯、古大存等50多位厅级以上干部;在文化教育界闻名的林风眠、李金发、黄药眠、潘炯华、侯杰昌等400多位教授级专家学者;在工商界颇有成就的曾宪梓、孙城曾、黎次珊、梁挺生、吴炳连等著名企业家,以及大义凛然、气壮山河的熊锐、李国玺、杨广存等20多位英烈。他们都是在梅州中学打下扎实的思想文化知识基础,学校因之曾被称为“岭东最高学府”。
值得一提的是,在梅州中学还走出了八位院士,分别是:桥梁专家李国豪、藻类学专家黎尚豪、化学专家黄本立(揭西人)、电信专家吴佑寿(新会人)、建筑设计专家江欢成、水利工程专家张楚汉、历史语言研究专家陈槃、医学专家廖万清。一所学校出八名院士,这不仅在梅州绝无仅有,甚至在全国教育史中也罕见,足以佐证当时梅州中学教育的高水准。
历史和体制原因光芒暂转淡
梅州中学校区曾是清代崇实书院的旧址,近旁则是文祠所在地,前临由城北古田蜿蜒而来的丁隆溪水,与金山顶以及当年纪念刘元城的铁汉楼遥遥相望,背靠北岗,文脉悠远,是青少年学子读书、修身的好地方。然而今日的梅州中学,与当年省立高中相比,名校的光环已有些许淡化。
“1966年以前,梅州中学是省立中学,可是在那以后,就逐渐变成了镇管中学,归城东公社管,招生范围从周边省、市缩小到了当时的一个镇,生源质量明显地下降了,可以说这是梅州中学的一个历史拐点。”校长丘广辉感慨地说起梅州中学的那个转折期。
在那段动荡不安的文革期间,梅州的各间学校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打击,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梅州中学的招生范围不断被缩小,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动荡结束后,梅州中学元气大伤,受当时分级管理的教育政策的影响,与东山中学、兴宁一中等市内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大,逐渐掉到了第二梯队。
从最新的高考数据上看,2015年,梅州中学高考重本上线77人,本科上线人数总计710人,占正取生82.5%。虽然2008年梅州中学的林立锴同学以数学科149分的成绩夺得全省单科状元,但是从历年的文理科状元分布看,大部分均出自东山中学和兴宁一中这两所学校。
“现在梅州中学在高中招生方面也是第二批,因此生源上就不如第一批招生的那些学校了。这也就导致了我们的学生总体特点:‘两头小、中间大’,就是成绩中等的学生较多。虽然我们的老师都很努力,但是想要跟东山、一中这些学校一样出尖子并不容易。”校长丘广辉说。
江欢成、廖万清院士从梅州中学毕业,对母校仍怀着深深地眷恋之情,他们仍挂念着母校今时今日的发展情况。在得知母校在高考中的成绩不及别的学校时,既为那些超过母校的学校感到高兴,同时又为母校惋惜不已。
传承百年办学传统
培养全面发展学生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州中学以梅花为标志,在每个学生的胸口前,都有一朵绽放的梅花,这是将梅花傲雪的品格融入了育人的理念里,学校无处不在的梅花形象深深影响着梅州中学的学生。
历史与体制的变化虽然给学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梅中人没放弃对梦想的追求。近年来,梅州中学领导班子锐意创新,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确立了“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办学理念,在学校管理、师资培训、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形成了具有梅中特色的办学路子。
“在梅州中学,我们致力于教会学生诚实做人、诚信做事,‘诚’是我们的校训。”丘广辉介绍道,梅州中学以“诚”为校训,以“笃诚、奋发、求是、创新”为校风,在一百多年的风雨中,逐渐形成了梅中独特的办学理念。虽然梅州中学的高考成绩不及东山中学、兴宁一中等,但是传统的优良校风令其在众多中学里仍独树一帜,严格的管理制度让不少家长都放心把孩子送到该校上学。“我们的目标是80%的以上的学生考本科,虽然考不上清华、北大,但每年争取有一批考上复旦、浙大等名校的学生,有一批考上中大、华工的学生。”丘校长这样说。
木直中绳,其曲中规。梅州中学学校管理制度从校务、德育、教学、后勤等方方面面对学生、教师进行管理,制度被编印成册,足足有348页,可见其详尽程度。校长丘广辉说,“我们对学生实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都写得非常清楚,特别是对所有课室、走廊、楼梯、图书馆、宿舍都安装了高清监控,加强学校管理。一旦违反规定,校方将对学生进行严厉的处理,严重的行为甚至会开除学生,从严规范才能使学生成人、成才。”
梅州中学近年来很注重与外地名校的交流,由校长带队,教研组长等几乎每年都会到珠三角的名校“取经”。去年10月便去了东莞东华中学和佛山三中学习交流,充分了解两所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班级管理经验,梅州中学的老师还深入到课堂,近距离感受了他们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还参加了学科的教研活动,交流了彼此的教学经验。通过与外地名校交流,建立教研共同体开阔老师的视野,更新了教学观念,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的改进方向和具体措施,为梅州中学这所百年名校再上一个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优质的办学水平离不开坚实的物质保证。在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学校敏锐地洞察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学校早在1999年就建立了千兆校园网,近年来学校每间教室都配备了现代化的交互式白板,极大方便了教学,提升了教学容量。在深圳校友会的支持下,学校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教学录播室。为了给学生展示才华的平台,学校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了“梅中电视台”。学校高中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全部按国家级示范高中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特别重视对学生口才方面的培养,形成了“班班有辩论队,人人能演讲”的校园氛围,辩论赛和演讲比赛是该校社团活动的一大亮点,在全市与其他学校的较量中梅州中学均取得不俗的成绩。“每节语文课的前5分钟,每周六的下午,都是我们学生训练演讲、辩论能力的时间,这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表达能力,让学生更有胆量,在社会更有竞争力。”丘广辉说。
此外,体育是梅州中学的传统特色之一,田径和足球是该校体育运动传统优势项目,学校确立了“田径为基础,足球为重点”优育竞技发展模式。作为广东省足球传统项目学校,现该校有4名专职足球教练,每年投入近20万元开展足球活动,积极营造“班班有球队,级级有球队”的足球氛围,在2015年梅州市“市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市级决赛中梅州中学队在决赛中以2:0战胜兴宁市第一中学队夺冠,还代表梅州参加2015广东省“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高中组)总决赛。
“在传承中创新,走特色办学之路,只有把办学的特点、特产拓展成为特色的学校才会有生命力和吸引力,才会走得更远。”校长丘广辉说。
说起现今的发展困境,除了优质生源较为缺乏外,校长丘广辉表示,在尖子生培养上,梅州中学缺乏优秀的理科老师,教师结构出现了老龄化的现象,“编制有限,如果再多3至5名优秀理科老师就好了。”
学校规模
现学校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宽敞的梅州大道将学校分为南北两个校区。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古老的梅中校园带来了勃勃生机,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喜英楼、锡昌楼、彩荪楼、雪麟楼、琼峰电教楼、国钦图书馆、北堂艺术馆,会文堂、校友楼、紫华阁、九十周年纪念堂、亚萍馆等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掩映在荷塘绿树之中。环境优美,区分明确,布局合理。教学设备齐全,实验仪器配套,基本设施完善,电化教学日臻先进。图书馆藏书10万多册。为学生学习、成才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和条件。拥有大型足球场和8条标准的400米跑道的梁伯聪体育场足为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和锻炼身体之用。
该校现有90个教学班,学生4300多人,教职工362多人。校园布局合理,现代教育设备齐全,安装了全省一流的电子白板。形成了“以人为本,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办学理念。近几年来学校初、高中升学率名列全市同类重点中学前列。连续四年高考本科入围率居全市十间重点中学第四名。2008年以来,初中升高中统考,考生平均分、入重点率居梅州城区初级中学第一。2008年林立锴同学以数学科149分的成绩,夺得全省单科状元。2009年黄浩同学以综合科150分满分成绩夺全省状元。
发展史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务本中西学堂更名为务本中学堂,即梅州中学前身,校址设在北岗崇实书院。
1912年民国元年:梅州议会议决,将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嘉属官立中学、务本中学堂、梅东中学堂合并改组为公立梅州中学。校址设在北门岗原务本中学址,叶则愚任校长。
1914年民国3年:省立梅县中学改称为省立梅州中学。
1921年民国10年:省立梅州中学改称为省立第五中学。
1949年10月8日省立梅州中学、县立一中、私立华光中学、梅州女师初中部合并,改名为广东梅州中学,郭文杰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