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特区晚报 记者 曾漫路 黄泽群 2015-12-09 20:51
本月7日,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表彰座谈会在广州举行,汕头市潮剧著名丑角方展荣获此殊荣。座谈会前,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广东省省长朱小丹会见了获奖文艺家。拿到此大奖,对方展荣来说,可谓实至名归。方展荣,一个众多潮剧爱好者所熟悉的名字。从艺至今57年来,对潮剧舞台不离不弃,主演和导演近100部作品,塑造100多个舞台人物形象,主演和导演的作品均被录音录像发行,获得相当极高的艺术成就。
“老丑”十年练一扇
艺术钻研不“四散”
1959年,年仅11岁的方展荣进入汕头市正顺潮剧团,被吸收为学员。次年转入汕头市戏曲演员训练班,接受潮剧艺术的正规训练。1978年进入广东潮剧院一团,正式开户潮剧表演生涯。
从一脚踏入梨园行,方展荣就视潮剧为自己的第二生命。1978年,才刚刚出道的方展荣,为了向名师蔡锦坤学习扇子功,把狭小宿舍里的家具挪在一起,腾出地方就练开了,有时候一天练三场,整整坚持了十多年。在《闹钗》这出戏中,方展荣在继承前辈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充实和加工,例如找钗中的“溜子扇”连转数圈,后接一个碎步“顶旋扇”,在扇子不停旋转的同时,小跳蝶步行进,技巧难度高,被专家称为“高超的扇子功”。
《柴房会》是方展荣的经典剧目,在“惊鬼”戏中,方展荣爬梯、滑梯、勾梯、蹲梯、立梯、最后“倒立式”滑降下来,如猴子、似蟑螂、像壁虎、如青蛙的一连串动作脍炙人口,让人忍俊不禁。无技不丑,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方展荣不断加工提炼表演动作,使它在动的时候有舞蹈美,静止时有雕塑美,在演出的过程中,方展荣还精益求精,不断改进,加快节奏使喜剧色彩更浓郁。汕头诗人刘麒子就有诗云:“丑艺传神负盛名,清声百唱万人倾。而今一说《柴房会》,到处争夸方展荣”。为了演好《青铜宝剑》十多分钟的潮剧小品,他专门到街头观察卖假古董贩子的动作、表情、语言、穿着,最终以惟妙惟肖和艺术夸张的表演折服了观众。
潮剧有戏谚“老丑四散来”。回首57年来的艺术生涯,方展荣说:“我对丑行的认识、理解、把握正是从“散来(胡来)”到正规,从繁杂到简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最初接触丑角时,我多半是凭着自己的个人感觉去表演,甚至压根儿就是完全照搬摹仿老师的,谈不上对角色的分析、理解和创造。随着演出时间推移,舞台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开始研究潮剧丑角的表演艺术,希望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在演戏排戏之余,方展荣自称“不务正业”,他学作曲、指挥、拉手风琴、画画,涉猎戏剧小品、潮语歌曲、方言歌、佛曲,“遍地开花”,在艺术的海洋中汲取不同的营养,最终“东成西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挖掘传承潮剧艺术
“要对自己有信心”
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拿在手里沉甸甸,方展荣想得更多的是潮剧艺术的挖掘与传承。他难忘自己的老师、潮剧艺术家陈玩惜曾经把一块黑色的戏曲唱盘交到自己手里,语重心长地交代他“要把《桃花过渡》恢复起来,1988年,方展荣根据录音把《桃花过渡》重新挖掘整理搬上舞台,并成功扮演了渡伯一角。在方展荣和众多潮剧同仁的努力下,一大批解放前演出的剧目如《金福戏鬼》、《掷娇媚》、《绛玉掼粿》、《王茂生进酒》等,存精华去糟粕重现舞台,并大放异彩。
为了丰富自己的创作,提升潮剧表演艺术,方展荣不断学习借鉴其他剧种的优秀艺术,与戏曲艺术家一起交流、学习、演出。1990年,他到四川看演出,就成功移植《无意神医》,1995在福建看演出,又成功移植《大河情》一剧,丰富了潮剧表演的剧目。
在积累丰富舞台表演经验的同时,方展荣还学习戏剧理论经典著作、艺术评论甚至画论,自己也拿起了笔,写下了不少的艺术心得和评论,出版《潮丑艺谭》专著。近年来他积极履行作为潮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职责,到各大中小学、社会团体进行讲学,把他对潮剧的理解向公众进行传播。最近,他还热心撮合广东韩山师范学院一群对艺术怀有热情的师生,对现存的年迈的老潮剧艺人进行口述实录,对潮剧资料进行抢救性保护。
方展荣说,潮剧传承革新,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对自己有信心”,盲目请外地导演执导潮剧,最终只是刻板地套用其他剧种的形式来表演潮剧。他认为,套用电视剧、歌舞、话剧的形式来革新潮剧,不是创新潮剧而是破坏潮剧。潮剧有自己的音乐,鼓、乐、弦等表现手法,这些都要好好加以弘扬和保护。
德艺双馨誉满梨园
乐当配角扶掖晚辈
方展荣师承陈大筐、杨其国、杨江全,后又经潮剧名丑蔡锦坤、李有存、陈玩惜传授技艺,主要代表作有《无意神医》《古琴案》《蓝继子》《春草闯堂》《八宝与狄青》《飞龙女》《葫芦庙》《老兵回乡》。不过,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剧目还是潮剧折子戏《柴房会》,这本是方展荣的老师李有存的拿手戏。1980年10月,因为晚上要演出,当时已年届60的李有存演不来,就让方展荣上台去试一试。于是,当时方展荣就在揭阳、桂岭农村演起来了,两个晚上竟吸引大批观众,票房爆满,在回到汕头参加青年汇演时又得了一等奖。就这样,方展荣把《柴房会》和《闹钗》这两个戏传承了下来。
在表演界,最常见的是抢戏和抢角,但方展荣从来都不去抢,他认为,只要演自己适合的就好,那怕当配角也能为剧情戏趣起到“酵母”和“味精”的作用。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潮剧的新生代们:潮剧和所有中国戏曲艺术一样,要讲究行当法,就是要讲规范、程式、韵味、技巧和表演,技巧是建立在娴熟的基本功上。
在“无丑不成戏”的潮剧舞台上,方展荣以他诙谐幽默、雍容大方、行云流水、灵动自如的表演,以及宽畅明亮、韵味淳厚的唱腔,饰演了李老三、娄阿鼠等深入民心的经典角色,使得潮丑艺术更上一层楼。方展荣如今拥有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国家“非遗”潮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诸多头衔,他与吴玲儿主演的《柴房会》被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像收藏,并参加中国第二届艺术节(中南片)演出。《柴房会》被中国剧协拍成首部潮剧电视艺术片纳入中国戏曲集锦系列。曾获广东省艺术节表演一、二等奖和优秀奖,以及广东省首届戏曲演员百花奖、省第五届鲁迅文艺奖、全国戏曲汇演“牡丹奖”、上海第七届白玉兰戏剧表演“男主角奖”、中国第六届“金唱片奖”等奖项。
1987年,方展荣赴北京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了《张春郎削发》、《柴房会》等剧目,受到首都观众高度评价。其间,他还不忘拜师学艺,向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戏曲艺术》主编纽骠学习《访鼠》,观摩京剧艺术家袁世海、叶少兰、李维康、刘长瑜主演的剧目。1995年,他率团赴上海演出《无意神医》、《柴房会》、《闹钗》等,参与“白玉兰奖”的角逐,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同年,《柴房会》赴北京参加全国中老年戏曲汇演,获“牡丹奖”。这一年,他被评为汕头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1996年,方展荣晋升国家一级演员,主演《无意神医》获上海第七届“白玉兰奖”男主角奖;获第五届“鲁迅文艺奖”;1997年,他与吴玲儿主演的《柴房会》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拍摄成潮剧首部电视艺术片;1998年主演《老兵回乡》一剧获广东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曹禺文学提名奖”,并担任“广东省第二届戏剧表演艺术大赛”评委;导演《秦香莲》、《翁万达》、《大河情》等剧。2012年6月28日于香港荣获中华名人录之卓越华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