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我们美丽的广州潜藏着一条十分独特的山水自然脉络,这条“龙脉”由全市175处地质遗迹点形成!日前,《广州市地质遗迹保护规划(2015-2025)》正式获得审议通过,这175处地质遗迹点纳入保护规划,将实施分类保护措施。
“龙脉”有点古!
作为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名城,广州的地质文化一直有各种传说。
秦朝:
据志书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有术士来报:“南方黄云紫气之异,乃‘龙脉’所在,必出异人也。”于是,始皇帝命术士南下,寻“龙脉”以断之。术士寻至南粤白云山前,便命挖山凿沟,以断“龙脉”。据说,白云山南麓景泰坑,与横枝岗间的马鞍山凹地,便是秦兵当时断“龙脉”的痕迹。
宋朝:
相传宋朝有个地理师叫赖布衣,在江西大庾岭发现一条“龙脉”的尾端。于是一路向南,追查到广州,发现原来“龙穴”就结在广州。
……
传说固然只是传说,但在对广州地质遗迹资源的调查过程中,广州的地质科学工作者惊奇地发现,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广州确实潜藏着一条十分独特的山水自然脉络。
“龙脉”经哪里?
这条“龙脉”,从广州的最高峰天堂顶出发,一条山势脉络一路向南顺势而来。环绕大尖山,肩托银龙顶,翻越帽峰山,俯身白云山,盘踞越秀山,饮水珠江石,绕行龙头山,倚坐莲花山,倚靠黄山鲁,直入龙穴岛。见宽处超过10公里,遇窄处不到5公里。
从行政区划看:
这条并不宽的地质“龙脉”巧妙地穿过了广州多个区,成为连接整个广州行政区域的自然轴心。而这条山水自然脉络中部的转角位,山地与平原的衔接处,恰好坐落着广州市及广东省的行政中心。
从水域径流上看:
北江、东江两江汇聚,流溪河、增江河两河相依,中间地质“龙脉”一线相连,刚好成为两江两河的最核心中轴分水岭。
看从地貌框架上:
全球的河口三角洲多是河流与平原并存,地势平坦,像广州这种平原、河流和中轴山脉在三角洲区域同时具备的格局十分罕见。从天堂顶到龙穴岛,海拔顺势而下,从1210米到0米,地貌单元依次为中低山区、山间盆地、丘陵、平原、江湖、海洋,各种地貌,一应俱全。
看看“龙脉”去……
无论这条山势脉络是否“龙脉”,其上遍布的地质遗迹都承载着广州城市文明的历史印记,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地质遗产。周末不妨就去拜会一下我们大美广州的自然山水吧!
天堂顶
南昆山主峰,位于从化区石门国家森林公园的石门风景区内。海拔1210米高,是广州地区最高峰。那里山高气爽,林木葱郁,峻岭错叠,具有秀、幽、奥等自然特色。可以观日出、林海、云海,俯瞰流溪河、南昆山、从化温泉、抽水蓄能电站等风光。
帽峰山
坐落于白云区太和镇与良田镇交界处,面积是白云山的两倍,最高峰海拔534.9米,为广州老八区最高峰。最具人文景观特色的就是山北坳的帽峰古庙了,古庙有碑铭曰其重修于600多年前。如今,古庙的香客络绎不绝,香火常年不断。
龙头山
地处黄埔区南岗镇庙头村,因山间有一清溪蜿蜒而流,如飞龙起舞,故名龙头山。龙头山有山峰十余座,最高峰海拔198.8米,是沿广深公路至广州的最高峰,由于四周为平野,显得雄伟高峻,气势非凡。山上土地肥沃,树种繁多,形成了良好的自然生态区。
龙穴岛
南沙区南端万倾沙十六涌边上的一个小岛,面积大约两平方公里,位于伶仃洋的西北一侧,经焦门、虎门的珠江水从它的两侧注入大海,它西临万顷沙半岛,向北可遥望番禺南沙,东面是虎门太平,南面是浩瀚的伶仃洋,这是一个在喧闹的大环境中而又能够洁身自好的孤僻神秘的小岛子。
(来源:中国广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