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费孝通难题”:村级工业园如何不被抛弃?

南方+ 记者 孙景锋 段思午等  2015-12-30 08:13

创新命题

改革开放37年,作为珠三角世界工厂的基石,大批村级工业园为工业化提供了廉价的土地、厂房和劳动力要素,并成为解决农村人口就业、增加村集体收入的重要载体。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传统村级工业园产业低端、发展模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成本的上升带来了产业的转移,大量厂房空置,村集体收入出现下降。

在珠三角一体化的创新浪潮中,村级工业园必须顺应趋势寻找新的发展坐标,对资源的整合要从简单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在旧产业日渐式微的情况下寻找到新的发展动力。

珠三角答案

对于村级工业园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珠三角各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造提升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利用行政手段促进了农村工业用地的优化整合,有效突破了村级工业园改造的第一道瓶颈。

在政府的带动下,市场力量主导了村级工业园的改造。社会资本的介入不仅解决了改造的资金问题,而且通过新兴业态的探索,改善了环境、提高了单位产出、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促使更多村级工业园加入到改造中,形成推动改造的第三股力量。

政府、市场和产业三股力量相互交织,共同组成了珠三角村级工业园改造的基因密码,持续推动着产业的更新换代。

“已经好几天没有新岗位了。”在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广西人韦小英(化名)和往常一样来到上朗村委会外面的信息公示栏,寻找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进入12月份,她工作的针织企业就处于停工状态,这比往年任何时候都要早。距离春节还有两个多月,摆在她面前的是一个艰难抉择:是继续待在张槎寻找工作机会,还是提前买票回家过节。

在张槎,像韦小英这样的针织产业工人大约有4万多人,除了一部分在本土几家大型针织企业工作外,大部分人栖身于遍布镇街15条村居的村级工业园里面,这些村级工业园便是缔造张槎“针织王国”的基石:鼎盛时期,张槎针织占据了全国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

“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曾是珠三角镇域经济的生动写照,围绕着广深中心城市建立起来的卫星镇一度是珠三角最活跃的经济单元,张槎针织、虎门服装、古镇灯饰、大沥五金、容桂家电,每个镇都是一个独立王国,而村级工业园在其中扮演着资源整合者的角色。

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城市化的推进,村级工业园粗放的生产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938年,当知名学者费孝通在他的《江村经济》里首次提出乡村也能够发展工业经济时,大概没有预料到这种经济组织方式在近80年后会沦为落后生产力的代名词。

如何破解这一费孝通也始料未及的难题,让乡村经济能够顺势而变,成为横亘在广东经济转型面前的一座大山。

“村村点火”的财富神话熄火了

村级工业园落后的生产方式似乎和环境污染划上了等号,一篇题为《晚年的费孝通忽略了什么》的文章发问:为什么作为中国乡村研究泰斗的费老,也会对工业下乡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过于乐观”?

今年10月下旬,一条“罗村二中遭工厂废气包围,学生用毛巾捂鼻上课”的新闻占据了佛山各大媒体的头条,报道指南海罗村二中被不知从何而来的刺鼻气味所困扰,部分学生出现不适症状。随后几天,在舆论的高压下,环保部门对学校周边5家企业进行了突击检查,并责令一家河粉厂、一家灯饰厂和一家门厂进行整改。

罗村二中并非个案,查阅近年来发生在佛山的同类事件,包括西樵四小、太平中学、容里中学,甚至佛科院北院校区都遭遇过相似情况,造成影响的工厂绝大部分栖身于附近的村级工业园。与以往不同的是,罗村二中事件尤为受到社会的关注,这反映出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日益降低,村级工业园粗放的发展模式被放到了舆论的放大镜下重新审视。

改革开放之初,“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一度是对珠三角工业化进程的生动描述,由此产生的村级工业园缔造了一个个财富神话。但随着城市化推进,村级工业园落后的生产方式似乎和环境污染划上了等号,以至于微信上一篇题为《晚年的费孝通忽略了什么》的文章发问:为什么作为中国乡村研究泰斗的费老,也会对工业下乡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过于乐观”?

除了来自外部的环境压力外,村级工业园还受到内部产业发展瓶颈的挑战,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过剩经济”的到来,让村级工业园低端的生产形态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竞争力,越来越多传统产业选择了关停或外迁。

走在张槎镇上朗村的村道,两旁密集的民居几乎都挂上出了“有房出租”的信息。“2013年前,村里房子的出租率达到95%以上,住在上朗的外来人员多达8000多人,是本地户籍人员的约三倍,如今这个数字大概下降到6000人,出租率下降到约七成。”上朗村委委员招广能介绍,外来人口的减少和针织行业的持续低迷有关。

针织产业一直是上朗村重要的经济支柱,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村集体的收入构成来看,租金是主要来源,尤其厂房出租占了村集体收入的90%以上,“我们目前拥有约30万平方米厂房,70%的厂房租给了针织企业,针织企业的经营情况直接影响了村集体收入。”

从村民个人的收入来看,针织产业不仅解决了本土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通过吸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落户张槎,也为本地村民带来了租金收入。

在珠三角,像上朗村这样高度依附于单一产业的村居还有很多,村级工业园为村集体收入带来了持续多年的红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依附关系也让农村的经济结构变得脆弱,一旦传统产业发展出现波动,容易给农村经济带来重大影响。如何通过提升改造改变村级工业园原来的发展模式,使其符合经济发展潮流的要求,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涉及广大农村人口收入的民生问题。

政府之手“松开”土地整合瓶颈

珠三角建设用地30年来增加了近5倍,2013年国土开发强度已达16.49%。通过村级工业园的改造提升盘活存量资源,事关产业转型升级的成败。

今年3月份,佛山南海区2015年“三旧”改造项目投资推介会在南海体育馆举行。和往年相比,今年南海区首次提出将村级工业园改造项目纳入推介范畴,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推动村级工业园的改造升级,为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腾出更多空间。推介会共推出了14个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推介项目,改造方式包括土地出让、土地租赁或引入投资商等。

南海推动村级工业园主要出于盘活存量土地的考虑。经过多年来的高速发展,目前南海的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超过50%,新增用地指标遭遇瓶颈;而另一方面,现有的工业用地存在着使用效率低、产值不高的问题。数据显示,目前南海全区共有村级工业园590多个,占南海工业用地的80%,产出却只占南海工业总产值的20%。因此,通过村级工业园的改造提升盘活存量资源,事关南海产业转型升级的成败。

事实上,土地开发强度大已经成为了珠三角产业发展的通病,由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负责的《珠三角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开发强度控制》研究课题显示,珠三角建设用地30年来增加了近5倍,2013年国土开发强度已达16.49%,包括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多个城市更是超过了国际30%的警戒线。

和南海引入市场力量推动改造不同,中山市走出了一条优化存量工业园的路径。据不完全统计,中山现有各类工业园区44个,规划用地面积共计30.55万亩,已开发面积17.47万亩,开发率57.2%。小榄镇是中山较早开发的镇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土地开发强度已超过70%,但土地使用效率并不高。

以该镇竹源社区第五工业区为例,此前是一片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简易厂房,却只聚集了34家小微企业。小榄镇通过鼓励社区和村集体以资金、土地、厂房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产业项目建设,成功推动了改造项目的落地。2013年,小榄镇竹源社区的村民经集体讨论后一致同意,将这块土地改造为高层工业厂房。经过两年建设,竹源创业工业园一期两栋工业楼今年投入使用,成功引进了两家规模以上企业。

去年起,中山市提出整合辖区44个工业园区规划,通过促进工业园区升级优化要素配置。今年以来,中山通过优化工业园区、鼓励简易厂房改造,在不增加用地指标的前提下挖掘土地潜能,共统筹城乡建设用地8778亩,集中用于重点产业平台、园区和重点项目的建设。

电商改造,一座服装批发城的自我升级

经历了由盛而衰和东山再起,虎门寨第二工业区实现了村级工业园在市场驱动下的一次自我升级。如今的虎门电商产业园焕发新生,今年更成为东莞首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除了行政力量,珠三角村级工业园的改造还受到了市场力量的驱动。

东莞市虎门镇是享誉国内外的“南派服装之都”,而虎门寨社区,就是这座服装名城的坐标原点。虎门寨辖区拥有20多家服装批零市场,每天从这里达成交易并发往世界各地的服装,要装满数十辆卡车。

除了足够多的服装批发市场,虎门寨还拥有令人羡慕的服装工业园。“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让商家们能够以最快速度完成订单,从而在快消品的服装买卖中占得先机。

上世纪90年代,虎门寨以一村之力投入巨资,在社区内建起工业园对外招租,形成著名的虎门寨第二工业区。“由于工业区毗邻销售中心,出货看货等非常便利,工业区内异常红火。”虎门寨社区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工业区招租火爆,其产生的租金和人流为集体经济发展立下大功。

进入21世纪,随着制造产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加之工业区建设年代已久,工业区面貌显得与周边城市环境格格不入。尤其2008年后,受到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影响,传统服装批发模式逐渐衰弱,依托批发而生的虎门寨第二工业区随之萧条。

2013年,虎门寨社区与虎门品牌推广中心签订了20年的合约,整体打包第二工业区租给虎门品牌推广中心改造成电商基地,拉开了传统工业园转型的序幕。经过近三年的改造和招商,全新的虎门电商产业园面积近3万平方米,商业、仓库和配套项目面积近4万平方米,初具规模效应,已吸纳了400多家商家进驻。

虎门电商产业园经理韦建军告诉记者,电商基地形成规模后,通过基地聚集优势进一步增强了虎门服装的竞争力。“园区为电商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提供优惠政策,整合各方资源,提高入园商家核心竞争力。”韦建军不无感触地说,破烂的园区如今焕发新生,形成拥有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聚品荟移动平台、电商蛋众创空间、虎粤会等一系列第三方服务机构及平台的电商生态圈。

“当时出台虎门寨第二工业区改造方案,旨在为虎门服装电商度身订造一个规模较大、配套齐全、成本低廉的综合性电商集聚园区,将虎门服装的电子商务市场做强做大。”虎门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已取得不错的成果,今年更通过商务部专家审核,成为东莞首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一路之隔的新旧业态走向融合

通过村级工业园改造引入新兴业态,一系列连锁反应持续发酵,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带动更多村居加入产业的转型升级浪潮中。

3年前,“80后”农百乐从金融圈跳出来,带着研发团队在南海创建了艾乐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一番考量后,他将研发运营中心放在了南海桂城的瀚天科技城。

“起点高,成本低,平台大,服务好”,农百乐用12个字形容选择这个国家级孵化器的原因。如今,他的公司也从最初的4名员工扩展到20多人,业务涵盖美的集团等著名企业。

瀚天科技城是佛山乃至广东最早的“三旧”改造项目之一,改造前是一片对外招租的废旧钢材加工交易场及低矮厂房,整体容积率不足0.5,而建筑密度高达70%。从2006年启动改造至今,瀚天科技城已成为科技企业聚集的产业高地。据统计,瀚天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孵化企业126家,其中36家已完成孵化,在孵的企业中有40%已申请专利,为社会提供2500个就业岗位,大专以上学历员工占企业总人数81%。

在“创享蓝海”孵化项目里面,涌现了艾乐博机器人、闪光网络、动想科技、爱鲜网、云端容灾等一批成长性佳、后劲强的科技型企业。去年1月初,瀚天科技企业孵化器成功被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使南海区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建设实现零的突破。

禅城区张槎街道,和上朗村一路之隔,一座现代化的产业新园在过去几年迅速崛起。作为张槎街道的重点项目,欧洲工业园C区于2012年底启动建设,其中核心区486亩,目前欧C区已经成功引进了德国、美国、瑞士、法国、日本等11个国家共19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

“核心区由政府主导建设,希望打造成为一个样板,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周边村居也按照这个标准对旧厂房进行提升。”张槎街道党工委书记胡安泉介绍,欧洲工业园C区总规划面积1555亩,除了核心区属于国有土地外,其余规划面积将主要由周边村级工业园改造而成。

如今,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上朗村的带动作用已经初步显现。“今年我们的农贸市场租约到期,原来以为受经济环境影响,新租约的租金会比原来下降10%,没想到最终反而上升了几个百分点。”上朗村委委员招广能介绍,这很大程度上因为欧洲工业园的建设打通了附近的路网,改善了周边环境,促进了上朗区位条件的提升。

在初尝新兴产业发展的甜头后,上朗村正在酝酿对原来一家占地达7万平方米的漂染厂房进行改造,预计明年正式对项目进行招投标,“目前项目的最终定位还没有敲定,配合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会是考虑的方向之一。”

专家建言

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

村级工业园改造升级要以市场为主导找合适发展路径

“村级工业园的改造提升并非越大越好,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表示,在探讨村级工业园的升级路径前,首先要界定清楚何为村级工业园,他认为相对于村级工业园,村办工业区的说法更加确切。

陈鸿宇说,村办工业区的大量涌现是珠三角工业化必不可少的发展阶段。如今回过头来看,村办工业区普遍存在布局分散、集聚效应不高、管理不严等问题。

针对村办工业区的改造提升,近年来珠三角各地进行了很多探索,其中一种做法就是把一些小的工业区合并到一起,提升企业的集聚度。对此陈鸿宇认为除了加强管理外,还要注重企业质量的提升。

“工业园区的大小和发展质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小园区也有好企业,大园区的企业质量未必就好,重点不在于园区的大与小,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通过技术改造、机器换人等方式对原来落后的生产方式进行提升,盘活存量。”

此外,他认为村办工业区改造后是否需要继续发展工业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一直地理位置较好的工业区可以考虑向第三产业转型,发展房地产业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或者通过发展商业、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城市进行配套。”

无论是对原有的产业进行技术提升,还是转型发展服务业,陈鸿宇认为村办工业区的转型要以企业作为主体,依靠企业和市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南方日报记者 孙景锋 段思午 覃素玲 王彪 何明强

编辑 刘莉云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