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日报 2016-02-14 11:37
在全球八条候鸟迁徙路线中,有两条经过广东;在途经中国境内的三条东亚候鸟迁徙路线中,也有两条途经广东。广东是我国重要的候鸟中转站、歇脚点和加油站,在秋冬季既有北方(包括日、韩等地)候鸟来越冬,又有本地鸟类向南(包括东南亚)迁移;而在春夏季则有来自南方(包括东南亚)的夏候鸟,同时原越冬鸟则向北迁移。
在候鸟迁徙的过程中,湿地是它们最喜爱的栖息地。中山是岭南水乡,河网密布,除五桂山之外,大片冲积平原所在的镇区水田、荷塘、虾塘、鱼塘、河涌等,从广义来说都属于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中山的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如何?候鸟在中山的栖息环境是否安好?我们应当如何对湿地进行保育?
现状:
水泥大堤破坏了天然滩涂
中山河网密度是中国较大的地区之一,全市共有河涌和排水渠311条,全长约878公里,素有岭南水乡之称。全市海岸线26公里,大部分属淤泥质海岸,滩涂面积约150平方公里,以沿海红树林为代表的湿地资源十分丰富。
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天然滩涂可以说是水鸟最喜爱的觅食地。潮涨潮落的滩涂,生存其间的弹涂鱼、招潮蟹等成为水鸟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山东部伶仃洋近海大片滩涂被开发成为围垦区。一道道水泥大堤把大片天然的滩涂破坏了。
观鸟爱好者亦风常去燕石围拍鸟。他说,在围垦区内,只见一片片网格状的鱼塘。在夏秋季节,由于鱼塘水过深,并不适合大群鸟类觅食,且没有水鸟的落脚之处,只有常见的翠鸟、池鹭、白鹭偶尔栖居其间。到了冬季,大片鱼塘放水捕鱼,鱼塘浅滩这时才成为一些鹬鸟觅食之所,但鱼塘养殖户为了消毒,经常在冬季清理淤泥时撒入大量石灰,对觅食的水鸟环境造成了破坏。由于水塘浅滩很快会干涸,鱼虾稀少,水鸟只能再觅他处,缺乏相对稳定的栖居和觅食场所。与深圳湾公园湿地、南沙湿地及香港米埔湿地相比,中山最缺乏的是这类潮涨潮落的大片浅海滩涂,有稳定的鸟类食物来源。珍稀鸟类黑脸琵鹭在深圳和南沙湿地都有发现,唯独中山尚未发现黑脸琵鹭的踪迹。
坐船经横门出海,在近翠亨新区处发现一片红树林边的上千亩水域,是以前未完成围垦的一片滩涂,退潮时,这里见到成千上万的水鸟在此聚集觅食。这可能是中山保存最好的一片水鸟乐园。由于远离岸线,反倒保存下来。尽管中山近年来在东部沿海种植了大片的红树林,极大改善了临海生态环境,然而,由于红树林所在水域水较深,退潮后露出水面的滩涂面积较少,还是难以吸引大批水鸟到来。"改善湿地最重要的一环,我认为是要恢复一定的滩涂面积。"亦风建议。
经过翠亨快线东部特大桥,是大片翠亨新区内的荷塘湿地。2015年7月,有观鸟爱好者在这片荷塘湿地中间的一些沙土路上,发现成群的普通燕鴴在此繁殖,也有个别黑翅长脚鹬在此繁殖。荷塘也是很多池鹭、白鹭、黄苇鳽 、草鹭栖居觅食的好去处。荷塘与荷塘之间的沙地,适合一些水鸟的繁殖。"如果中山市政府能把翠亨新区近海的那一大片荷塘湿地规划保护起来,或许比单划一小片土地来建湿地公园效果要更好,湿地的保护,要更注重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南朗集益寺前有一片荷花池,池子的一角生长了一片不大的菖蒲,成为黄苇鳽繁殖栖息之地,去年十月时,已有十多只黄苇鳽常在此觅食,在荷花池上空飞来飞去,成为赏荷之外的一道美丽景观。然而去年冬天,荷花池的承包人把这片野生菖蒲连根拔起,黄苇鳽的栖息地不复存在。"如果缺乏了对湿地原生态保护,单纯追求养殖、种植业的经济利益,湿地生态多样性系统的保护就是一句空话。"
保护:
湿地公园建设纳入民生工程
在2016年中山十项民生工程中,城乡环境优化工程包括:金钟湖湿地公园,沙嘴湿地公园,濠头涌、六涌修复型湿地公园,翠亨国家湿地公园,南朗崖口湿地公园,坦洲联石湾湿地公园规划或动工。2015年12月23日,国家林业局对广东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申报进行公示,拟申请建立的广东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已通过专家实地考察论证和初步审查。进行公示的拟建广东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625.6公顷。
由广东省湿地保护协会实施的《广东省湿地保护与建设报告 2014年》显示,中山湿地总面积为五万八千公顷,其中主要是人工湿地,即鱼塘,约为三万二千公顷,近海与海岸湿地一万六千公顷,河流湿地九千公顷,在全省排名第11位。但是,根据全省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1996-2000)和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2009-2012)比较显示,全省湿地面积减少了70657公顷,减少3%。目前,全省国家级湿地公园11处,省级湿地公园5处,中山尚无一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6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6处,中山也尚无一处。正在规划中的翠亨国家湿地公园将填补这一空白。
市林业局局长黄海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前些年,中山一直在着力建设森林公园,如今森林公园的建设告一段落,下一步将重点规划和建设湿地公园。"在南朗、坦洲,曾经有大面积的天然红树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当地群众大规模围垦,原生红树林遭受严重的破坏并逐渐消失。2005年开始,我市先后投入资金约1200万元,在南朗镇和坦洲镇以及板芙镇连续实施了3期红树林营造工程,完成人工种植红树林4400多亩。目前,这些区域已经郁闭成林,湿地系统在逐渐恢复。"
据黄海波介绍,目前,中山已经建成了南头水上运动公园、莺歌咀水文湿地公园、和穗湿地公园、滨江湿地公园、港口湿地公园、十灵湿地公园6个湿地公园。目前,在建的除了翠亨逸仙国家湿地公园之外,还有彩虹绿洲湿地公园,合计面积达733公顷。
黄海波告诉记者,为了推进湿地公园体系总体规划编制,市财政专项安排了90万元资金,此外,市政府明确湿地公园建设经费纳入年度基建预算会,并建立了由环保、林业、住建、水务等部门组成的湿地公园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接下来,中山目标是将建成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三个省级湿地公园(金钟、南朗堰十围、坦洲联石湾),十个市级生态修复型湿地公园。
他山之石
●苏州采取景观化管护措施
2014年,苏州湿地公园年度考评设定了鸟类因子、水质因子、宣教因子3项评价指标。其中鸟类因子评价通过夏季和冬季两次观测,收集全年湿地公园的鸟类品种和数量,再由专家按照鸟种在食物链中的地位及其珍稀程度赋分。如果公园的植物品种比较单一,采取特别景观化的高强度管护措施,经常打药除草,区域人为干扰越强等,可观测到的鸟就会越少。比如走船和不走船的湖,观鸟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为什么要建设湿地公园,是为了做成漂亮景观让人去看,还是为了给生物创造一个生存空间?湿地公园的定位和别的公园应该是不一样的。它的概念定位是保护和宣教。"江苏省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站长冯育青说。
●深圳的自然教育走进学校
2015年,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发布了 "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的调研报告"深圳地区数据。其中,13.96%深圳孩子具有自然缺失症的某些倾向,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一些家长想带着孩子到自然中去,却不知道能做什么。目前,深圳正在大力推进自然教育,自然教育也受到热捧。已有3 所市级自然学校--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仙湖自然学校、红树林保护区自然学校免费开课,还有4所市级自然学校正在创建之中。此外,还有一些收费的商业机构也在从事自然教育。
目前,对于如何创建自然学校,深圳市已经制定了一套较完备的考评标准。简单概括为"三个一",即"一间教室、一套教材、一支环保志愿教师队伍"。 仙湖植物园自然学校于2014年完成了《苏铁--神奇的活化石植物》、《苔藓--你所不知道的高等植物》两本教材。
教育:湿地的公众教育明显缺失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湿地检测中心郭盛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湿地保护在珠三角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污染。2006年广东省编制了《广东省湿地保护规划》,此后珠海、深圳、广州、东莞都已经编制了本市的湿地保护
规划。中山应当首先制定出本市的湿地保护规划。“中山冲积平原少,五桂山也不是很大,沿海围垦造地,主要是以养殖的人工湿地为主,自然湿地很少。目前,工业污染对于湿地和河涌的影响仍然比较严峻。因此需要大力倡导湿地保育。”郭盛才介绍说,在湿地保育方面,深圳、东莞和广州都做得不错。“东莞这些年建了很多湿地公园,水净化了,环境也优美了。深圳工业特别多,因此有一块湿地都很珍惜,比如深圳湾,保护得很好。”郭盛才认为,“建湿地公园保护湿地是最好的方式。
然而,与全省其他地区一样,中山湿地保护和建设主要是政府投资,每年投入资金有限,缺乏企业融资、个人捐资等投资渠道。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部分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形成、管理力度偏弱。“广东省要求,全省各市要以湿地公园为抓手,制定生态系统规划,除了政府投资,也可以引入民间投资。”
但是,除了建湿地公园,郭盛才认为,有关湿地的公众教育明显缺失。“湿地宣传普遍缺乏,宣传平台太少,很多市民都不了解什么是湿地,湿地有什么价值。比如观鸟也是一种宣传方式,但是,观鸟不等于保护湿地,只是一个切入点。”郭盛才说有的地方为了观鸟,反而影响了鸟类的生活方式。这其中,不仅仅因为规划设计者没有做到“以自然为本”的原则,也因为观鸟者本身缺乏鸟类保护意识。“香港米埔湿地公园观鸟地点就做得很隐蔽,保护应当以自然为本,以鸟和鱼为本。”
“以前,我们根本不知道南朗还有这么好的资源。”云衢小学校长阮连凤说,“以前很少了解到观鸟这样的活动。”“与全国一样,公众对湿地的社会经济与生态价值缺乏正确认识,对滨海湿地的保护意识薄弱,法制观念淡薄,有时只顾短期利益,对湿地资源随意占用。同时,湿地保护的宣传与教育手段缺乏,普及力度不够,未能在社会上形成认识湿地、自发保护湿地的意识。”市政协委员吴桂昌在2014年两会期间曾提出 “加强中山市湿地保护工作的建议”。
然而,如何进行公众教育,黄海波也显得颇为无奈,这项涉及教育、宣传等部门的工作,显然非林业部门一己之力可以做好。
“政府应把保护湿地资源纳入公民法制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宣传推动作用,借助社会公益团体、各类媒体的力量,多渠道宣传湿地科普知识、保护湿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有关法律法规……让人们了解和认识湿地与人类的关系,增强湿地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湿地保护管理主流化,使人们能自动自觉将湿地保护纳入日常生活中,使政府能将湿地保护管理纳入常规决策考虑。”2年前,吴桂昌就在政协会议上如此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