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潮州下西平路:道台旧地见证府城辉煌

潮州日报  2016-03-04 10:36

原标题】下西平路——道台旧地见证府城辉煌 名门宅第承载世家传奇

【来源】潮州日报

【记者】江马铎 黄春生

下西平路北连开元路、南接环城南路,全长约720米。她是上西平路的延续,数百年来同为潮州府城主要街道。潮州十大名巷——猷、灶、义、兴、甲、家、石、辜、郑、庵,全部平行排列在下西平路东侧。或许是身边一条条名巷夺去了太多关注的目光,下西平路所承载的历史风云,至今鲜为人知。实际上,民间对这条老街每一段的俗称,已然记录了她曾经的辉煌。街头俗称“侍卫府”,因清代御前侍卫林炳星府第坐落于此;中段俗称“道内”“道后”,乃指清代分巡惠潮嘉兵备道行署旧址。探访中,我们还发现俗称“夏厝埕”的明代建筑所在,印证了一个“三世科甲”传奇世家的府城足迹……

侍卫府:

四世大夫

宅院仍在

▲俗称“侍卫府”的林宅一角。

初春,我们来到位于太平街道的下西平路,试图追溯关于这条老街一段段遥远的记忆。

根据清代乾隆时期《潮州古城地形图》的标注,下西平路北段,从与开元路交界处到猷巷口一带,旧时称为“侍卫府”。地形图中还显示,这里有一条横巷,巷中有一处“林炳星宅”。

林炳星这个名字,普通市民可能并不熟知。但提起牌坊街的“吴楚重镇·四世大夫”坊,多数人应该都有印象。此坊便是为纪念林炳星所建,坊上镌有小字:“乾隆壬戌科二甲武进士,御前三等侍卫,诰授武功大夫,协江南安庆等处地方副将,前任江南总督中军、湖北施南协、湖南衡州协、湖广督中军、署理湖北宜昌镇总兵官林炳星。”

一座清代御前侍卫府第,不免让我们满心向往。但两百多年过去了,老街许多地方已被改建,林宅还在原地等待着我们吗?

眼前的景象,打消了我们的疑虑。一如地形图所绘,从开元路转入下西平路不足50米,西侧便可见一条小巷,钉在墙壁上的巷牌写着“侍卫府巷”四字。小巷中只有两座宅院,靠里面的一座,门庭显得有些颓旧。叩开大门,一位老人问明我们的来意,不太情愿地引我们入内参观。

原来,这座宅院确是林厝祖业,但老人却姓黄。他说,黄家早就买下了一半宅院,林氏已外迁多年,现在只有他一户在此常住。

我们未能从老人口中获知更多信息,不过宅院内部的屋架、梁柱等结构,均保留着清代早期简朴建筑风貌,表明其确为林炳星宅无疑。

潮州素有“海滨邹鲁”美称,古代以文取仕者众,尚武而获功名则较为罕见。潮州文化研究人士陈贤武介绍说,清代侍卫以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品级最高,林炳星是乾隆七年(1742)二甲武进士出身,授御前三等侍卫,后出任江南、湖北等处武职,官至湖北宜昌总兵。因其任职地旧属春秋时期吴国、楚国范围,故有“吴楚重镇”之名。不仅如此,林炳星能文能武,是一位难得的儒将,其曾祖、祖父、父亲均因其本人得以荣赠武功大夫,故称“四世大夫”。

巡道署:

民国豪宅

清代道台

 ▲施宅大门上方是“乘伯旧家”的郡望。

距离侍卫府巷不远处,有一条“道后巷”,可通往环城西路。历史悠久的城南书院(今城南小学)和叩齿庵,便藏身这条两百多米的小巷之中。

道后巷南面一带,民间俗称“道内”,因为清代康熙年间,分巡惠潮嘉兵备道行署设置于此。陈贤武告诉我们,分巡惠潮嘉兵备道行署,是管理惠、潮、嘉应三州府军政事务的机构,简称“道台”。

数百年沧桑变幻,道台早已湮没。在如今的“道内”,我们首先见到一座民国时期风貌的老宅,门面“中西结合”,传统潮式门楼间,配搭西式浮雕,屋檐下的嵌瓷色彩鲜艳,大门上方是一块“乘伯旧家”石匾。潮州传统民居的门匾,通常便是其姓氏郡望,而“乘伯旧家”这样的郡望,我们先前见所未见。

老宅的住户是一位阿婆,得到她的允许,我们进入这座独特的民居参观。屋内各处构造,同样融合了潮式和西式风格。屋架上,梁载和木瓜极尽精美,木雕花牙简朴大气;厅堂内,杉柱表面保留着漆金图案,窗框四周雕刻着各式人物造型。客厅前方的地板,一片青瓷地砖尤其引人注目。陈贤武判断说,这应该是民国时期的进口产品,当年宅院主人之富庶可见一斑。

一座民国豪宅,建造者究竟是谁?阿婆告诉我们,宅院的主人姓施,先辈昔日“过番”暹罗(今泰国),创业发家,后购得此地置建为家业。在门楼间内侧一块石刻上,我们解读了施氏建宅的始末。施氏先辈以深公,“经商异域,几历险阻,安约守俭以成其家”,长男象鹏、次男象乾、季男象坤,民国四年(1915)买下道台旧地,改建为居室,并在此供奉以深公及施氏先祖。

至于“乘伯旧家”门匾的由来,探访中我们未能得到解答。经多方查阅资料,我们发现春秋末年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施之常,在唐代被追赠为“乘氏伯”。我们认为,部分施氏后世,乃将之作为郡望。

施宅南面数十米,有一处“德兴里”,坐落着三座清代民居。中间一座门庭较为宽敞,如今被当作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使用,每天都有街坊前来休闲娱乐。一位正在喝工夫茶的街坊热心告知我们,“德兴里”三座老宅,昔日都是张厝产业,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原是张氏祠堂,两侧相邻的宅院,至今还居住着张氏后人。

 位于“道内”的张氏祠堂如今被作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使用。

张氏祠堂两侧的宅院,建筑结构基本相同,大门上方都嵌着“大夫第”门匾。东侧宅院的张姓住户热情招呼我们四处参观,他说,先辈以经商起家,主要销售纺织品和各种土产,致富后买下这片宅院安居。

张宅的主体结构,具有清代时期建筑风貌,祥云檐架上装饰着鸟兽花牙,看上去小巧精致。而后包巷的样式则大气华贵,圆门、洋柱、石栏,渗透着民国时期建筑风貌。后包巷如今居住的,也大都是张氏后人。一位阿婆说,张氏先辈是客家人,来潮州经商,铺号“张元昌”,在这一带置下丰厚家产。

对比清代乾隆时期《潮州古城地形图》,从施宅到张宅近万平方米范围,都是分巡惠潮嘉兵备道行署旧地。可以推断,民国初年,当局将道台拍卖,遂被两户富商分别购置,改建为私家宅院并保存至今。

陈贤武还告诉我们,据清代乾隆时期《潮州府志》记载,“巡道署旧在金山前宝善坊,国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移城西南仁贤坊,明尚书黄锦别墅……”即是说,这一带更早属黄尚书产业,朝代更替,黄氏没落,其产业被收归清庭,作为道台衙门使用。管理惠、潮、嘉应三州府的重要机构设置于此,说明当时潮州确为该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夏厝埕:

三世科甲

一门才俊

 夏宅前厅屋顶已经坍塌。

下西平路从家伙巷到石牌巷一带,民间俗称“夏厝埕”。附近一些居民认为,这个俗称与潮州传说人物夏雨来有关。然而,夏雨来是潮安区龙湖镇一介秀才,其故事多是民间口述相传,未见诸各类府县志史,真实性尚存疑。另外,夏厝宅院究竟是哪一座,目前我们也找不到确切记载。

当我们踌躇是否要继续寻访夏厝宅院时,一面斑驳的墙壁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由于表层石灰剥落,里面的明代青砖结构裸露出来。我们立即发现,这面青砖墙壁从家伙巷口一直绵延到石牌巷口,中间有一座门楼间,看上去却像是清代时期的样式。

我们向宅院的住户说明来意,住户随即大方地让我们参观拍摄。一踏入大门,各种明代建筑构件不断映入眼帘,架设在防潮石础上的杉柱、古朴大气未加雕饰的屋架。尤其那些铺设在地面的青石条,每一根都有两三米长、六七十公分厚,明代仅搬运到此就需要耗费多少人力财力。由于年久失修,宅院部分结构已严重坍塌,但整体格局并未改变,一些地方还可以见到清代修缮的迹象。

我们简单测算,这座宅院占地约2000平方米。从规模、制式上看,宅院的建造者,必然有不小的来头。

交谈中,我们得知,宅院的住户姓郑,建国后,这里曾被作为食堂、会场、抽纱工坊等使用。至于郑氏先辈何时到此置业,他们也说不清楚。不过,住户们从先辈口中听说过,这里最早是夏厝产业。

 俗称“夏厝埕”的明代建筑。

留下如此产业,夏厝到底有怎样的历史背景?陈贤武告诉我们,明代确有一门夏氏世家,是今潮安龙湖寨人。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举人夏建中,官至横州(今广西南宁市横县)知州,时称“循吏”。其子夏弘,字铭乾,明代隆庆四年(1570)举人,任福建诏安知县,后回乡授徒讲学,著有《天文地理性理》《铭乾子》《篆谱》诸书传世,学者称“铭乾先生”。夏宏子夏懋学,字力庸,明代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官至户部郎中。夏氏祖孙三代,均以钻研理学而知名。

坊间相传,夏雨来是夏懋学侄儿,此说尚未可考。但据记载,牌坊街利源街口旧时有一“三世科甲·濂雒贻燕”坊,乃为纪念夏建中、夏宏、夏懋学祖孙三代科举得中所建,1924年拆除。

陈贤武认为,“夏厝埕”的这座宅院,正是夏氏祖孙所建,承载了一段“三世科甲”的传奇往事。

■ 链接

叩齿庵的传说

下西平路道后巷中,有一座叩齿古寺,始建于唐代,民间俗称“叩齿庵”。

唐代元和年间,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皇帝,被贬为潮州刺使。相传韩愈到达州治后,见一和尚犬牙突出、面目狰狞,误认为“恶僧”,心生不悦,暗思除之。不料,刚回到衙所,听差便呈上一包物事。韩愈打开一看,竟是适才那和尚一对犬牙。原来,那和尚法号大颠,是一位得道高僧。韩愈惊讶不已,后悔以貌取人,立即登门谢罪,并亲题“叩齿庵”之名,自此与大颠结下深厚情谊。韩愈改刺袁州(今江西宜春)时,专程前往与大颠叙别,并赠衣表示惜别之情。

另有史料记载,叩齿庵原名济生庵,又名大隐庵,元代更名叩齿庵,“叩齿”是崇高礼敬之意。

“叩齿庵”之名源自韩愈与大颠,或许只是一个民间传说,但由此引申的历史文化内涵却值得玩味。

早在1980年,叩齿庵已列为潮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也希望这样珍贵的历史遗存,不要被喧嚣都市所淡忘。

编辑 苏仕日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