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好医生”徐晓红:运用超声探头,做临床的“慧眼”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徐晓红手中的超声探头很小,但目标却很大——不让任何一名患者漏诊、误诊。

作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她常在教授年轻医生时说,“超声是临床的眼睛”。只有精准及时地找到病灶,病人才有被救治的希望。

不同于临床医生抢救病人时的惊心动魄,超声医学科的诊疗更看重的是耐心和细心。多年来,徐晓红潜心钻研医术,炼就出一双“慧眼”。任何病灶,只要在荧屏上表现出蛛丝马迹,就逃不过她的眼睛。

近日,徐晓红获评第七届“广东好医生”。从医30载,她成功诊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疾病疑难患者,助力临床救治,减轻病痛对患者的折磨。

徐晓红

一“探”究竟:

让病灶无处遁形

徐晓红师从我国超声医学先驱张青萍教授。1993年,她带着满腔热血来到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投入超声医学科的工作中。30年过去,徐晓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甲状腺癌、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肝癌的射频消融介入治疗。

此前,一名52岁女性患者因乳腺不适找到徐晓红。她奔走于多家医院行超声检查,但都没有发现特殊情况,心理负担很大。诊室里,徐晓红手法娴熟地为患者扫查,发现该患者腺体结构紊乱,但仍找不到病灶。

“超声检查要耐得住寂寞。”徐晓红不放弃,想要查得再精细一些。终于,40分钟后,她辨别出了隐匿性极强的非肿块型乳腺癌,建议患者做进一步治疗。

依据诊断结果,该患者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管甲状腺乳腺外科中心进行了切检,及早发现并治疗了这种较早期的乳腺癌疾病,避免了病情恶化。

基于临床经验,徐晓红瞄准学科前沿,不断学习。在心脏、妇产科、腹部、小器官及外周血管的超声诊断及介入治疗领域,她开展多项新技术,助力疑难病例救治。

2019年,一名46岁男性患者因反复出现心悸、气短、胸闷头晕等症状来到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院内冠心病专科团队将他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实施手术是最佳治疗方式。但是,该患者及其家属极度恐惧外科手术。经商讨,冠心病专科团队决定联合徐晓红团队,对患者实施介入手术治疗。

介入室里,经静脉给药镇痛镇静后,徐晓红团队为患者实施经食道超声术程实时监测、引导和评估。在超声实时引导下,冠心病专科团队结合介入放射影像结果,在患者股动脉中建立起介入器械输送轨道,成功将封堵器介入室间隔缺损部分。

术后3天,患者恢复良好,顺利出院。徐晓红介绍,该手术的成功实施填补了粤西地区此类手术治疗的空白,为开展多学科合作介入治疗危重复杂结构性心脏病打下了坚实基础。

医者仁心:

生病仍坚持为患者检查

对于超声事业,徐晓红满怀热情。一直以来,她都用至诚之心,诠释着医者仁心。

一名肝癌患者在术后复诊时来到徐晓红的诊室,眉目低垂,很是沮丧。在治疗肝癌的过程中,他做过3次射频消融手术及1次介入手术,如今超声检查的难度加大。

徐晓红不畏难、不嫌累,用3个多小时的时间,前前后后为他做了5次造影,最终确定了残余病灶所在。

“不管是治病、教学还是科研,徐教授都力求精益求精。”科室同事如此评价她。

超声医学科医师韩思敏回忆,有一次徐晓红穿着病服、打着点滴,却还坐在诊室为患者做超声检查。还有一次,她被推进手术室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手术,术后仅12小时便回到超声科诊室,用精湛的诊断技术完成了当天所有预约患者的诊断。

晚上下班后,同事们常看到徐晓红的办公室还亮着灯。加班加点做超声检查是徐晓红的常态,她从不抱怨,甚至还会乐在其中。

对患者而言,徐晓红是一名医生,是临床诊疗的“眼睛”,挽救了一个个被病症折磨的生命;对医学生而言,她更像是漫漫求医路上的“指路明灯”,传道、授业、解惑。

“对于本科教学,我们一般采用案例导入法,将超声理论与人文理念和思政教育相融合。”徐晓红说,自己喜欢采用互动启发式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她的门诊常常是学生们生动的临床观摩学习课。通过现场观摩,学生们结合理论知识,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学习给予合适的诊疗方案。超声上机实操时,她会不断鼓励学生,有时还会抓着学生们的手,手把手教他们打超声切面。

在徐晓红看来,医者对生命的尊重,是每一名医务人员肩上的责任与担当,“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希望他们能成为优秀的超声医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南方+记者 陈伊纯

通讯员 肖云

编辑 张梦圆
校对 李冠洁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