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河源│下屯古村—百年老屋走出人民审计制度奠基人

河源日报 记者 凌丽 王春雨 冯晓铭  2016-02-22 16:49

  村落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千百年来,人类在这个载体中孕育、生存、长大,开枝散叶,延绵不绝。

  河源是一块历史悠久、人文厚重的文化热土,特别是古村落文化资源很丰富,至今保存较为完整。

  今天带大家走进河源东源县的下屯古村,看看这里的古村落文化。

  史记:明末武官开村

  

在河源,也许有人不知道东源下屯村在哪里,但说起阮啸仙,那却是无人不知。其实,阮啸仙的家乡下屯,不仅仅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且是一个很有观赏性和研究价值的古村。

  下屯村于明末开村,距今400余年。相传明末有武官阮员辛、黄明翰、廖某3人,统兵扎寨东江义合。明室倾覆,清廷为安抚天下,诏令明朝将兵,或就地屯田,或解甲还乡。阮、黄、廖3位武官商定,欲率部下扎寨屯田。于是,廖居上游,故称“上屯”,阮、黄居下游,故称“下屯”。

  下屯村开村至今已繁衍生息20余代。目前,全村居住437户人家,总人口2150人,常住人口约800人。

  人物志:阮誉传岭表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农民运动领袖、中国人民审计制度奠基人阮啸仙,是下屯村的骄傲;他与刘尔崧、黄居仁并称为广东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著名的“东江三杰”。

  古村里走出的革命家

1897年,阮啸仙出生在这个古村中一栋始建于清代的民居里。这是一栋三进院落式的客家古民居,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30平方米,聚居着下屯阮姓族人,阮啸仙家所拥有的,不过只是其中的一隅。

  如今,为纪念阮啸仙,这栋民居已被重新修缮,成为阮啸仙故居,并挂上“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匾,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由大堂面老屋和阮啸仙书屋组成,阮啸仙书屋位于大堂面老屋西南侧约200米处。大堂面老屋是阮啸仙出生的地方,阮啸仙书屋则是阮啸仙童年学习和生活的地方。

  少年心事当拿云。10岁的阮啸仙,当年在下屯“闻啸轩”学堂读初小时,就在自己的墨砚上刻下了两行诗句:“挥笔落下如云烟,意志坚强可敌天。”

  在下屯村,离阮啸仙故居不远处,有一所原名为道南的小学。1921年6月,阮啸仙等人由于领导发动轰动广州的“甲工学潮”,被学校当局开除。回到河源老家,阮啸仙在道南小学担任了两个多月的代课老师。如今,为纪念阮啸仙,道南小学已改名为阮啸仙小学。

  故居内,陈列着阮啸仙生前参加革命活动和早期生活的一些史料,并保存了阮啸仙生前用过的部分物品。现在,故居围屋内,小道交织,房舍井然,仍居住着四五户阮姓人家。

  年过八旬的阮淑金,是至今仍然居住在故居中的年龄最大的阮姓族人,阮啸仙是她的堂叔父。阮淑金是全村唯一健在的见过阮啸仙的人,在她的眼里,自己的这位阿叔“为人很忠厚”。

  1920年代,阮啸仙去广州读书后回家的次数就很少,而且常常是深夜偷偷回来,阮淑金很少见到他,但她依然记得阿叔当年的模样,“他人很高,脸长长的,很忠厚。”

  这个村子不仅抚育了阮啸仙,还是他身处危难时刻的最后倚靠。

  阮淑金记得,有一次,家里收到了阮啸仙从上海寄回来的信,因为当时阮啸仙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贫病交加,不得不向亲友请求接济,以继续寻找党组织。“他的叔叔阮镜波和几个兄长,很快就把钱汇过去了,当时大家凑了100元左右。”靠着这笔钱,阮啸仙最终找到了上海的地下党组织。

  阮啸仙是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之一,深受农民爱戴。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广东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阮啸仙以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中共广东区委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等身份,参与领导广东地区农民运动,足迹遍及东江、西江、北江流域乡村。

  阮啸仙同彭湃一起,参与领导组建了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并担任第三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主任,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

  1933年,阮啸仙辗转进入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2月,他被中华苏维埃临时人民政府任命为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成为中共第一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

  在审计工作中,阮啸仙制定了“六不准”审计工作纪律,主张“公开审计”,为人民审计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还组织肃贪“突击队”和清腐“轻骑队”查处腐败分子,严格控制经济开支,被誉为审计战线上的一把“铁算盘”。“白脸书生”阮啸仙一下子变成了“黑脸包公”,中央苏区军民交口称赞苏维埃政府是“空前廉洁的政府”。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开始长征,时任赣南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的阮啸仙奉命与项英、陈毅等领导人留在赣南坚持游击斗争。翌年2月,因形势严峻,他率领赣南省党政机关部队向赣粤边界方向突围,至信丰牛岭一带时,遭敌军重兵阻击,虽经奋力冲杀,却终因敌人封锁严密而未能杀破重围,队伍也被冲散,伤亡重大。3月6日,部队在穿越牛岭、畚岭之间的封锁线时,阮啸仙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8岁。

  曾与阮啸仙一起突围的陈毅,写下一首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诗篇《哭阮啸仙、贺昌同志》,悼念牺牲了的同志:“最近同志中,阮贺足称贤。阮誉传岭表,贺名播幽燕。审计呕心血,主政见威严。哀哉同突围,独我得生全。”诗中“阮誉传岭表”“审计呕心血”的感慨,正是阮啸仙革命一生的写照。

  革命者的家书

阮啸仙的儿子阮乃纲,在下屯村这栋祖上留下来老屋里,生活了33年。最初,他的身份是“赤匪”阮啸仙之子,亲生父亲不能叫父亲,只能叫“三叔”。18岁那年,他和母亲一起成为烈属,相依为命。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发动“清党运动”,国共合作破裂,大批共产党员的活动由公开转为秘密,“白色恐怖”笼罩着广州。当年冬天,在和父亲一起生活了近两年时间后,阮乃纲随母亲徐琼荷回到下屯老家。此后,父子夫妻天各一方。

  13岁那年,阮乃纲提笔给久未谋面的父亲写了一封信,向父亲汇报自己的学业及祖父、母亲等人的近况。信写完后,他按照母亲的意思,将老家鸡牙山的封山禁令一同装进信封。通过党的秘密交通渠道,几百公里外的父亲阮啸仙,生平第一次收到了儿子的来信,他欣喜万分,看了一遍又一遍,激动地对身边的同志说:“我儿子长大了,已经会写信了……”

  这天是1933年3月10日。阮啸仙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比平时多吃了一碗饭。晚饭后,他关起房门,铺好稿纸,用毛笔端端正正地给儿子复信:“乃纲爱儿:你的来信和你的鸡牙山禁谕,我都收到了。我简直不知道你今年已经13岁了,还以为是在广州兰畹住时一样童稚呢。其实在那时我也不知道你多大年纪。这样对于自己儿子不相关的父亲,说起来真难为情呀!”

  对长大了的儿子,阮啸仙要他和自己尽心尽力来侍奉慰藉祖父一样,来“侍奉慰藉你的母亲”,“因为她是自少至长保育你的慈母又兼严父,她并且为我尝尽人间未曾有的痛苦,她真是你的父和母”。

  信中,阮啸仙承诺给他买一部“有用的书”。

  第二天,阮啸仙找朋友借了一点钱,利用外出联络工作的机会,到书店买了一套“儿童万有文库”丛书,用牛皮纸包好,连同前一天写的复信,从邮局寄了出去。

  收到父亲的回信和寄来的书,阮乃纲十分高兴。他拿着父亲的信反复地看,并念给母亲和祖父听。对那套丛书,他更是爱不释手。

  一个多月后,阮乃纲再次给父亲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介绍祖父和母亲及自己的学业外,他希望父亲能再多买些书寄来。

  阮啸仙接到儿子的第二封信时,正是他工作“最困难的时候”,只是“草草看过之后,就放在一边”,然后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直到1933年6月16日这天晚上,天下起了瓢泼大雨,阮啸仙由于“未有伞又未有雨鞋,不能往外边跑”,才抽暇给儿子写了第二封回信。

  信寄出之后不久,阮啸仙接到上级通知,赴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

  收到阮啸仙的第二封回信后,阮乃纲曾写过第三封信给父亲,但一直未有音信。从此,阮乃纲与父亲失去了联系。

  直到1935年初夏,阮乃纲才从报纸上获悉父亲殉难的消息。他瞒着母亲和家人,将父亲写给自己的两封信珍藏下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才将这两封珍贵的家书捐献给了博物馆。

  1952年,在组织上的关心下,阮乃纲举家迁至省城广州。此时,他已过而立之年。此后,阮乃纲这个中共早期高级领导人之子,大隐隐于市,籍籍无名地过起了平民生活。

  2010年,阮乃纲病逝于广州,享年90岁;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广东省审计厅、审计署驻广州特派办,向阮乃纲敬献了花篮和花圈(见陈其明《阮啸仙烈士之子阮乃纲的平民生活》)。

  史迹

下屯古民居:兼收并蓄各地风格

下屯,是全市20个古村落中唯一要通过水路到达的地方。

  从东源县义合镇中心码头,登上铁壳渡船,横渡东江,前往下屯。江风习习,江心小洲树木扶疏,两岸翠竹百里,令人心旷神怡。

  这条穿村而过的东江河,可航行千吨船舶,顺流而下,可通惠州、广州,溯流而上,可抵龙川、梅州等地,一度是连通下屯村与外界的主要通道。

  明朝末年起,阮氏即在此繁衍生息。世世代代的阮姓村民在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建造了许多结构奇巧、造型精美的古民居建筑。如今,仍有14幢保存完好的清代古民居建筑散落在下屯乡野,总建筑面积约为45.3万平方米。

  在这些处处有牌匾的古宅里,走出了革命先驱阮啸仙,走出了举人、拔贡、秀才等有科举功名的读书人,走出了黄埔军校学员,也走出了民国时期参政议政的政界人士,包括出任过台湾高雄市长的阮叙雄。

  在下屯村,除了已修缮为阮啸仙故居的老建筑外,还有13栋古民居。其中,特征较为明显的有老屋、马池塘屋、万和屋和九重门屋。

  老屋由阮宗周始建于康熙二十二年(即公元1683年),属典型的客家古民居建筑,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出秀才18人,举人1人。阮氏祠堂也位于该屋的整栋建筑的正中央。

  九重门屋为阮宗周出资,由二儿子监建于清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年),属典型客家风格的围屋结构,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正面有九个门、九个石巷一字排开,左边后面又有一个半圆型的设计建筑,右边是一个横排式建筑。九重门屋人丁最旺,有“给祖上香三百丁之说”(指男丁),占据了下屯村总人口的一半。

  马池塘由阮陶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即公元1749年),属典型的客家古民居建筑,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马池塘屋侧门壁画与书法颇可观,画为花鸟,两旁对联嵌了王维与米芾的字号,显示了当时主人的艺术趣味。村民说,清末的时候,马池塘被清军烧过,民国时重修过。壁画是阮光谱所画。阮光谱是马池塘人,民国惠州府有名的画师。

  万和屋由阮南煊始建于清嘉庆二年(即公元1797),当时,阮南煊的儿孙经商有成,交来资金,让阮南煊建起此屋。该屋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出秀才9人,参加北伐多人,其中团长1人,上军校2人(陆军测绘学校1人,黄埔军校1人)。万和屋内的木雕及其它设施,是下屯14栋古民居中保存最完整的。

  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孝祥看来,下屯村的古建筑里,万和屋在建筑艺术上更具风格,艺术价值高,建筑装饰也很精美;其建筑造型体现了主人开放兼容的心态,马头墙和锅耳墙本身属于两个不同地方建筑文化的特征,马头墙是江西、安徽、黄山一带的产物,锅耳墙是广府建筑里的产物,珠三角地区比较多。窗棂上的算盘图案,地砖的古钱币图案,都与经济有关,说明房子的主人是从商的。

  如今,下屯正在整合红色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和客家文化资源,拟打造全国审计教育培训基地和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编辑 李明秀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