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日报 2016-02-23 10:28
【原标题】单说阿婆祠
【来源】潮州日报
文|李英群
阿婆祠。图:吴俊伟(资料图片)
潮州人的文化特质:“创业、精致、感恩、包容”,贯串着潮州人的整部发展史。今天,更在发扬光大着。
不论是湘子桥,百窑村,龙湖寨,都浓烈地体现潮州人的这种宝贵文化特质。而且在一地一物中很鲜明地表现出来。
现在,单说阿婆祠。
阿婆祠是龙湖古寨一座女祠,是清初龙湖富商黄作雨为其生母所建。为生母建祠,义在感恩,这不言自明。而黄作雨的感恩情怀之强烈,实非一般,他冲破世俗陈规,任性而为,应该说是前无古人的。此话怎讲?
原来,黄作雨的生母出身婢女,被收为妾,称庶母,按族规,是无资格入祠的。当时,寨中的黄氏宗祠年久失修拟重建,黄作雨出巨资并建议准其父母神位入祠,得族人认可。但祠成,却只准父母入祠而自己生身之母因是婢女出身而不得入。好吧,这祠不能入,我就专门建一座,而且建得比宗祠还大还气派,还扬言婢女也是人,男人不论贫贱都能建祠立庙,女人为何不可?
为感恩而不惜与世俗抗争,够分量!
这座女祠的出现以至从康熙初年保留至今,也体现了潮州人的包容。不单正门匾额“椒实蕃枝”四字为清初大儒,康熙年间进士翁廷贵所题,表明他对黄作雨反抗陈规陋习的支持,而祠建成之后,不只再没人反对,而且“一时传为佳话”(陈友俊《龙湖两座特色祠堂》),且保留至今三百多年,供人参观。这当然是对一种新文化现象的包容。
如果说到精致,黄伯群先生在《市头婆祠》一文中有如下描述:“婆祠建筑材料十分讲究,门楼壁上面两旁石刻:左上方‘加冠’,右上方‘进爵’,人物像配树石、小山,配置合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两旁通窗麒麟,均生动灵活;下面两边壁肚左为松鹤,右为松鹿,并以山景配合,两边鹿、鹤飞走之态,呼之欲出,当出自名师巧匠之手。门楼壁肚,石刻精巧,是龙湖寨内楹、桷最大,门面装饰最精的祠堂”。
祠堂大厅内以四柱“通载”木瓜、铜斗、大退扇的宫殿形式。大门楼屐下还以倒挂莲花为装饰。这种形式潮州俗语称为“皇宫起”。潮人称建房为“起厝”,起即建。一座祠堂之建筑,考究到这种程度,只能用精致来表达了。
不论是精致、感恩或者包容,这些精神上的表现,如果没有事业的成功,几近空谈。所以,八字潮州文化特质中,最重要的是创业,黄作雨的父辈为他奠定了雄厚物业基础,他继承并继续开拓,“家资丰盈甲于潮州”,也就是当时潮州首富。他在生母教导下,为人善良仁厚、仗义疏财,多次捐资组织乡勇御敌退贼,保护一方安宁,因而广受尊敬。也正因其财大德厚,所以,他首建女祠的反叛之举,才没大阻力,才使他的精致、感恩、包容等文化有了载体,得以体现并传扬。
勇于开拓,敢为人先,艰苦创业是代代潮州人最鲜明最可贵的文化特质。潮州人的祖先从中原一带逃避战乱南来,在这里白手起家,哪个不是创业者?昔年的天南潮水头,乃蛮荒之地,成了后来的渔米之乡,没有创业者的奋斗,能从天上掉下来?
许许多多潮州人,并没有像黄作雨一样拥有先辈遗产,在人多地少的潮州,再聪明再勤奋也难保暖饱的大有人在,于是,这部分人把目光投向海外。他们,一条浴布去过番!
只带一条浴布,远渡重洋谋生,既说明浴布这种最廉价最多用的物品对潮人生活的重要,更显现着当时过番人家境的困逼以及决心开创人生基业的勇气与决心。
潮州人的“浴布精神”真该感天动地!他们在异域拓荒、创业,他们是一头头开荒牛,他们把潮人“创业、精致、感恩、包容”的文化传播到海外,在那里开花结果,又回馈了家乡。在龙湖寨阿婆祠的周边,就有不少豪宅为华侨所建。
我好多次站在龙湖寨直街面对阿婆祠,它总引起许多思考,最近一次,陪两位正在海外留学的小青年前去。我觉得黄作雨在阿婆祠所开创的不是一般可见的物业,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是对陈规陋习的挑战,他创作了一首男女平等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