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会微信公众号 记者 向雨航,朱洪波 2016-01-19 14:52
2016年1月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深圳普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门科技”)参与申报的项目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赢得了首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引发广泛关注。
这个消息发布之后,很多媒体圈的朋友都在议论:这个普门科技到底是做什么的?怎么从来都没听说过?要知道,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各类奖项一等奖仅8项,其中医学领域获奖仅1项(即普门科技共同申报项目)。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普门科技董事长刘先成,揭秘这家神秘的企业。
光子创面治疗的“领头羊”
2008年4月,39岁的刘先成从老东家迈瑞辞职了。此前,他在迈瑞工作了15年,负责过迈瑞国内销售业务,担任过常务副总裁,2006年去了美国,担任迈瑞美国总裁。
作为迈瑞的一名高管,彼时刘先成职业地位和个人财富在业界令人羡慕。然而,即将迈入不惑之年的刘先成却不满足,“想做一些给人类健康带来有价值的东西,也希望更能实现个人的价值”。
于是,他决定放弃迈瑞的光环,从零开始。2008年,刘先成在深圳创立了普门科技,公司初创人员只有12人。而现在,包括刘先成在内的核心高管团队均拥有10多年高科技医疗设备行业经验,以及在北美、欧洲多年行业工作经验,是中国医疗设备行业一流的管理团队。
近年来,因环境变化、饮食结构变化等因素引起疾病谱的改变,以前少见的难愈性创面大量增加。难愈性创面广泛存在于临床各科室,其治疗过程长,患者住院费用高,治疗起来困难。但是医院的创面治疗技术仍然比较单薄,没有统一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没有相关的设备与耗材支持,无法满足慢性创面的治疗需求。而此时国际上,光医学治疗、超声清创治疗等先进理论和高科技技术已经出现,为创面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捕捉到这一市场先机,普门科技的研发团队开始致力于光医学治疗设备的开发。2008年5月,刘先成带领他的研发团队生产出了国内首台光子创面治疗仪。
一年后,印有“普门”商标的光子治疗仪走出国门,走进中东、南美和东南亚地区。如今普门科技的光子创面治疗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半以上,是该细分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为了满足当前国家医改形势和临床治疗需求,近8年来,普门科技又先后推出光子创面治疗仪、超声波创面清创仪、蓝光感染治疗仪等床旁创面治疗设备。该系列设备涵盖了急慢性创面的清洗、杀菌、抗感染、促愈合等。
近几年,普门科技的研发投入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例都保持在15%以上。持续的科研投入,使得专利技术层出不穷。截至今年1月,普门科技已获得授权专利73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
“像在盐碱地上种庄稼”
对于普门科技来说,开发新产品并不是一个难题,难的是产品的市场推广。
“就像在盐碱地上种庄稼一样。”回想当年的创业,刘先成还感叹。当时,光子创面治疗仪是国内医疗器械的一个新产品,在医院临床上没有应用,刘先成和其市场团队就一家一家地去拜访和推广。
“一开始都没有人理,我们一个团队每天每人要拜访医院5次,一年下来拜访了8000多次,真正接受的不到100次。”刘先成说。在市场推广上,普门科技首先选择的是国内顶尖医院的烧伤科,因为那里需要做创面治疗的患者最多。
让刘先成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西南一家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烧伤科,该科室主任听了产品介绍后,对产品临床效果充满质疑。
此时,该科室正好有一个令他头痛的病例,是一位从贵州转院过来的心脏换瓣的患者,术后一年多,伤口一直不能愈合,多家医院都没有办法治好。于是,主任决定“死马当活马医”,用光子创面治疗仪治疗患者的窦道创口。
结果,经过14天照射治疗,患者窦道创口愈合符合出院标准了。该主任对光子创面治疗仪刮目相看,之后还成为该技术的“铁杆粉丝”,承担了科技部“光子创面治疗的效果评价研究”的课题。
创业近8年来,普门科技也从最初创立时的12名员工,发展到如今的330名员工。目前该公司的研发环节集中在南山区总部,试剂生产制造环节集中在光明新区鲤鱼河工业区。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其研发、生产和制造基地将进驻东莞松山湖(生态园),而公司总部将留在深圳。
【来源】南方会微信公众号(id:nanfanghui_shenzhen),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记者】向雨航 朱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