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煮夫:为赶超日本电饭煲,他2年煮了2吨米

南方+ 记者 曹嫒嫒、汤凯锋  2016-03-22 20:22

今年两会上,“电饭煲”成了高频词。在3月8日的人大广东团分组会上,几位代表就为“一粒米”讨论开了。

“以前以为电饭煲没什么技术,后来仔细研究了一下,国内企业还真做不了。”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雷军说,“口感真的好,好像能让米粒在电饭煲里跳舞。”

“什么样的电饭煲?为什么国内做不了?”

“除了日本两家公司,我们没这个专利。”雷军说。

……

而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副总裁袁利群则力撑中国制造的电饭煲:美的在电饭煲高端生产技术领域上有足够的信心。在日本销售的不少电饭煲产品,也是由美的生产制造的。

 黄兵向记者介绍研发的可靠的新品要过6关,146道试验。

事实到底如何?袁利群透露,美的所研发的电饭煲,质量确实可以与日本媲美,而功臣之一,是一位名叫黄兵的工程师。为此,我们走进美的生活电器事业部研发中心,一探科研人员的故事。

从煮饭入门,一天尝一两百口米饭

3月12日,周六,黄兵正在实验室来回穿梭、观察、记录。在电控可靠性实验室,几排正在实验的电饭煲,冒出热气。黄兵麻利地拿出电饭煲内胆,拿起饭瓢,慢慢拨拉开米粒,鼻子习惯地凑前一闻。“香气是够了,但还有点偏硬。”灵敏的嗅觉告诉他。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家电行业基础还十分薄弱。1994年,美的进入电饭煲市场,生产出国内第一台智能电饭煲。同年10月,美的与日本三洋合作,引进模糊逻辑电脑电饭煲项目,成立美的电饭煲制造有限公司,并逐步探索自主研发生产技术。

2004年,刚大学毕业的黄兵,从湖南乘着绿皮火车南下广东,开始到美的公司实习。

“找个工作不容易,怕被淘汰,所以实习很勤快。”黄兵说,在电饭煲电控部实习期间,他煮了40多天米饭,每锅饭都煮得很用心。

入职后,黄兵继续煮了2年米饭。“如果连饭都煮不好,怎么做好电饭煲!”黄兵回忆说。

每天早上,黄兵都提早半小时到实验室,洗米、量米、煮米、尝米、纪录数据、评估效果……来来回回,一天重复7-8次,“每次都是9-12台电饭煲同时启动,煮好后,每煲饭平均要吃3-4口,一天尝一两百口米饭。”

“把米饭煮熟容易,煮好吃就很难。”黄兵说,这2年煮饭的磨砺,让他在大量琐碎工作中,培养起对电饭煲的敏锐洞察力。

转折点很痛苦,熬过去会更好

据估算,12年来,黄兵及其团队平均每天煮大约290锅饭,平均每年出11万份测试报告,平均每年花110万元买实验用的大米……

精雕细琢的黄兵,煮饭、验饭的本领日益精湛。一锅米饭煮得好不好,黄兵用鼻子一闻,就能判断哪个参数要修改,哪个环节要优化。

技高一筹的背后,往往要经历常人想不到的痛。

在一段时间里,黄兵的嗅觉灵敏了,对米饭越发敏感。“不是每次吃的米饭都好吃,有一两个月时间,在餐馆吃饭,如果闻到比较差的米饭,就会吐,完全吃不下。”黄兵回忆说。

考验科研人员的,还有微压力电饭煲的研发过程。“锅内压力是130kp,相当于96kg重量。”黄兵说,有一次,产品测试时,在去除安全防护的情况下,突然爆炸,105摄氏度的高温水气散开,多名工作人员受伤,黄兵的手臂也被烫伤。

坚持?还是转行?面对多少次两难考验,黄兵最终还是选择熬下来。“从量变到质变,有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很痛苦,但熬过去了就会更好。”黄兵若有感悟地说:“你们也可以去体会,生活中很多事情还真是这样。”

追求做“最好吃”的米饭

从第一台智能电饭煲研发至今,美的的电饭煲技术经历了从机械式(1994年)到模糊逻辑式(1994年)、智能式(2003)、IH(2012年)、发展至IH可变压力(2015年),实现技术上的飞跃。

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随着出国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国人追求外国制造的高品质,到国外购买生活用品,电饭煲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作为电饭煲研发者,黄兵对此深有感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在思考如何获得国内市场信任的问题。但他清醒地知道,“有差距是必然的,毕竟人家确实起步比较早。”

“有差距没关系,关键是我要知道比人家差,差在哪里,清楚努力的方向,只要给予时间,相信我们就能突破、超越。”黄兵说,近30年来,中国电饭煲技术,从无到有,精益求精。“事实证明中国制造一点也不比别人差,一直在求进。”

为了不断突破,黄兵及其团队在两年内煮掉2吨米,耗费了6000-7000张板材后,2015年成功突破气流控制技术、内胆双段IH技术等难题,研发出可以媲美日本同类产品的鼎釜电饭煲。

 美的生活电器研发中心获得许多发明专利证书。

“目前,中国的电饭煲技术已达到日本的水平。”黄兵自信地说,日韩家电市场逐渐相信了中国技术。

“时代在变,口味在变,‘最好吃’难以达到顶峰,但我们一定会追求煮出‘最好吃’的米饭。”黄兵说。

【记者】曹嫒嫒 汤凯锋 实习生李静娴 

【摄影】肖雄

【总策划】:莫高义 张东明 王更辉 王垂林 胡键

【总指挥】姚燕永 郎国华 邓红辉

【统筹】孙国英 严亮 刘江涛 胡智勇 练学华 张蜀梅

【执行】谢苗枫 曾强 郁石 汤凯锋 李书龙


编辑 陈海燕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