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和平桥架起千百年慈善路

南方+  2016-01-31 06:28

和平桥风采依旧 陈史、刘文钊 摄

一座横跨练江南北岸的古桥,记载着800多年前大峰祖师的济世善行,留下了许多美丽传说,开启了潮汕慈善文化的源头。这就是潮阳古八景之一,有着“虹桥跨练”美称的和平桥。近日,记者踏上这座从南宋到今天风采依旧的古桥,望着平缓的江水,聆听传奇艰辛的建桥故事,惊叹当年精湛的桥梁建筑艺术,更为穿越时空的大峰精神结下的千百年善缘感动不已。

大峰祖师81岁高龄

萌发宏愿建和平桥

前赴和平桥采访时刚好碰上下雨天,风雨中的古桥多了几分神秘感。同行的和平大峰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卓锦奎告诉记者,和平桥始建于宋建炎丁未年(1127年),桥的建成,要归功于当年自福建游缘至此的大峰祖师。据载,公元1120年,年届81岁高龄的大峰祖师游缘至潮邑之蚝坪乡(今和平),结庐于和平桥尾山灵泉寺。当时,灵泉寺与蚝坪之间有练江横阻,往返须用舟济。大峰见大川波流湍急,时有覆舟之险,遂萌造桥善念。

卓锦奎称,在大峰祖师为建桥筹集资金时留下许多传说。有一天,大峰师徒来到石尾岐一农户家布施,门前一老妇说:“建桥是件好事,本应捐助,无奈家贫,请师父往别家募化。”大峰祖师指着老妇身后的灶前石说:“施主,有钱出钱,无钱出物,这块灶前石拿来捐献,对建桥也算是出一份力。”老妇满口应承,立即叫儿子把灶前石送到渡头。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练江南北群众有钱捐钱,无钱捐物,人人心向建桥。

公元1123年,大峰不辞而别,带着募集钱款入闽,引起乡民误会。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大峰航海返潮,糗粮木石土用毕至。乡民至此方明白大峰不辞而别,是怕带巨款上路遭遇不测。而大峰在福建数年,不仅采购建桥所需的木石材料,还学习福建的建桥技术。按照原计划,“和平桥”为十八孔桥,然而当建成十六孔时,大峰却因操劳过度圆寂。后由乡彦蔡贡元续建竣工。乡人为缅怀禅师德泽,遂建“报德堂”崇祀,尊称“大峰祖师”。

省内最长、规模最大的连续石构梁板桥

站在新和村练江堤岸上,一眼望去,走过近九百载光阴的和平桥依然雄伟坚固,不时有行人和车辆从桥上经过。

桥孔之间墩头错落有致成一曲线,蕴藏着非常深厚的建筑美学韵味,难以想象大峰祖师在当年没有机械施工的情况下是如何造就这一流传千古的建筑艺术。

卓锦奎告诉记者,古桥历史悠久,虽然多次被毁,几经修葺,但现在建筑结构却保持完好,稳固牢靠,由此可见大峰祖师的博学多才及精湛的造桥技术。

据介绍,和平古桥为墩柱式平桥,全长196米、宽6米,中间有十八桥洞,是广东省内最长、规模最大的连续石构梁板桥,是广东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成就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该桥桥墩最高15米、最低13米。用松木纵横交叠作成长2米、宽1.5米、高1米的规格筏型墩基,与福建泉州洛阳桥“筏型基础”法有异曲同工之处。然后在松木墩基上垒叠规格石块,砌成分水尖形,利于分解潮水涨落时的冲击力。桥面铺架平板石,每孔五块石板,每块石板长7.5米至8米、宽0.9米、厚0.75米,重约万斤。石材选用福建花岗岩石,具有耐磨、耐酸、耐碱、耐震的特性。桥面两侧用三合土筑成栏墙,每隔4米竖一圆形石柱连结成栏杆。这样的建造结构,既便于桥上车马的通行,又利于水上舟楫的无阻,可谓集艺术与功能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卓锦奎说,和平桥建成后,练江两岸变通途,成了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百姓雀跃,乡村经济日渐繁荣。民国十九年(1930年),被改建为公路桥,东西桥阶被毁。建国后至1978年,古桥更是广汕公路主要交通桥梁,直至今天,仍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1985年11月,和平古桥被公布为第二批潮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在和平古桥北端,还可见当年建桥遗存的一块长约8.5米,宽、高约0.65米重约万斤的巨石。在桥南端则竖有两方龟驼碑,碑下以龟为趺(底座)。一方大字刻“和平里”三字,上款小字署“宋庐陵文山文天祥题”;另一方大字刻“和平桥”三字,上款小字署“宋禅师大峰建”(据考证乃后人为纪念大峰祖师建桥功德而题书)。

海内外乡亲漫步古桥寻根

和平古桥是潮汕文明和智慧的象征,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大峰祖师当年修桥造路、施医赠药,救民众于疾苦的善举经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潮汕第一座善堂———报德堂即是后人为报答大峰建桥公德而造的。如今,“济世利人、行善至乐”的大峰精神不仅泽被了粤东大地,更随着华侨足迹远扬至东南亚。异国他乡的海内外乡亲每逢回到故里,都要到和平古桥漫步寻根。

近年来,潮阳区更是大力倡导和发扬大峰精神,从2012年起实施“反哺工程”,累计募集资金超36亿元、公益项目570多个,解决困扰潮阳多年的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突出民生问题,用实际行动赋予了大峰慈善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在潮阳众多乡贤的热心反哺下,2013年8月,大型史诗电影《大峰祖师》在和平镇开机。至此,被崇信近千年、信众万千、遍布海内外的潮汕首善——宋大峰祖师弘善扬德的历史传奇故事正式搬上大银幕。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编辑 吴文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