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贯通的五个思考维度

南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今年6月2日,习近平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贯通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而没有中断,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内在的逻辑关系较强,其中,连续性居于首位,这决定了中华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价值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文明内涵的拓展和丰富,马克思曾说过“随着每一次社会秩序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新时代人们的需要和利益诉求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新时代社会矛盾转换背景下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遵循。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力源泉。创新性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视角来看,创新始终一以贯之,创新是中国历史的常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体现了我国先民们朴素的创新思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我国无数仁人志士在历史长河中变革变法的真实写照。突出的创新性让中华民族形成了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正是这种中华文明的创新品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动力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长期实践基础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成功实践。社会实践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同时,必须要有一个服务于社会实践的主导全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文明的创新性的生动体现。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驾护航。中华文明始终强调统一性,从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中国历史上尽管分分合合,但始终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四海一家”的大一统理念,“尚一统、求大同”的国家政治实践,均是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提供了思想根源,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驾护航。中华文明史是一部中华民族追求统一的历史,国土不可分割,国家不可动乱,民族不可分散,文明不可中断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明的统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践提供了稳定的国家环境和统一的价值追求,持续强化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保驾护航。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中华文明具有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特征,这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关键所在。从古至今,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整体上不断加强与外部的联系,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宗教之间多元并存,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中华文明才历久弥新,发展壮大。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文明的交锋共融,价值观也要与时俱进,更加符合人类共同的价值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今文明的结合、中外文明的共存,是中华文明包容性在价值领域的具体实践,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提供了内驱力。

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明始终是追求和平的文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倡导仁爱、兼爱、和谐、以和为贵、天下大同、以和邦国,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毛泽东基于和平世界构建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邓小平坚持和平与发展理论,步入新时代,积极引领“一带一路”提出和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等等,都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必然选择。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世界人民追求和平的价值理想。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目标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有力印证。

【供稿单位】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作者】张汉梅,系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频道编辑】李卓华 莫群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树强 刘龙飞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李卓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