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过去这一年,《南方周末》的编辑们都在看哪些书

南方+  2016-01-01 09:09

“人群是一个幻觉,我只是在与你们个别交谈。”

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情。茫茫书海中,只有用心去触碰每本书的灵魂,才能寻觅到有相同频率的那一本。每到年末,各大媒体、出版社总会推出各种书单,来盘点这一年都有哪些好书。各种评选出来的权威书单层出不穷,是不是也让你有些眼花缭乱了呢?我们觉得:私人的才是好看的。在2015年最后的这个日子里,弎聲特别邀请了《南方周末》多位编辑来为你私人定制了一份推荐书单,一起看看他们眼中的好书都是什么样子吧。


如果说评论决定了一个媒体的气质,文化版和副刊版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家媒体有多少内涵。不妨先来看看与文字接触最多的文化和副刊部编辑们的私家推荐。


朱又可:南方周末副刊部编辑,主编副刊专栏。推荐《生活与命运》《天鹅绒监狱》

作者:(俄)瓦西里·格罗斯曼 译者:力冈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5年8月出版

《生活与命运》推荐语

半个世纪之前完成的巨作,三十年前得以出版,2015年为中文世界重新发现。其心灵撞击力达到最强悍的地步,使得这部作品获得不朽的魅力。这位理工科出身的犹太裔作家,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真正继承者,在这部九百页的作品中,他综合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广阔深邃的外部与内部世界,其对生活的切近描写和对内心微妙的洞察,使作品没有丝毫过时之虞。

作者:(匈牙利)米克洛什·哈拉兹蒂 译者:戴潍娜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年10月出版

《天鹅绒监狱》推荐语

连一本参考书都不列的薄薄论文集,是阅读阻力不次于哲学著作的罕见之作。它干脆就是一部社会主义与艺术关系的哲学。他说的一句话也许令人费解,也许形象易解,也许会让你会心地笑起来:企业里的艺术家。

杨嘉敏:南方周末副刊部编辑,主编地理版,推荐《京都三部曲》

作者:(日)寿岳章子 绘图:泽田重隆 译者:李芷姗/陈娴若/张秋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年3月出版

《京都三部曲》推荐语

古都的风云变幻和永恒魅力

书里黑白插图很精美,有收藏价值。作者寿岳章子的一生:京女、大学教授、社会活动家、和平宪法拥护者,曾参与竞选京都知事,最懂京都的人!终生未嫁又如何,陪伴双亲终老,也获益良多,父亲是翻译但丁神曲的寿岳文章,母亲也是翻译家,家庭生活有点像杨绛笔下的《我们仨》。三本书写透京都二十世纪风云变幻和永恒魅力,又有点像《巨流河》,以一个女人的一生来叙述某段历史。书末回忆高中时拉练,从京都徒步40公里到奈良,用行走来连接两个国宝级古都,暮色中看到奈良兴福寺宝塔,那感受,像古代云游僧人穿越唐风宋韵吧,令人向往不已。

刘小磊:副刊版执行总监,主编往事版、阅读版,推荐《难得本色任天然》《罪孽的报应》

作者:孔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年4月出版

《难得本色任天然》推荐语

这是一本回忆录,有港版和三联两个版本,内容基本一样,只是港版的图片多了一些。书里有不少精彩的章节,尤其是在光大任上处理亏空的案件。大家关注的西纠也有,我觉得孔丹可能有所保留,或者说对西纠好的一面看得比较多,对另一面谈得比较少,也有可能是认识不够。

作者:徐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9月出版

《罪孽的报应》推荐语

这本书虽然有点老,但还是很刺激的。徐贲的书评把要旨都讲完了,甚至有所提升。看这些书的一个感觉,就是中国人对历史的反思,差得太远。别说跟德国人比,连日本人也赶不上。

李晓婷:南方周末文化部编辑,推荐《微不足道的生活》《如何独处》


作者:(美)斯特劳特 译者:张芸 南海出版社 2014年9月出版

《微不足道的生活》推荐语

副标题或许可以叫做“美国东北部某镇镇民精神疾病大全”。不过显然以偏概全,小说讲述的不光是某地某群人经历的残酷生活,而几乎就是生活本身。它展示了人心灰暗地带中无限辽阔的空间。

作者:乔纳森·弗兰岑 译者:洪世民南海出版社 2015年9月出版

《如何独处》推荐语

乔纳森·弗兰岑现在当然是炙手可热的美国小说家。但中国读者并不熟悉1990年代的他以及他那时写的随笔。

作为一个资深抑郁症患者,弗兰岑在这本随笔里,像医生一般解剖自己和他所处的世界。大部分文章写于1990年代,那时,人们被电视吸走关注力和智力,严肃写作则变成不合时宜。现在则变本加厉,只是电视变成了手机和电脑。

除了他的个人生活之外,一篇《迷失在邮件中》,讲的是芝加哥邮政系统的衰落,《控制单元》,记录了一次对联邦监狱的探访,都可以当作上好的非虚构作品来看。


与经济和军事打交道不代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金钱和子弹。对于每一个胸怀理想的人来说,他们的视野远在古今天下。经济部的顾策老师和防务版的姚忆江老师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秘密藏书呢?


顾策:南方周末经济部编辑,推荐《春申旧闻》系列、《塔利班》

作者:陈定山 海豚出版社 2015年7月出版

《春申旧闻》系列(《春申旧闻》、《春申旧闻续》、《春申续闻》)推荐语

民国的书近年出了很多,看多了宏大叙事,再看民国海上名家陈定山这类掌故文字,才真正感受到历史细节的魅力。此前还有高拜石的《古春风楼琐记》14册鸿篇巨著在大陆出版,写的是民国全景,陈定山则聚焦上海开埠以来三教九流逸闻趣事。两书都是在台湾报刊连载,最后结集成书。

作者:艾哈迈德·拉希德 译者:钟鹰翔 重庆出版社 2015年1月出版

《塔利班》推荐语

多年前,看完美国记者劳伦斯·赖特所著《巨塔杀机》,才算搞明白本·拉登和基地组织的成长史。巴基斯坦记者拉希德的《塔利班》则进一步把中亚伊斯兰世界的极端宗教组织以及周边大国操纵的大博弈线索理清楚,读完这两本书,也许你才会理解为什么伊斯兰国(ISIS)会在这片土壤出现。

姚忆江:南方周末防务工作室总监,推荐《另一半中国史》《草原帝国》


作者:高洪雷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年2月出版

《另一半中国史》推荐语

“另一半中国史”只用六个汉字就涵盖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气质,因为,在汉文化为主流的文化长廊中,永远镌刻着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绚丽身姿。该书是中国首部全面关注55个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图书,当我们记起匈奴、柔然、乌孙和楼兰等等古民族时,在《另一半中国史》里,令人惊奇地看到了他们的生离死别和爱恨情仇,少数民族对祖国的缔造和发展的巨大贡献……在“文化喧嚣”的时代,坚守、沉静、思索和高雅的情趣,成就了这部经得住历史检验的著作。

作者:(法)格鲁塞 译者:李德谋/曾令先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

《草原帝国》推荐语

这是法国历史学家雷纳·格鲁塞于1939年发表的中亚通史著作。书中将活跃于欧亚草原的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民族合并为一个草原帝国进行研究。上至人类文明产生初期,下至清朝吞并喀什噶尔。

阿提拉、成吉思汗、帖木儿等人的名字,我们几乎可以在任何历史回忆录里看到,他们仅用了几年时间便将罗马、伊朗或中国变成一堆废墟,实在堪称伟人。还有很多的阿提拉与成吉思汗们只成功地建立了从西伯利亚到黄河、从阿尔泰山到波斯间的占亚洲四分之一面积的帝国,这已经可以算作大规模的冒险行为。这些亚洲大游牧者的出现,缩短了我们与历史。


谁说大咖只会演讲和说教?大咖推荐网络小说你见过吗?曾任南方周末天下版编辑、评论部主任,现为南方周末网络总编辑的史哲老师就给大家推荐了一本让你能够酣畅淋地读完网络小说。能进能退,乃真正法器。若是生活带给人们的只有严肃的思考,不免无趣,张弛有度才是正道。


史哲:南方周末编委、网络总编辑,推荐《全职高手》


作者:蝴蝶蓝 湖北少儿出版社 2012年4月出版

《全职高手》推荐语

这是一本老书,虽然它的创作时间很近——2011年,完结时间更近——2014年。

它诞生于一个网络文学鼎(fu)盛(kua)时代的起始阶段,此后的若干年里,每天都有十数部新书开笔、几部旧书太监。

在这个创作高峰里,诞生了数千部小说,但能够雁过流痕、甚至让人用“我们那一代是读XXX”来形容的,《全职高手》是不多的其中之一。

坊间评价这是一本“没有配角”的书,领衔主演若干,主演数十,难得的是每一个都特立独行,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比水浒还要丰满。

它也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书,毕竟,看网络流行小说,谁也不会想着给自己添堵。即便全书都在说一个玩游戏的故事,最终也会落在“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上,正能量的表达很有好莱坞的大片风格,绝非新华体。

只要你喜欢阅读,不论是装模作样地想从字后读字,还是仅仅不想在上厕所的时候让脑子闲下来,这都是一部从大学教授到宅男腐女都可能成为其拥趸的书。


一家媒体的评论,往往代表这家媒体的气质。写评论通常需要学识渊博之人方可胜任,本文的压轴带来的则是《南方周末》评论部的编辑们推荐的干货,一起来看一看:


戴志勇:南方周末评论员、评论部编辑,主编《大参考》版面,推荐《中庸》《作为教育学基础的人的普遍智识》

“我们在一起,就像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就像一束光簇拥着另一束光。因为我们知道,惟有点亮自己,才有个体的美好前程;惟有簇拥在一起,才能照亮国家的未来。”写出这样文字的人,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呢?戴志勇老师喜爱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他谦逊稳重,宽以待人。对“人”饱含深情,对光明充满向往。见其文如见其人,看看他推荐的书,或许会让我们的内心在这个偏执乖戾的时代多一些安稳厚重的积淀。

作者:子思  中华书局 2006年9月出版

《中庸》推荐语

先不推荐长的,就这篇3500余字的文章吧。被称为孔门心法,类似《心经》之于佛教。觉得3500太多,就读第一章。100多字,一条微博的长度。如果还嫌长,就读前三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把这15个字琢磨透了,对于何谓人,该如何度过一生,便有了一个参照。虽然这并不是唯一的答案。

世俗之见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和稀泥。这是我见过的最黑白颠倒的用法。“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都在其中了。

作者:鲁道夫·施泰纳 译者:廖玉仪/李泽武/芮虎/许星涵 台湾财团法人人智学基金会出版 2014年4月出版

《作为教育学基础的人的普遍智识》推荐语

鲁道夫·施泰纳(Rudolf Steiner)是我这两年最有收获的阅读。透过他,我重新看到儿童,理解了民国时期那些教育家的“儿童本位”,究竟意味着什么。不仅如此,看到儿童,意味着看到人本身,看到“人是目的”如何在活生生的美好教育过程中得以实现。

鲁道夫·施泰纳的著作,植根于希腊与希伯来的精神,却又与东方文明有着深度契合。透过这个奥地利人的心魂,我往往能发现以往读中国经典时习焉不察的精妙之处。作者对一战的反思,对在现代性中生活的人的处境的追问与拯救之道,深得我心。

欢迎一起读。

陈斌:南方周末评论员、评论部编辑,推荐《被掩盖的经济真相》

作为保守主义的拥戴者,陈斌老师从来不忌惮在人前表明自己的立场。在这个充满左翼思潮和政治正确的年代,他以自己的学识和考据作文,希望人们在忙于斗争和反对之前,多几分审慎、科学的思量。尽管他的某些观点与左翼激进的思潮格格不入,不经意间为其树敌颇多,但他并不以为然,因为他尊重真理和真相。

作者:(美)索维尔   译者:丁德良 中信出版社 2008年12月出版

《被掩盖的经济真相》推荐语

职场中,女性收入整体要比男性低,是企业主对女性有性别歧视吗?抑或有别的原因?这里援引文章中的两个数据吧。一,已经超过生育期的,但从未结婚生育的全职女性,她们的收入要比同类男性高。二,统计男女收入时,按照年算,按照月算,及按照小时算,结果大不相同。按年算,男女收入的差距很大,但如果按小时算,男女收入之间的差异则非常小。这是什么意思?男女收入差距的最大来源是工作时间的长短不同。女性在不工作的时间去干嘛了?当然去生儿育女了。北美的年轻男医生年收入比年轻女医生多41%,但要知道,年轻男医生的工作时间每年要多上500个小时。具体作者是如何论证的,不妨买来一看吧。

蔡军剑:南方周末评论部编辑,主编“读者来信”栏目、“自由谈”版面,推荐《好好讲道理》

以上两位老师是理论和学识的大家,评论部也不乏接地气的“亲民”编辑。蔡军剑老师对读者十分重视,乐于和读者互动。这不,他在这里特为推荐的这本书写了千字长文,来和读者聊聊把道理说明白的重要性。

作者:(美)T.爱德华·戴默 译者:刀尔登/黄琳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年8月出版

《好好讲道理》推荐语:

我一度参与南方周末内部网的管理,长期担任“读者来信”栏目的编辑。我感觉,报社内外,公共说理的氛围稍淡,大家(包括我在内)公共说理的能力还可以更强一点。不少讨论,似乎是集体独白,各说各话。有些人还以为官大学问大,业务讨论也巴望着领导一锤定音。这样一副局面,我想有心人是看在眼里的。否则,他们也就不会翻译相关的书(刀尔登译《好好讲道理》),写相关的书(徐贲著《公共说理十八讲》,说相关的话。

记得赵汀阳先生就说过:有一个特别较真的导演,当人们夸他构思得好的时候,他总是非常认真地追问:“那么,好在哪儿?”这其实是个很残酷的问题。因为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好在哪儿”而只是盲目叫好,还有些人似乎知道好在哪儿却说不出来。说“好”是容易的,说出“好在哪儿”就很不容易,因为要回答“好在哪儿”,用空话是糊弄不过去的。如果真的知道“好在哪儿”就等于知道了问题所在以及如何解决问题。这个问题不仅适合美学理解,也适合一切人文社会理解。事实上,人们往往盲目地热烈表扬各种看上去很美的价值观和制度安排,其实根本不知道那些价值和制度到底好在哪儿,同样,人们也轻率地进行各种社会批判,其实也不知道社会到底坏在哪儿。

在我看来,这样较真的导演挺可爱的。如果南方周末多几位追问或自问稿子“好在哪儿”“坏在哪儿”的编辑记者,那真是“与有荣焉”。现实中,一些对南周稿件的赞美或批评其实经不起推敲。真的,没必要把此类赞美或批评放在心上。但你有必要倾听那些知道“好在哪儿”“坏在哪儿”,知道问题所在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读者的意见建议。一士之谔谔,远胜千人之诺诺啊。那么,茫茫人海,又该如何辨认、聚拢这些知道“好在哪儿”“坏在哪儿”的主儿呢?很简单的一个办法:听他讲些什么话,读些什么书。恰好,有些书就是提醒你,要警惕那些糊弄人的空话、谬论,告诉你如何分清好坏,“好在哪儿”“坏在哪儿”。

在此,建议小伙伴读读刀尔登先生翻译的《好好讲道理》。“一个人要是分不清好的与坏的,怎么能把事情做好呢;论证的类型有荒谬的,有无误的,有本事辨析它们,才有本事搭建好的论证。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是通过与坏论证的比较,才慢慢地知道好论证是什么样的,正如咱们尝过很难喝的酒,听过很糟糕的课,才知道好酒或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嗨,一个人要是分不清好书坏书,听不进忠言善言,怎么能把事情做好呢?《好好讲道理》,教你有效识别空话、回击谬论、提升公共说理能力。要是你读后感觉这书浪费了你的金钱,也请勿丢垃圾桶,本人原价回收——并且如果你愿意,咱就一起切磋切磋“好在哪儿”“坏在哪儿”如何?

【来源】南方周末/弎聲(read-with)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

编辑 李啸啸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