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豫 施李艳
2015-12-12 23:33
12月12日晚,郁钧剑、吕继宏、刘和刚3位在不同年代以主唱军旅歌曲而闻名的歌唱家汇集广州体育馆,与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学院星声合唱团等联袂登场,为广大观众奉献了一批耳熟能详的“兵之歌”。著名歌唱家殷秀梅、张也当晚作为特邀嘉宾同台高歌。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8周年,也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三位歌者的年龄段正好涵盖老中青,并且都有各自的代表作,来自不同的兵种,再加上我国对解放军喜欢的和自己当过兵的受众群体较为庞大,于是,举办“兵之歌”音乐会的想法应运而生。
正如策划者郁钧剑所言,“军魂”就是一首首军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军魂”来宣扬民族价值观,而举办这样一场弘扬主旋律的音乐会是为了沉淀、传承、继往开来,打造“兵之歌”品牌,向社会传播正能量贡献绵薄之力。
当晚体育馆座无虚席,三位歌唱家激情澎湃地演唱了30首铿锵有力的经典军旅歌曲,“真感情、接地气”的主旋律音乐让现场观众热血沸腾,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
整场演唱汇突出“兵”字,注重抒发兵之豪情、亲情、祖国情、民族情,舞台坚持“大道从简”,为体现歌唱家的真情实感,让表演更加“亲民”,当晚取消了主持人,让歌唱家自己主持,自己唱,边唱变讲自己的故事、经历、感受,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共鸣。
为体现互动性与情感交流,当天演唱会还设立了不同时代、不同兵种同台“飙歌”,以及三位歌唱家交换演唱代表作等环节,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三位歌唱家带领观众拉歌,即使没有军人经历的观众也被这一环节带动得心潮澎湃,引得全场大合唱。
长期以来,军旅歌曲被广为传唱,其对“兵”之豪情、亲情、祖国情和民族情的真挚抒发,激励并温暖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梦想。
“兵之歌”品牌由中国文联演艺中心、中国国际艺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打造。广东方华投资有限公司将这一品牌引入广州,也是试图为主旋律音乐与广大羊城观众之间搭建起一座可以融会贯通的桥梁。
专访郁钧剑:
直面观众,市场化运作,将经典兵歌传给年轻人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12月12日晚,在广州体育馆,郁钧剑、吕继宏、刘和刚3位在不同年代以主唱军旅歌曲而闻名的歌唱家30首经典好歌带着观众回味激情燃烧的岁月,让观众热血沸腾。舞台设计突出“大道从简”和“亲民互动”,在为世界和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试图在主旋律音乐与市场之间搭建起一座可以融会贯通的桥梁。
演出前,郁钧剑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
现场
三代同台,一夜唱尽三十首经典
“兵之歌演唱汇”由郁钧剑、吕继宏、刘和刚三人同台演唱的想法,最初来自于郁钧剑的创意。尽管他已经退伍,有着军人情结的他始终怀念演唱过的军歌和难忘的军旅岁月。
谈到当初策划时的想法,郁钧剑感慨道:“我是一名部队出来的文艺工作者,非常很感谢人民军队对我的培养,也一直想为战友们继续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现在虽然我已经离开部队,脱下了军装,但我并没有离开军营的感觉。不管走到哪里人们依然叫我军旅歌唱家,我心里永远把自己当成一名军人。”在他看来,“兵之歌”既是一首歌的名字,也是整场演出曲目的概括,由三位歌唱家同台演唱更有其特殊的寓意。
三位男高音,都以唱兵歌著称,而在这场演出中,作品也都强调“兵”的元素,唱出“兵”的情怀,有“兵”的味道。不同时代的军旅歌曲呈现的音乐形式也不同,使得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可以从这些陪伴自己成长的歌曲中,找到光阴给予的不一样的记忆。
从《什么也不说》《小白杨》,到《再见了,大别山》《班长对我说》《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再到《好男儿就是要当兵》《百炼成钢》,为那些有军旅人生和军旅情结的观众构建出了一个互诉衷肠的音乐空间;而从《家和万事兴》《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到《咱老百姓》《草原之夜》,再到《儿行千里》《父亲》《拉住妈妈的手》,抒发了军人铮铮铁骨中的似水柔情,也使那些喜爱中国民歌的观众大饱耳福。
昨晚,三位歌唱家演唱了三十首观众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其中不少歌曲背后都有一段属于军人、属于英雄的故事,战火硝烟中诞生的那些旋律至今仍然能够带来无限的激情与感动。
“我们刚好是当代军人中的三代军人,代表海陆空三个兵种,这不是普通的音乐会,我们的演出有不同的色彩,每首歌曲都能带来全场大合唱。”郁钧剑说。
与吕继宏、刘和刚两位年轻的歌唱家相比,他对于军歌有着更加直接和深刻的回忆,“这30首歌都是当年推出来的经典歌曲,比如《说句心里话》、《小白杨》等都是在‘春晚’唱过的,还有像《铁道兵志在四方》等这样的翻唱经典和电影插曲。”在他看来,所谓“经典”便是“把老百姓喜欢的内容不断通过不同的人、不同的艺术形式传唱下去。”
昨晚的演出现场,郁钧剑表示,近年来甚少到各地演唱,但“广州是我发祥之地,我的很多唱片就出自广州。”
创新
直面观众,将经典兵歌传给年轻人
在郁钧剑看来,民族歌手能够展示的市场平台有限,“除了一些特殊的场合和大型晚会,民歌尤其是军歌之前还没有在市场环境下演唱过,没有直接面对过观众。我们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对于革命英雄主义的崇拜早已经融入到了自己的血脉中,如今的年轻人可能并不理解那个时代的印记,也很难理解其中的情感,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去接触、了解,传唱军旅歌曲,实际上是传承我们党和军队的历史记忆。”
正如吕继宏所言,如今军歌的受众改变了,“现在和以前不一样,年轻的战士获得时尚东西的渠道更多,什么歌流行他们都会唱。在一定程度上,‘90后’的战士对我们更多的是尊重,可能我们的歌曲他们并不了解,我们的歌是他们父母喜欢的,所以近两年从创作上我也要求给我写的歌要求更贴近年轻人。”也正因为如此,不少民歌演员在当下也要不断地学习、接受新鲜的事物,以求更贴合年轻人的欣赏口味。
对于这样的趋势,郁钧剑表示,要抱着更加“宽容”的态度去面对,“我们现在所谓的‘民族唱法’是接受了美声的改造的,介于美声、流行两者之间,用美声唱法唱中国的歌词,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唐诗、宋词、元曲一样,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留下的产物。作为歌者,就要对军歌、对艺术、对民族主流文化心生敬畏。”
在他看来,军歌的受众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培养,“在北京的那场,有不少家庭带着长者、孩子十几口人一起来跟着唱,直到我们谢幕了,老爷爷、老太太们才走,这就是一种军歌情结,这种爱国、爱军的价值观是社会需要的。”他认为,有了“兵之歌”这样的品牌,对军旅文化不熟悉的年轻一代可以借机重新认识这些经典艺术,“我们就相当于是他们的‘领路人’。”
当晚,最有特色的是三位歌者带领观众“拉歌”的环节,他们极具亲和力的台风和活跃的现场气氛让不少没有军人经历的观众也被这一环节带动得心潮澎湃,他们感慨地说,“没想到这些经典军歌令人如此心潮澎湃。”作为演唱会策划者之一的郁钧剑在接受采访时也一再强调,作为一个军旅艺术家需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一个歌唱者,必须要在受众面前,建立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这条道路只能自己去慢慢摸索,一旦找准了便不要轻易去改变它。”
除了歌唱事业,郁钧剑如今还身兼文联“春晚”总策划、总导演,对于演出市场也有着自己的判断,已然在“树立自身演出风格”和“寻找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方式”之间找到一条路。对此,郁钧剑直言,“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不需要时时去叮嘱的事情,而是艺术工作者的文化自觉。一个人对传统有敬畏,就会自然而然地想着去为军歌的传承做些事,我们对战士有着说不出的情感;多接触大众,就知道哪些是当下观众最易接受的呈现方式。”
市场
市场化运作,经典军歌受热捧
在我们印象中,军旅歌曲似乎一直离市场很远。此次“兵之歌”全国巡回演唱汇,由中国国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和中联百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采用全新模式运作,走的却是完全市场化的路线,开票不到一个月门票早已经销售一空,可见,军歌演出市场潜力不小,群众基础深厚。
郁钧剑透露,原本他对于票房还是有一些担心的,尤其是在北京首演之前,很多人都为他们捏了一把汗,毕竟,军旅歌曲尽管被广为传唱几十年,但离“90后”、“00”后年轻人的市场太远,“然而现实却是,距北京场开唱还有20天,已是一票难求。”
说起此前收获的大量好评,郁钧剑谦虚地表示:“北京场我们总共只送了40张嘉宾票,而且都是请老艺术家前来观看的,不少老领导都自己掏钱买票来看。这样的票房,随后在体育馆开演唱会的几位流行音乐‘大腕’都没有超过我们。”这次广州站也相当受欢迎,开票不到一个月,票就已经所剩无几了,而且一些演出商已经在和他们三人联系,希望这场演出能够去其他地方巡演。”
经由此次演出的成功“试水”,郁钧剑也更加相信,即使是在文化市场高度多元化、音乐歌曲听众群高度分化的今天,军旅主旋律老歌仍然有其持久、强大的生命力,在他看来,“和平年代唱军歌,一样会有人喜欢,老百姓崇尚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军歌不会过时。”
主办方也表示,“兵之歌”填补了演出市场上一种风格的空白,此外其自身也在改革,改变了过去一板一眼的面孔,用了不少亲民和接地气的手段,例如为体现歌唱家的真情实感,取消主持人,让歌唱家自己主持,自己唱,边唱边讲自己的故事、经历、感受,引起观众的共鸣;同时,为了体现互动性与情感交流,现场还设立了不同时代、不同兵种同台“飙歌”的环节,引得全场大合唱。
虽然现场气氛火热,但记者发现,昨晚的演出与绝大多数演唱会不同,既没有炫目的灯光背景,也没有声势浩大的伴舞,有的只是歌者在舞台上的倾情歌唱。显然,主办方是希望与观众用耳朵和心灵沟通。
应该说,“兵之歌”填补了当下演出市场上的一种风格的空白,此次在选择在建军88周年、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推出,一方面试图在经典军歌与市场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另一方面也着实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