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梦怡
2016-02-23 08:46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奔图打印机。 王荣摄
在珠海大道东,坐落着一片建筑面积达45万平方米的打印机产业园,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激光打印机曾从这里诞生,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海塞纳”)也由此进入公众视野。
从生产通用耗材起步,到成为全球激光打印的龙头企业,珠海塞纳用10年时间完成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换。如今,其已是产品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年销售额超过45亿元,市值超过200亿元的国际性跨国集团公司,并在不久前举行的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进行了经验介绍。
“走自主创新之路,做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打印机”,作为我国唯一掌握激光打印机自主研发和制造技术的高科技企业,在国产品牌的这个春天里,一路逆袭而来的珠海塞纳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和并购收购并举战略,走出了一条以技术为基础、专利为核心、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为路径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核心竞争力就是技术和专利
造出中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打印机
“依靠自主技术立足于市场是我们实现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在珠海赛纳董事长汪东颖看来,珠海赛纳取得的成绩,与赛纳人勇于一次次试错、敢于挑战行业巨头垄断、突破行业重重壁垒的精神密不可分。
10年前,珠海赛纳正式成立,借助其前身珠海纳思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打印耗材领域积累的优势,选择从激光打印耗材入手,种下了做自主知识产权打印机的梦想。
但在那时,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庞大的专利壁垒和特殊的商业模式是横在面前的“两座大山”。“核心专利都掌握在日本和美国等国家手中,但当时如果我们不做,5年内中国可能还是没企业去做,中国非常需要自主核心技术的打印机。”汪东颖曾如此表示。
就此,珠海赛纳走上了艰辛的自主研发打印机之路。
通过建立专利平台和面向全球的研发系统,珠海赛纳用4年时间,逐步突破了高分子导电橡胶新材料技术、图像增强算法技术、打印机SoC芯片设计等关键技术,2010年年底,首款自主研发的激光打印机在赛纳诞生。借助于此,激光打印机市场平均价格降幅超过20%。
科技创新的步伐在继续。在近年来持续火热的3D打印机产业领域,珠海赛纳自主研发了直喷式3D打印机的压电喷头微机电一体成型(MEMS)的核心技术,目前已申请48项自主发明专利。
“赛纳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技术和专利。”据介绍,目前珠海赛纳拥有60多人的专利人才和律师队伍,1300多项自主专利,其中有600多项发明专利,2万多项可合法使用的授权专利。
以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快跑
建计算机外设信息技术研究院,孵化信息技术服务产业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单打独斗的企业越来越少。近年来,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更加重视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优势资源,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珠海赛纳就是其中的一个。
2007年,珠海赛纳引进大连理工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耐候性墨水、彩色碳粉和喷墨打印机等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11年,与工信部软件和集成促进中心合作成立了赛纳科技创新中心,集聚国家创新资源;2012年,与浙江大学合作引进嵌入式系统教育部工程中心,成功将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应用于国产打印机芯片。目前,珠海赛纳还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计算机外设技术研究院和产业联盟。
据透露,未来珠海赛纳还将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建立计算机外设信息技术研究院,力争孵化出规模超百亿元的信息技术服务产业。
走向国际改写产业格局
计划培育超600亿规模的产业集群
尽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所带来的政策红利,但对于珠海赛纳这个后起之秀来说,面对诸多国外打印机成熟品牌的竞争,要想抢占国际市场绝非是一件易事。对未来企业的发展前景,赛纳是乐观的,其提出争取10年内将打印机市场的重心拉回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据了解,从2010年到现在,珠海赛纳仅用5年时间便已完成激光打印机全球市场布局,目前,其产品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年销售额超过45亿元,其研发平台也逐步伸向海外,包括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荷兰的乌特勒支省等地。
将产品推向国际的同时,珠海赛纳也试图将国际化的根基扎得更深。2008年,珠海赛纳购买了日本东芝公司的基础专利使用权,签署了交叉授权专利协议,完成了对中低端激光打印机市场的覆盖。未来,其还将继续实施海外并购战略,收购美国中高端激光打印机产业和技术,计划培育出超过600亿元规模的产业集群,改写全球激光打印机产业格局。
而在产业选择方面,据透露,未来,珠海赛纳会将产业重点聚焦激光打印机和3D打印增材制造领域,进军全球中高端激光打印机市场,力争成为全球排名前五的激光打印龙头企业,同时依托其已研发出的切片精度在10微米以下的高精度全彩色光固化大型3D打印机,探索在高端医疗领域,实现个性化制作手术方案的人体器官模型和人体部件的应用,并逐步向生物医疗领域深度拓展。(南方日报记者 沈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