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匠心|一辈子只打造一把壶
南方视觉 2016-03-09 22:15
一个人,一把小板凳,一套简单的工具,他们可以埋头苦干一整天,一年,甚至一辈子。仔细端详这些人,你便可发现,他们自信满满,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式,他们沉浸其中,并乐此不疲。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登上政府工作报告,令人耳目一新,“工匠精神”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次视觉君带你去认识这样两位匠人:伍国强:西关铜艺,千锤声声总“关”情;邵成村:灰塑,挥心灵之彩,塑屋宇玲珑……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西关打铜工艺是老广州的文化名片,2009年被纳入广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伍家三代与打铜工艺有着难解的缘分,伍国强的爷爷靠打铜谋生,上个世纪30年代便迁至广州打铜街打铜。伍国强的爸爸跟随其父打铜,后虽被迫改行,却始终关注民间打铜工艺。伍国强则自年幼起耳濡目染,承继了父辈的衣钵。图为做铜器的第一个步骤:熔铸铜块。
西关打铜遵循着传统的全手工打制铜器,仅一件小铜器就要经过上万次敲打才能成形,多的达10余万次。图为熔铸后的铜块开始被弯曲和锻打。
从一块铜到一把壶,历经数十把锤子的上万次敲打。
伍国强笑言自己是天生的“打铜佬”——憨实、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痛心于这门古老手工艺的逐渐衰落,他发誓要重振“西关打铜”。经过刻苦钻研,伍国强继承并发扬了纯手工无焊接的打铜工艺,不仅能一体成型锻打出铜壶,更发明了独有的3D立体锤打技术。
伍国强在蓬莱路开设了一家打铜工坊,他希望是通过千锤百炼,复兴昔日西关的“黄铜时代”。
伍国强打出了中国第一把纯手工无焊接一体成型的铜壶,即壶嘴、壶身、壶把都是一次性整体打出来,被视为开创了打铜艺术品的时代。
壶嘴、壶身、壶把都是一次性整体打出来的提梁壶。冷冰冰的一块铜,伍国强赋予它生命,从一块铜板到一件茶壶,要经过千锤百炼,熔铸、焊接、弯曲、穿孔、锻打、錾刻、退火、磨砺等过程。
伍国强先后收过30多个学员,但只有一名女学员坚持下来。劳动强度之大,技法之复杂,若非极具热爱之心,是无法坚持下来的。“现在,很多手工艺品都由一个模子印出来,冷冰冰的,没有特色也没有记忆。”伍国强感叹道。在他看来,西关铜艺中还熔铸着历史与传统。“要问匠人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我觉得那一句‘用心活、用心干、用心经营、用心诠释人生’就足以说明了。”
邵成村,非遗灰塑的传承人代表,先后对广州的六榕寺、五层楼、光孝寺、三元古庙、锦纶会馆、从化的广裕祠、佛山的祖庙、兆祥黄公祠等古建筑的灰塑进行修复,并创作了南海神庙内的灰塑人物和神像。穿行在岭南古老的祠堂、庙宇、大宅时,屋脊山墙、廊门厢房和庭院连廊上那些活色生香、栩栩如生的灰塑工艺,时常让我们驻足观赏、流连忘返。历经几百年风霜的洗礼,灰塑这一古老的工艺在邵成村的手下依然散发着它最原始的魅力。
邵家四代人坚守灰塑工艺,邵成村从十五岁起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灰塑,三十余载风雨相守,让他对灰塑以至于对岭南古建筑的精髓有了深切的了解。图为邵成村先在空白处画出图案,然后徒弟们打上钉子绕铜丝。
邵成村在灰塑原材料中加入了红糖、糯米浆,使其更具有黏性。
灰塑用料朴素简单,却能塑出万千变化。
一件灰塑作品的完成,少则耗时数天,多则数月才成型。 在邵成村看来,灰塑的精髓与岭南古建筑一脉相承,可谓“秀外慧中”:灰塑的“灰”让很多人误以为是暗淡之色,实际上岭南建筑最亮丽的色彩就来自灰塑。邵成村介绍说,灰塑的材料是由生活中最简单的石灰及柴米油盐按科学的方法调配而成,制作出来的作品能够保存几百年不变形。
烈日下,邵成村和他的徒弟们正在修缮位于广州市萝岗区著名的玉岩书院。
和其它工艺美术大师相比,邵成村自诩是泥水匠,户外高空作业,日晒雨淋,要技艺,也需要汗水加毅力。
邵成村正在给一尊麒麟像上色。邵成村坚守灰塑工艺已有三十余载,他说,发扬和传承是他最大的责任,他的心愿就是让每一个人都了解灰塑、尊重灰塑。 无论任何时候能把芝麻大的事情做到十年以上,都不会是普通人。匠人精神,无外乎三点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 三个词,十二个字,却苛刻得令人敬畏——要耐得住寂寞,受得得诱惑,克服得困难,数十年如一日,全心全力做一件没有尽头的事。邵成村就是这样的人。
李宗盛在《致匠心》里说:人生很多事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熟。世界再吵杂,匠人的内心绝对是安静的。我们要保留我们最珍贵的、最引以为傲的,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送往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它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
编辑 麦宇旻
人定制了这篇文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
+
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