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因古井而有灵性的城

腾讯图片 记者 程雪力  2016-02-26 14:16


风水学上讲究“有水则灵”,井是一座古城的灵性所在。它犹如城市的眼睛,默默注视着古城的历史兴衰,记录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岁月。因为有众多水井相伴,云南建水古城,保存了古老而传统的“市井”生活。建水县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明清时期随着大量中原汉人迁入,慢慢成为滇南的文化中心,汉儒文化和边地文化交融,于是便有了建水的众多古庙宇、书院、民居,便有了建水人骨子里的儒学风雅,更有了建水古城样式繁多的古井。在自来水、矿泉水普及的今天,建水古井仍然活跃在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也成为建水历史文化的一种符号,与老街、老巷、老宅交相辉映。来源:腾讯图片 程雪力摄


坐落于建水县临安镇西门西正街旁的溥博泉,即大板井,建于明洪武初年,是建水乃至云南最富盛名的一口井。大板井的“大”是名不虚传,井栏由六块石板镶嵌而成,井口直径三米有馀。至今仍然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般热闹,井水冬暖夏凉,甘甜润口,现在仍是当地人做饭、泡茶和做豆腐首选。


一名老人从诸葛井旁走过,井沿上可以看到井绳留下的岁月划痕。建水古井散落在古城各大街小巷,既有单眼井,也有二眼、三眼、四眼相连并存的,甚至还有十二眼井。


一个小女孩在新井旁边玩耍,这眼井坐落于古城东南角的桂林街中段上。修建于1915年,为一口四眼甜水井。因桂林街上多百岁老人,因此又把新井称作延龄井。


在建水的古老街巷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古井的身影。除了街头巷尾的古井,还有许多水井散落在居民家中,洗衣做饭非常方便。要在城区寻找古井,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只要沿着古巷里人们担水时留在地上的水滴走,总能找到一口口古井。


每天清晨,古城居民的生活总是在汲水中开始,在建水县临安镇的小节古井,居民在打水回家做饭,井水清澈见底,里面还有鱼儿游来游去。


今年77岁的王旗章老人居住于建水县临安镇梨园街,他从出生开始喝大板井水,直到现在虽然有自来水非常方便,但做饭、泡茶还得用古井水才习惯。


清晨从古井挑水回家做饭,是城里许多居民每天的习惯。一些退休工人说,只有古井水做出的饭、泡出的茶才味,而且打水还能很好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当地居民对古井水的依赖,也催生出靠古井营生的行当。今年54岁的唐明至今已有19年的送水经历,除去大年初一以外,他一年四季每天坚持拉水卖。唐明经历从人拉到马拉再到三轮摩托车拉的卖水过程。在建水古城,每个拉水人几乎都有自己固定的客户。


随着社会发展,目前建水古城卖水人,用人拉和马拉的只有最后两家了,其余的全部用三轮摩托车拉水卖。1973年出生的哥哥马琨和生于1982年的弟弟马光兄弟俩是建水古城最后一家用人拉的卖水人。马琨说,他和兄弟在几年前就想买三轮摩托车拉水,无奈的是因轮车进不了家里,只好暂时用人拉。一大桶水有8挑水,一挑能卖两块五角至三块钱,一天利用3小时拉两至三大桶水。


45岁的张建波是建水古城唯一一个用马车拉水的送水人,也是30多年前第一批拉水卖的人,坚持到现在只剩下他和另外一个人了。张建波说,改革开放后,刚拉水时只有6、7人,现在则有几百人在做这个生意。


今年46岁的马德林在临安镇送水,当地人称他为“老狂躁”,他是目前建水城送水最“狠”的一个,经常早上5点半一直工作到凌晨1点半,最高纪录一个月能卖9200元。马德林说,现在平均一个月在6000元左右。而其他“送水人”一个月平均收入在3000元至4000元左右。长期送水,马德林熟练生巧的掌握倒水窍门。他说,他倒这种矿泉水桶几乎没有一丁点浪费。


当地居民在做饭,尽管现在矿泉水和自来水比较便利,但使用井水煮饭仍是建水人的生活习惯之一。


一位80岁的老人在自家做饭。老人说,做出来的饭,除了米的好坏以外,水质是能否好吃的主要原因。来源:腾讯图片 程雪力摄

编辑 陈海燕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