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梅州市曾宪梓中学正青春|教育高质量巡礼②
刚刚过去的2023年高考,梅州市曾宪梓中学(下称“曾宪梓中学”)取得了长足进步,600分以上有24人,比去年多13人,特控率为28.9%。特别是被985、211学校录取人数比2022届接近翻了一倍,创下近年来最佳成绩。
往回看,曾宪梓中学创立不过三十年,数十年间无数青年学子以曾宪梓的家国情怀为榜样,谨记“勤俭诚信”校训,努力学习,勇敢逐梦;往前看,三十而立的曾宪梓中学恰是风华正茂,正以朝气蓬勃的姿态走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目前,我们正通过打造‘精致校园’、实施‘精细管理’、实现‘精品教育’,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曾宪梓中学校长林敏表示,该校将不忘立德树人初心、铭记教书育人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曾宪梓中学一角。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最年轻的省一级学校之一
1993年创办,1999年(办学仅6年)就跨入省一级学校的行列,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广东省一级学校之一。作为一所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金利来集团创始人曾宪梓博士捐资兴建的侨资学校,曾宪梓中学有过辉煌的历史时刻。
在文风鼎盛、善学重教的梅州,创造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首届毕业班邱伟坡同学考了全市第一名,总共48人的高三(2)班47人考了本科,轰动了整个梅州。学校更是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侨资学校办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绿色学校”等。
曾宪梓中学的迅速崛起,饱含着曾宪梓对推动梅州教育发展的殷切期望。为建好学校、为社会培育优秀人才,曾宪梓不仅先后捐资2000多万元建设校舍,而且始终如一关心学校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办学指导思想。每次回梅州,曾宪梓都会抽空到学校看望学生和老师,以实际行动勉励他们积极向上。
“学生不仅要学好文化科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怎样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曾宪梓生前常如此教导学生,校训的“勤俭诚信”四字便由曾宪梓所提出。
学生专心致志上课。受访者供图。
“虽然曾宪梓先生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却依然熠熠生辉。”1997年到曾宪梓中学任教后,教师钟新松深感敬佩。
创办30年来,曾宪梓中学一直致力于培育英才,有10名学生考取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但因为曾宪梓中学自身和招生竞争因素,高分优投率近年来有所下降。
知不足而后进,望山远而力行。近年来,曾宪梓中学刀刃向内,重新出发,用“沉下心、走出去”等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全面打造精品教学,培育更多精英学子。
如在高考备考策略上,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节、梅州市物化生学科创新实验展示活动、第19届全国中学生外语素养大赛、“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等大型的、含金量高的赛事,为学生提供平台、指导方向,激发学生对相应学科的兴趣爱好,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学。近年来,曾宪梓中学高考成绩逐年向好,呈现V型反转之势。
“三精”理念强校育人
曾经杂草丛生的水塔,改造成了绿意盎然的“思源园”;新建智慧图书馆、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听说训练室;更换老旧铁床、新增冲凉房,宿舍焕然一新……走在曾宪梓中学,处处可见新气象。
学生动手开展生物实验。受访者供图。
从蕉岭中学调任曾宪梓中学后,林敏对学校进行了全面摸底了解,面对校园教学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把打造“精致校园”作为重点工作,多方筹集资金1500万元,通过校园亮化、绿化、美化、文化和校园软硬件建设的“四化一建设”工程,对学校软硬件设施设备进行了内外提升,重新焕发宪中的活力和朝气。
不仅如此,学校实施“精细管理”,通过“条块管理”制度,用教务科、学科组、备课组三级监控模式,形成上下一盘棋,提升执行力;定期开展班主任培训会、经验交流会、每学期德育工作会议,通过班主任日常工作记录、班会教案、教学反思等方式,提高班主任的整体管理水平。
“我们针对宪中学生情况,实施分层次教学模式,成立了‘强基班’,争取让更多学子考取985、211大学。”林敏说,宪中还推行了导师挂钩制度,每个班配备班主任之外,要求每个老师挂钩5名—8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用爱陪伴学生,呵护成长,助力高考。
“每次月考、质检后,充分利用班会课与学生一起分析得与失,目标是否实现、差距在哪,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来提升和完善自己。跟学生共同分析问题、共同努力,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高三教师陈惠娟介绍。
变化从外及内,成效日益显现。今年高考生饶礼凯得以脱颖而出,背后离不开导师的全力支持。“我的英语之前很差,有了导师的指点,慢慢找到了学习方法,后来成绩提升了近50分。”饶礼凯介绍,“在生活上学校要求也比较严格,比如被子要叠得好好的。虽然有约束,但在这过程中我们不仅养成了好习惯,也学到了很多生活技能。”
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学校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组织参加各类学习培训、与各类高校学习交流等,让教师与时俱进。同时全面实施“名师工程”,以师徒结对为形式开启“青蓝工程”,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骨干教师的传帮带,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近5年,曾宪梓中学有省、市教育科研课题20多项,其中省重点课题2项;有5项课题成果分别获得广东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一、二等奖;国家、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出版教育教学相关论著10余部;在全国、省、市教学比赛中,该校教师获奖100多人次;物理、政治教研组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中学优秀示范教研组”。
多元德育模式铸人铸魂
“我是宪中学子,我要肩负起成年人的责任……以我壮志激情,创造崭新未来,以我火红青春,建设锦绣中华。”5月5日,曾宪梓中学2023年成人宣誓仪式举行,全体高二同学面向国旗庄严宣誓,仪式感满满。
举办成人礼是曾宪梓中学的传统,也是该校开展德育工作的缩影。秉承“教学生3年、为学生着想30年”的育人思想,一直以来曾宪梓中学把德育教育作为学校重点工作之一,实行多元德育模式铸人铸魂。
“每年我们要组织学生重走‘宪梓求学路’,清明节祭奠先烈。”林敏介绍,新生培训第一课,学校也安排老师通过讲述曾宪梓的故事,激励学生奋发进取。
此外,曾宪梓中学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养成教育月等每月一主题的德育活动,实行“三声文化”(读书声、口号声、唱歌声)“星级宿舍评比”“我与校长面对面”“三育人”等活动,定期开展跑操授旗仪式和专家励志演讲等大型活动,推行志愿者服务证、才艺证、体能证、诚信证“四证”机制模式等,先育人再育才。
学生们在操场晨读。受访者供图。
“推行‘四证’主要是为了鼓励学生们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上全面发展。”曾宪梓中学学生科副科长刘情介绍,目前该校至少有2200名学生获得了体能证、诚信证,1200名学生获志愿者服务证、超600名学生获才艺证。
潜心育人润无声,一代代宪中的学子走出梅州,始终不忘“挖井人”,回馈着母校的培育之恩。近四年,每届毕业生自发美化校园,勇拓园、崛起园、展翮园、思源园等精致园林无不彰显学子对母校的感恩之情。校友张德兆捐赠创客室,校友彭顺丰捐赠元宇宙教室、太空天体科普馆,校友张定武捐款总金额500多万元……次次捐赠、笔笔捐款,均可见宪中人身上的奉献精神。
如今,曾宪梓中学已走出了几十名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科研人才、上市公司总裁,优秀的校友遍及海内外,他们活跃在各个行业领域发光发热。身虽在外,但“勤俭诚信”的校训始终指引着他们秉承爱党爱国爱家的初心做人做事。
“我们力求办学质量一年比一年好,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享受优质教育。”林敏表示,接下来该校将加强教学文化构建,密切与高校的联动,探索建立“双高联盟”,推动学校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榜样说
归根到底一个词:
勤奋
李梦婷是梅州曾宪梓中学高三(1)班的毕业生,在今年的高考中,她以618分的成绩被中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录取。
李梦婷的高考选科为历史、生物和政治,政治是她的强项。关于政治这一门学科的学习,她告诉记者:“我觉得对于政治的学习,首先需要有大局观,然后要紧跟时事。对于时事,要联系课本所学的知识,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在课余时间,李梦婷还通过参加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收看新闻联播、与家人讨论时事问题等方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除了强势学科政治的“扬长”,李梦婷对于弱势学科的“补短”同样重视。李梦婷不擅长写作文,在考试中她会因为构思太久而写不完作文。对此她为自己制定计划,每周限时完成一篇作文,并注重日常的写作素材积累。因此,经常泡图书馆的她已经积累了100多页的写作素材,写作速度也获得很大提升。
对于即将步入高三的学弟学妹,李梦婷想对他们说:“学习归根到底是一个词:勤奋。只要勤奋,什么学习方法都能找得到。希望学弟学妹在成长的路上积极、自律、勤奋,激发自己无限的潜能。”
有定力地
静下心来学习
饶礼凯毕业于梅州市曾宪梓中学的高三(11)班。今年高考,他以物理方向总分640分的成绩被华南理工大学的信息工程专业录取。其中,物理单科满分为100分,他获得98分。
问起如何学习这个问题,饶礼凯的回答是“定+静”,即有定力地静下心来学习。为此,他课前习惯用冷水洗脸,以便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在课上,他会认真听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他会记录下来,课后找老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法,他的专注力和学习效率都有所提升。
物理是饶礼凯的强项,对于这门令不少学生头疼的科目,他认为理解原理很重要,“我会在课前思考课本知识所涉及的物理原理,了解原理后知识就很快地进入脑子了。”按照这样的方法学习,他的高考物理成绩接近满分。
学霸不是一天练成的。饶礼凯也有自己的弱势学科——英语。在高二的第一次考试中,饶礼凯的英语成绩仅有70分(满分150分)。面对薄弱的英语学科,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从高二开始背单词,提升词汇量,并通过不断刷题寻找做题的思路和技巧。最后,在班主任兼英语老师陈惠娟的帮助下,饶礼凯的高考英语成绩达到了119分,比最初提升了近50分。
出品 梅州市教育局 南方日报梅州新闻部
策划 张盛良
统筹 唐林珍 张柳青
文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魏丽文 许文浩
鸣谢 正兴地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