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越高收入越高,“独立教师”动了谁的奶酪?

南方+ 记者 戴春晨 卓依涟  2016-01-29 16:16

去年,一名中学女教师的辞职信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2015年4月,顾少强离开工作11年的河南省实验中学,她写下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经社交媒体传播迅速爆红。

2015年11月,“看世界”的顾少强宣布回归教学,成为一名“独立教师”。

顾少强职业身份的转变,是当前教育行业“个体户”运动的缩影。互联网+浪潮之下,许多学校和培训机构内的教师选择离职“单干”。这一批教师独立于教学机构之外,因收入高而职业相对自由,被业界称为“独立教师”,又称“自由教师”和“个体教师”。据报道,仅上海一个城市,就活跃着上万名独立教师。

独立教师的“自由”与“风险”

“看世界”的顾少强,进入的新世界到底有多大?

加入“独立教师”行业三年多来,林作华已经习惯以“紧张”的态度对待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在他看来,脱离教育机构,相当于放弃了基本薪酬的保护,风险巨大。收入的压力,使得他不得不专注辅导他的学生。“风险跟机遇是并存的。”这名独立教师强调。

在林作华眼中,离开学校和培训机构不仅代表自由的生活,也意味着教师“生产力”的解放。从教育组织繁琐的会议和考核中释放出来后,独立教师将能专注教学本身,由此实现自身能力的升级。而越高的能力,意味着越高的收入,这在传统的学校和培训机构难以实现。

“传统学校的课堂教学,大多都是流水化作业,这实际上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当了八年独立教师的吴文中说。在短暂几个月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工作经历中,他经常对机械的课堂教学感到困惑。以他教授的中学数学为例,教师不停在讲台上罗列数学原理、解题步骤,学生则往往在不停地抄板书。下课前,教师通常又无差别地布置一堆作业。具体到某个学生,某个知识点掌握程度如何无从得知。对所有学生的标准化无差别对待,使得教学效率极其低下。

“独立教师的出现就是解决个性化教学的问题。”吴文中说。在一对一接触学生过程中,独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设置个性化的辅导方案。而由于没有“组织”的约束,独立教师可以根据个人想法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吴文中本身就是独立教师创新的实践者。他将“翻转课堂”引入了教学,探索以学生预习进而讲解、教师再点评的方式取代原有教学。而另一名独立教师黄耀辉招生的“招牌菜”,是融合记忆术的物理课辅导。

“很多教学创新都是在培训机构中难以实现的,毕竟连传统的一对一教学都有固定的套路。”吴文中说。

在陈向东看来,独立教师的创新探索,正在为教育市场提供新产品。而新产品意味着可能带来品牌增值,也意味着独立教师收入的提升。

互联网+,给单飞的教师插上了翅膀

尽管“脱离组织”意味着一定程度“自由”,但直到遇到互联网,独立教师的生产能力产能才真正得到爆发。

吴文中对互联网带给独立教师的“发酵反应”深有体会。他八年的独立教师生涯,最初走的是“社区路线”,教学空间被限制在几个小区,这也使得他的收入遭遇“天花板”。

“教师独立单干,需要解决招生、构建个人品牌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互联网+出现后,都获得了有效的解决。”陈向东说。

吴文中的实践也证实了互联网+的效果。近年来,吴文中在互联网平台开始推销自我:他在社交媒体上转发趣味数学知识,甚至开了个人网页“吴老师数学”,宣传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进驻教育O2O平台“跟谁学”后,吴文中的个人主页曾创下单日访问量20万+的记录。

林作华也认同互联网平台的价值。他的体会,线上的对接沟通,节约了家长找教师的成本,也在扩大独立教师的招生范围。

互联网的功能不限于此。吴文中的体会是,互联网+平台的优势还在突破时空限制。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吴文中正在辅导的一个学生,目前正在参加世界高尔夫巡回比赛。无论这名学生在全球哪个角落,都可以通过一对一视频的方式与身处广州的吴文中“连线”。

从林作华和吴文中的经验来看,由于互联网+平台的存在,独立教师的收入被放大5-10倍。他们认同的观点是,随着互联网+的推开,独立教师这份职业正迎来其“窗口红利”。

动了传统教育机构的奶酪?

敢于脱离组织的独立教师,多是身怀绝技的优秀教师。独立教师的队伍越来越庞大,这对于传统的学校和培训机构无疑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有过公办学校工作经历的吴文中说,独立教师并不是学历教学学校的取代者,而是使学校教育更好发挥作用的个性化辅助者。不过,独立教师的兴起还是有可能加速传统教师离职单干现象,这可能加剧学校的人才流失。

由于独立教师大多数提供的都是辅导类的教学产品,因而对传统的培训辅导机构造成的冲击会更明显甚至有业内人士将之视为传统教育机构的挑战者。

陈向东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立教师群体至少颠覆了三种类型的教育机构:纯线下的传统一对一培训机构;只有商业模式而没有核心内容的教育机构;只有内容而没有创新、不注重用户体验的教育机构。这三种类型的教育机构如果不实现转变或转型,将有可能被独立教师组成“挑战者联盟”干掉。

不过,呼叫老师创始人杨晓璐认为,一二线城市有较庞大的线下教学市场,促使独立教师兴起。而广泛的三四线城市学生分散、刚性需求体量也不大,全职做独立教师收入风险较大。因此,在未来可能出现一种折中的方式: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教师不必离职,而是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兼职在互联网平台为学生答疑。

陈向东则认为,未来还有可能出现独立教师变教育机构的现象。独立教师因为品牌影响扩大,可能通过联合或招募员工等方式扩展成为一家培训机构。而原有的某些培训机构,则有可能受到独立教师的冲击而倒闭。此外,也还会有许多的教师从公办学校“出走”,加入独立教师的行列。两方面此消彼长,教育行业将进一步更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 杨小妍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