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日报 2016-03-25 08:25
在3月17日召开的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雷州半岛建设发展相关规划,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雷州半岛水利建设“十三五”规划》、《雷州半岛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雷州半岛生态修复规划(2016-2035年)》。这意味着,修复雷州半岛生态体系,已上升到省级层面,即将完成顶层设计进入基层实践环节。
三个规划有什么“干货”,未来如何影响湛江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记者就此展开了采访。
省长朱小丹审议三个规划时要求
要以保障雷州半岛防洪防潮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主要目标,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提升水利防灾减灾能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构建雷州半岛水利发展格局。
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增强竞争力、促进生态可持续为主攻方向,以调整农业结构与科学治旱抗旱为突破口,努力将雷州半岛建成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热带亚热带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以恢复和重建热带季雨林体系为目标,以人工促进和自然修复为手段,大力实施热带季雨林修复示范建设、桉树纯林改造提升、生态公益林扩面提质、重要饮用水源地水源涵养林建设、沿海基干林带改造提升、农田林网生态廊道建设等20个重点工程,全面推进森林、湿地、海洋、农田及城乡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争取将雷州半岛三个规划的相关项目纳入国家“十三五”相关规划。
江海安澜人水和谐
未来五年雷州半岛如何治水?
《雷州半岛水利建设“十三五”规划》给出了答案:
水资源保障体系——高效利用、饮水无忧;
农村水利保障体系——功能齐全、灌排有序;
防灾减灾保障体系——江河安澜、总体可控;
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河湖健康、幸福乐居。
现状:5年已投70多亿,大部分海堤存安全问题
雷州半岛三面环海,但淡水短缺、水利设施落后仍是不争事实。“十二五”期间,湛江以雷州青年运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作为重点实施工程,开展了防灾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城乡水体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民生水利工程,实际完成投资70多亿元。
市政协副主席、市水务局局长刘耀辉表示,全市水利建设点多面广,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防洪救灾体系尚未完善,水资源供给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保护形势仍然很严峻,雷州半岛水利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以海堤为例,雷州半岛大部分海堤存在严重安全问题,如白沙海堤、江洪海堤挡潮能力不足10年一遇。由于湛江汛期集中、台风多发,每年防风减灾压力可想而知。
此外,雷州半岛人均水资源量约为1400m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0%,比国际标准的人均水资源量紧张指标1700m3还低17.6%。
规划:五年再投140亿,优先解决民生水利欠账
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雷州半岛水利建设项目安排总投资为139.83亿元,其中今明两年的投资预计达到65.65亿元。
“未来五年,我市水务部门将以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建设为重点,以防灾减灾薄弱环节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统筹治水与治林、治水与治田,优先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的民生水利问题,全面提升治水能力。”刘耀辉表示。
到“十三五”末,预计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59m3/万元以下;城镇供水保证率基本达到95%;节水灌溉面积占比提高到80%以上;市区防洪能力基本达到100年一遇,县城防洪能力基本达到50年一遇,主要乡镇防洪能力基本达到20年一遇;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规划亮点逐一看
●完善水资源保障体系
亮点:江湖水利连通工程村村通自来水
雷州半岛年水面蒸发和陆面蒸发量均为全省最大,未来五年,将通过河湖水利连通工程改变自然水系连通状况,同时结合远期西江流域调水工程、鹤地水库恢复正常蓄水位等工程,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连通江河湖库水系:实施南渡河引水、雷州青年运河与南渡河连通工程、徐闻四库连通等工程。
重点建设蓄水工程:推进中小型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
提升城镇供水能力:推进实施河库联通工程,解决城镇供水问题;建设和改造城镇供水管网。
农村饮水提质增效: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配套改造和联网提升。
立体利用水资源:积极开发雨洪水、海水、空中云水和再生水。
●推进农村水利保障体系
亮点:高效节水灌溉疏通田间“毛细血管”
未来五年,为湛江打造全国“北运菜”基地立下汗马功劳的节水灌溉技术将得到更大力度推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以进一步加强。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开展青年运河灌区改造二期工程,推进中小型灌区改造,建设一批规模化高效节水灌区。
整县小农水工程建设:建设小微型水利工程,并做好与农业系统田间工程改造的对接,疏通田间“毛细血管”。
机电排灌体系建设:推进农村中型及重点小型机电排灌工程建设。
●完善防灾减灾保障体系
亮点:加固江海堤围整治城乡涝区
消除防灾减灾薄弱环节,推进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治水升级战略,以适应加快转型升级、打造海洋经济的需要。
加强防洪防潮建设: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提高河道行洪排涝能力;加快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收尾;完善海堤建设总体布局。
提升城乡排涝能力:重点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城乡重点涝区整治,初步完善骨干排涝体系。
●提升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亮点:“河长制”城区治水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控制和减少地下水的使用,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建立河道管理“河长制”,维护河流生命健康,营造亲水乐水的优美环境。
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把水资源消耗和水环境占用指标,作为地方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研究和制订雷州青年运河水量分配方案等。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工程建设;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扩大生态公益林覆盖面等。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在巩固“十二五”治理成果的基础上,计划投入17亿元对城市水体继续开展综合治理及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河道综合整治。
打造现代农业新高地
作为岭南“菜篮子”,未来五年雷州半岛将捧出怎样的“硕果”?
《广东省雷州半岛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建成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热带亚热带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具体来说,将雷州半岛打造成为三高地、五基地:热带亚热带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全省农产品精深加工高地、粤西农产品物流与贸易高地,国家种业二线南繁基地、全国重要热作果蔬生产供应基地、全国高端热作农业种植示范基地、粤港澳重要的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全省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加工与出口基地。在更高层次上探索热带亚热带地区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途径,为全国乃至国际同纬度地区农业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湛江的农业现代化将分“两步走”:至2020年,全市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第二步:到2030年,全市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现状:优势难转化,“农头老大”有“烦恼”
雷州半岛是全省乃至粤港澳稳定的菜篮子产品供应基地,是全国重要的热带水果与南菜生产供应基地,热带农业、海洋渔业等在国内外市场影响力大,在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但长期以来,雷州半岛受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较频繁,农业资源利用粗放、产业链短而不强、产品特而不优、市场竞争力较弱等问题亟待破解,优越的农业资源尚未有效转化为经济与市场价值。
规划: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
通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产业链条延伸、经营方式转变,出台一批现代农业改革的政策意见、实施一批重大工程与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型主体,到2020年,湛江农业有望基本实现现代化水平。
按照规划,届时,热作特色农业产值占种植业比重达到80%左右;热作果蔬产量突破800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150万吨;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2%以上,农业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覆盖率达到80%;农业用水量下降1亿立方米以上,亩均农药、化肥施用量降低20%以上;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贸易达到21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690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分别实现年均增长7%和10%左右,亩均农业增加值达到7.5万元。
半岛画出农业藏宝图
廉江出红橙、遂溪产红心火龙果,雷州青枣风头正劲,徐闻“菠萝的海”美名远扬……湛江的农民在红土地上耕耘出了一幅诱人的农业美食地图。未来五年,这幅地图上将增添新的风光,形成“一心、两带、三区、八园、十基地”的总体空间布局,促进现代农业梯度发展。
●一心:
在广前垦区建设热带亚热带特色农业现代化综合展示中心。
●两带:
沿兰海高速热带亚热带农业现代化展示带;
沿海现代化蓝色海洋渔业综合示范带。
●三区:
东部绿色都市型现代农业区:涵盖霞山、赤坎、开发区、坡头、麻章、吴川,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为方向,打造成为全市现代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农业多功能开发样板区;
北部生态集约型现代农业区:涵盖廉江和遂溪全境,打造成为全市农业生态环境修复、绿色粮食现代化生产和生态特色果蔬全产业链发展的示范区;
南部节水高效型现代农业区:涵盖徐闻、雷州全境,建成全市农业生态节水、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的样板区。
●八大园区:
建设热带亚热带特色农业科技研发园;
在麻章建设粤西热带亚热带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园;
在徐闻建设粤西南部跨海农产品加工物流园;
在遂溪建设广东北部湾农产品仓储流通综合示范园;
依托廉江石颈镇红橙专业合作社建设涉农六次产业融合发展典型示范园;
依托正大(湛江)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基地建设中国东盟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园;
在遂溪县西部沿海地带,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修复与发展示范园,建设牧场种子场、盐碱地水稻研究中心;
依托广前核心区建设垦地合作循环经济示范园。
●十大核心基地
在徐闻、廉江、雷州、遂溪和吴川分别打造1处万亩以上的优质南菜现代化生产核心示范基地;
在徐闻建设10万亩菠萝现代化种植核心示范基地;
在雷州建设5万亩芒果现代化生产核心示范基地;
在廉江建设5万亩红橙现代化生产核心示范基地;
在廉江建设10万亩荔枝龙眼生产核心示范基地;
在雷州市东西洋建设32万亩优质稻谷现代化生产核心示范基地;
在遂溪依托广前糖业集团建设10万亩甘蔗节水现代化生产核心示范基地;
在徐闻建设草食牧业养殖现代化核心示范基地;
在遂溪建设种养结合循环现代化核心示范基地;
在特呈岛东南、流沙湾外海、乌石建设全国深化网线养殖现代化的核心示范基地。
让半岛重现热带季雨林
雷州半岛生态修复总体目标:
按照5年打基础,10年初见成效,20年初步恢复区域热带季雨林的建设目标统筹推进。
到2035年,雷州半岛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生态公益林比例提高至50%,桉树纯林基本改造完成。
现状:森林覆盖率锐减,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下降
据史料记载,雷州半岛历史上曾经拥有大片的热带原始森林,分布着大片的热带季雨林等地带性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南部徐闻县境内。解放初期,雷州半岛热带季雨林面积达13.9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
而近代以来,由于人口的迅速增加和垦殖事业的发展,大规模垦荒造田和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天然林逐渐减少,人工林明显增加,有些地方的天然林处于消失或濒临消失状态。导致林分结构单一,林地土壤退化,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下降。
沿海而居的南三岛就是一个例子,长期以来,岛上茂密的防风林守护着沿海村庄。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因沿海养虾业利润可观,南三岛一些村民砍掉防风林,建起高位虾池,随后发现沙地有矿,又掀起采矿的狂潮,导致南三岛“绿色长城”伤痕累累,海岸线被严重侵蚀。“南三岛不是一个个例,由于早期发展时很多人只看到眼前的经济利益,我市个别地方存在侵占防风林带修建虾塘的‘短视行为’,还有种植桉树时因追求经济效益而采取过度集约经营的方式,过度垦荒、施肥,使得很多林带土地遭到破坏。”市林业局营林科技科科长刘如鸿说。
人们多年来对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索取,使得生态系统明显受损,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给人们敲响了环境保护的警钟。2015年,雷州半岛受全球“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遭遇了60年一遇的干旱灾害,多处水库水塘干涸,河流水溪断流,地下水位下降,180余万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农作物受灾面积11.33万公顷。
规划:5年打基础,10年初见成效
雷州半岛的旱灾问题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多次进行实地调研,并对雷州半岛生态修复作出规划,以恢复和重建雷州半岛热带季雨林体系为目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力争5年打基础,10年初见成效,20年初步恢复热带季雨林,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生态支撑和保障。
综合考虑雷州半岛区域特点及生态安全现状,将构建“一带、两域、三廊、五核,多组团”的总体布局,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城市化格局、农林业发展格局和自然岸线格局。
“一带”:主要指由沿海岸线基干林带、纵深防护林和红树林、珊瑚礁、海草等滨海湿地保护区组成的绿色生态屏障带。
“两域”:指饮用水源地重点保护区域及生态脆弱重点修复区域。
“三廊”:指交通主干道生态廊道、沿江沿河生态廊道及农田林网生态廊道等三种类型。
“五核”:指湛江市区、吴川市、雷州市、廉江市和徐闻县的城市绿地及周边城镇组建的五大核心城市森林绿地。
“多组团”:指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敏感区域。
五大功能区逐个看
根据规划,将依据雷州半岛区域内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经济发展等特征,按照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功能要求,将区域分为以下五个生态功能区:
●水源涵养林
北部生态保育与水源严格保护区,范围包括廉江市的石角、青平和石岭等镇,面积约3683平方千米。主要是通过加强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建设,采用乡土树种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保障雷州半岛的水生态安全。
●森林进城围城
中部生态重建与绿色经济区,范围包括湛江市区、遂溪县城区及周围城镇,面积约3504平方千米。该功能区保护与发展方向是,加大森林进城围城建设力度,增加城镇绿地、公园绿地、水岸公园、郊野公园等,开展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低碳生态社区和海绵城市示范建设等。
●热带季雨林
南部生态治理与热带季雨林恢复示范区,范围包括徐闻县12个乡镇和雷州市18个乡镇,面积约5303平方千米。重点是改善农业耕作模式,恢复热带季雨林地带性植被,改善土壤干旱状况及增加旱季河川径流,减缓旱情。
●近海红树林
沿海生态防护区,范围主要包括廉江市、遂溪县、雷州市、吴川市和湛江市区的沿海乡镇,面积约4894平方千米。保护和恢复红树林,对现有基干林带进行改造与重建,建设沿海绿色生态屏障。
●生态农业区
现代生态农业区,范围是除上述四个区域外的其它地区。该功能区的保护与发展方向,重点是加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建设,建立起现代生态农业综合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