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 2016-03-03 08:54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大文豪苏东坡、两广总督林则徐、北宋名臣余靖、南宋丞相崔与之……提起这些人,你会想到什么?
昨日,广州的千年官道引起大家热议。记者从越秀区文广新局了解到,上述的名臣雅士,都跟一条官道有关,这条官道就是北京路。据介绍,广州两千年历史中出现过的名人,基本在北京路官道出现过。而北京路作为广州建城伊始的传统中轴线,两千年来没变过。从天字码头走过千年古道,几乎每块古砖、每条巷子,都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一条官道观千年风流
有专家介绍,北京路官道虽然只有短短1500米,却聚集了很多历史故事,这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只要在广州出现过的著名历史人物,都在官道上出现过。
专家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广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对北京路官道等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将大力彰显城市文化软实力。
官道,即驿道,类似今天的国道。官道一词由来已久,而究竟出自哪朝哪代却不得而知。广州官道在哪里?“广州官道就在北京路。”越秀区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说,“历史上,北京路是广州城的传统中轴线,千百年来没有变过。”他还说,“广府行政中心、南越王宫署、南汉御花园、清代平南王府、两广总督府等官衙皆分布在北京路周边,北京路官道成为官员们上班、下班必经之路。”
北京路官道不断被延长
“历史上,北京路官道的长短不一。”越秀区文化部门负责考古等工作的高旭红表示,北京路在历史上并没有那么长,“是随着珠江岸线推移,官道才增长。”高旭红说,“我们看到的千年古道是唐代修建的。”当时,光塔一带还是海岸线,“官道只有现在财政厅到西湖路间短短百米。后来,随着珠江岸线推移,北京路官道增长。后来修建了天字码头,北京路官道就一直延伸到目前的天字码头一带。”
天字码头旁建有接官亭
北京路南关附近有一处接官亭牌坊。“接官亭牌坊主要是纪念官道的。”高旭红说,官员从天字码头下来后,会在接官亭休息,然后入城。广州城背靠白云山,南面是珠江,主要城门在北京路一带。“许多贸易、官员往来、百姓出城……都是从北京路这个南门出入。”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天字码头曾被指定为官方码头,但凡官员从水路到达或离开,都在此上落。所以码头前有接官亭,作迎送官员之用。
官道连接王侯宫署
在历史上,广州曾经出现过三个王府,这三个王府都分布在北京路周边。这样一来,作为官道的北京路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众王侯、官员出入道路。
高旭红说,其中,南越王宫署遗址在北京路财厅前。南汉御花园在药洲,南汉四代君臣从官道进入皇宫。而清代平南王府就在北京路人民公园附近,平南王府两只石狮子依旧守护着人民公园门前……
文官名臣留下印记
高旭红说,在唐宋时代,不少文人官员曾在广州留下过印记。“周敦颐做过广南东路转运使,北宋名臣余靖当过广州知州,苏东坡曾游历六榕寺……他们都在北京路官道上留下足迹。”此外,南宋丞相、岭南理学传统的总结者、实践者崔与之就住在官道旁。如今,距离北京路不远的崔府街就是因崔与之而得名。
林则徐从天字码头上岸
到了清朝,更多官员从天字码头上岸。高旭红说,林则徐、张之洞等两广总督都是从此上岸后入广州城。
根据《广州府志》记载,雍正七年(1729年)布政使王士俊在码头旁修日近亭(又称“接官亭”),供接官之用。官员卸任离广州时,也是在此亭“恭请圣安”,然后才上船起航赶路。由此,天字码头成为只供官员使用的码头,民船不得在此停泊,所以老百姓都称之为“天字第一码头”,“天字码头”的名字就这样被传开的,最后成了它的正式名称。
据文献记载,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到广州,就是从“接官亭”上岸的,也是从天字码头上船赴虎门销烟的。
1912年1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为了南北统一,五族一家”,1912年4月1日他向参议院辞职,以让位于袁世凯。1912年4月3日,孙中山取道上海,经福州回广东,沿途发表演说。1912年4月24日,孙中山乘坐的泰轮抵达鲤鱼门,广东政府派宝璧舰迎接孙中山前往广州。1912年4月25日11时,宝璧舰徐徐停靠天字码头,群众涌向天字码头迎接孙中山莅粤。孙中山上岸后,先到天字码头东边的旧水师公所视察,后往天字码头西边的财政公所休息。
文/广州日报记者曾卫康 图/广州日报记者骆昌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