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曹斯
2015-12-13 20:17
“黄耀燊同志不幸于1993年12月7日离我们而去。国家失去一个好干部,人民失去一位好医生,中医界失去一个栋梁之材,至今使人痛惜不已。”这是国医大师邓铁涛在黄耀燊逝世后特意撰写的回忆文章。邓老还动情地说:“我与耀燊兄有同学加亲戚之谊,他是我的学长,情同手足,他的音容笑貌,时常现于脑海。”
为何连国医大师邓铁涛都要撰文回忆他?
黄耀燊1915年12月16日出生于广州的中医世家,1934年毕业于广东中医专科学校(广州中医学院前身),先后在顺德、广州、香港和越南西贡等地行医,解放前夕重返广州。1978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名老中医称号。1979年担任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他研制的“骨仙片”对治疗脊椎及骨关节骨质增生有显著效果,创制的“双柏散”对治疗各种痈疮及跌打损伤等也有显著疗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广东省著名中医外科杂症专家。
12月13日上午,广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广东省名老中医黄耀燊教授百年诞辰纪念大会暨黄老学术传承及外科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行。黄耀燊亲属、学生、病患代表等近300人参加会议,共同缅怀黄耀燊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以及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精神。
他用按摩特技免却胆绞痛患者开刀之苦
“谁说中医治不了急症?一个因胆石引起胆绞痛的患者,黄老施展其按摩特技,屈曲右手食指,以指节与拇指头,向患者背脊灵台与至阳两穴重按,慢慢病人的呼叫声便停止了。按摩后以中药治之,不少患者赖此免却开刀之苦。”
国医大师邓铁涛曾撰文回忆黄耀燊的拿手绝活。“黄老的按摩,是六十年代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向两位大师学来的。外科按摩学自杜自明大夫,内科按摩学自卢英华大夫。但使人痛惜的是我校没有组织专人继承他这一整套宝贵的技术。黄老去了,把绝技也带去了,多可惜啊!中央对中医工作的指示——中医不能丢。黄老此事给我们一个沉痛的教训。”
当政协副主席不误看病
1956年以后,黄耀燊历任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委员、副主委,第七、八届主任委员,第十届中央常委,第三届中央咨监委员会常委,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是一位拥护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关心国家大事和人民疾苦的社会活动家。
“黄老自从被选为广东省政协副主席之后,一如既往,并没有因地位的改变,而减少为老百姓治病的时间,他照常应诊、会诊,忙个不停。”邓铁涛在文章中回忆,当选要职后的黄耀燊依然会诊不误。“我看他瘦了,劝他注意休息,不要答应那些不计早晚、不管是否节假日,专拣休息时间来他家就诊的亲朋戚友,使他有时晚上十一二时还未能收工。每次向他提意见,他都只是笑笑,照样应允,照诊无误,不顾自己的休息与健康。”
病中为病人号脉
“父亲一生悬壶济世,还从事医疗教学、医院管理、以及政协参政议政等工作,身兼数职,忙碌极了,很少和儿女欢聚共享天伦之乐。”在长子黄鼎世的眼中,父亲黄耀燊的时间表里从没有星期天和假日,“只要他不出差到外地,几乎天天都有人来找他治病或谈工作。直到他病重住院期间,仍坚持为找上来病人治病,为研究生批改论文,与有关人员谈工作等。”
“有一天,父亲劳累过度,发起高烧来,我们费了不少唇舌才劝服他躺在床上休息。谁知刚躺下不久,又来了两位病人,他们知道父亲病了正想离去,而父亲听到病人话声,坚持起来为病人治病。那天父亲穿着睡衣,蓬松着头发,强打起精神认真地为病人号脉,开药方的感人情景,至今我们仍历历在目。来看病的人不好意思说:‘黄教授,你自己都是个病人啊!我们不知道怎样感谢你才好’。”
即使是重病期间,黄耀燊仍坚持给病人看病,“一个电话打过来,父亲就立刻往医院走去,我们劝都劝不住。”黄鼎世说道。
具有“医者父母心”的黄耀燊不但忘我工作,而且对病人和同事关怀得无微不至。
“一些从远处来留院治病的病人,家属不方便送营养汤水给胃口不好病人时,我们便常常承担起熬汤送饭这份义务。”在黄鼎世的印象中,父亲黄耀燊对病人无比热忱和关怀,自己家常常成为病人的“后备饭堂”。“我们作为子女,常要帮一些不熟悉看病程序的病人挂号、取药,有时晚上看完病后,还要用手电筒照着病人下楼梯,甚至送到公交车站坐车。父亲经常语重深长教导我们:‘好事不怕多做’。”
“当年,父亲献出治骨刺病的验方,给药厂研制投产了中成药‘骨仙片’,得到一笔当时算是非常可观的报酬。但他全用作来改善医院员工的福利。大家都说他‘太傻了’。开始家人都蒙在鼓里,后来报章报道了此事,家人才知道。我们心里感觉有点惋惜以及不理解,父亲却如此对我们说:”钱留给你们是有限的,我要留给你们的是终身受用的做人品格。"
“父亲病重住院期间,省市领导十分重视和关心,多次探访慰问,医院的医护人员也尽力抢救。看着挽救过许多病人生命的父亲在垂危时要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我们心里十分难受。这时父亲已经不能说话了,用颤抖的手写下:不埋怨任何人,感激所有人。这是父亲对我们的临终嘱咐,认识父亲的人都赞叹道:‘黄老真是高风亮节啊!’,我想,”生命不息,济世不止“正是父亲一生的写照。”黄鼎世回忆道。
(记者曹斯 实习生谭钦允 通讯员张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