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努力打造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中心

南方+ 记者

编者按: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1月28日,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召开,也为广东文化界传来春的消息。文化界乘势而上,谋篇布局,奋力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广东迈向更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要突出文化自信自强,高水平谋划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抓好文化强省“六大工程”建设,提升理论武装新高度,展现意识形态工作新作为,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绽放岭南文化新光彩,实现文化发展新突破,为奋进新征程提供更加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面对文化强省建设春意盎然的新气象,广东文化界将有哪些新作为?南方+推出“文化高质量发展名家谈”,多位文化名家纷纷畅所欲言,为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广东路径”出谋划策。

>>>文化高质量发展名家谈

近年来,从风靡全球的“冰墩墩”到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广州美术学院发展取得的累累硕果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今年是广州美术学院成立70周年。立足全新的起点,广州美术学院如何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助力人文湾区建设?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日前接受南方+专访,以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中心、粤港澳文化创新集聚地、社会转型升级驱动器为定位,为广美发展描绘全新蓝图。

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小南: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扎实推进广东高质量发展,对广州美术学院的发展提出哪些新要求?

范勃:新年伊始,广州美术学院将以更高远的视野格局深化改革,以后发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开展博士培养工作,积极构建好广美“一校三区”新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努力将学校打造成为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中心、粤港澳文化创新集聚地、社会转型升级驱动器,为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引领带动区域发展活力。这是广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新时代赋予广美的新使命。

广美达芬奇创新学院。

广美达芬奇创新学院。

小南: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广州美术学院的美术与设计教育具体将如何赋能广东高质量发展?

范勃:学校将在“艺术+科技+产业”交叉融合的语境下,以“艺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与“硬科技创业”为发展路径,建构艺术科技与产业的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双向赋能的跨学科发展新模式,突出创新设计成果的应用与落地转化,进一步探索“政产学研金服用”的模式迭代升级,全力打造从设计人才培养到项目孵化,再到创新创业的全模式改革的“试验田”,以创新创业成果助力经济湾区、产业湾区、科技湾区和人文湾区的建设。

学校将立足文化创意方面的特色与优势,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制造中心优势,紧扣艺术与设计生态链,不断拓展丰富“创意+”生活的内涵与外延,集合湾区空间创意产业研究院、家具研究院等新型平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拓展升级,进一步激活广美创意设计内生活力,创新文创领域输出模式,致力于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引领者与传播者,积极回应湾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广美佛山校区效果图。

广美佛山校区效果图。

学校将深入梳理和把握艺术参与、助推中国乡村振兴的理论策略与发展路径,实施“艺术设计+教育”“艺术设计+产业”“艺术设计+文化”等艺术乡建活动和美育浸润行动,助力乡村建设及文化价值系统重塑;并立足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和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通过湾区空间文化创意产业策划、数字人文城市建设、社区微空间改造、历史街区保护、城市公共艺术等多种形式的创新设计实践,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软实力,推动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塑造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城市与乡村。

学校还将积极开展跨文化、跨媒介设计与传播研究,坚持以学术价值注入艺术设计实践,在“冰墩墩”之后形成一批标志性的创意设计成果,进一步做好广美特色的视觉形象输出,继续为国家设计、社会区域文化提升贡献广美力量,推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之维,扩大广东美术设计的影响力。

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我们将利用专业资源与优势推动积极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度参与深圳、广州城市文化创意,为深圳设计之都、广州“四个出新出彩”提供文化创新成果,擦亮城市名片;加速挖掘、开发与整合独特的岭南文化资源,不断地探索出新文创、“非遗+”、文旅融合等,促进文化遗产研究成果的转移转化,助推文旅产业升级提质。

“寓德于艺”打造创作人才队伍

小南:广州美术学院成功申请博士学位授权点,填补了广东美术、设计博士人才培养的空白。广州美术学院将如何汇集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学院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范勃:2021年,广美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这是学校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学校开始了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艺术院校的转变,形成了以博士为领头,硕士、学士多层次办学并进的广东美术人才培养新格局。

广美首届博士研究生入学合影。

广美首届博士研究生入学合影。

我们将以博士人才培养为切入点,积极推动学校的全面改革,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创新、知识创新、文化创新,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中凝练学科特色、打造高峰学科;加强和深化国家主题创作工程以及重大艺术类项目的科研攻关,不断提升美术学、设计学两大学科的建设水平,促进学科建设指标的全面提升;完善全学段和各层次人才培养的衔接与资源配置,稳步提升办学规模,探索实施本硕博一体化融合培养的新模式。

我们将对接博士点建设的总体规划、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求,创新人才引育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动引进人才与学校本土团队有机互补、深度融合;组建高水平的博士生导师团队,配备高端的硬件设施,结合国家发展战略,紧扣大湾区发展需求,立足学术根本,以科研项目为支撑,推动博士生取得学术成果,引领湾区美术和设计话语,全面提升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水平。

小南:近年来,广州美术学院师生作品持续为国家设计、社会区域文化品质提升贡献“广美力量”。接下来,广州美术学院如何综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社会意识,让更多作品走向全国、走向国际?

范勃:学校紧扣高等美术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将新文科建设精神与文化战略需求,具体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寓德于艺”的艺术思政为引领,以“美美与共”的社会美育为路径,依托广美优良的教学传统与特色,有机结合专业美术教学中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不断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们的社会意识,系统推进“三全育人”。

《创办经济特区》 范勃、郭祖昌、林锋 2021年入选“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

《创办经济特区》 范勃、郭祖昌、林锋 2021年入选“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

我们通过“大思政”“大美育”观念统领,将红色文化与主题艺术资源深度融入专业教学,依托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国家级马工程教材、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等优质资源,以美为体、以史为魂,实施一院一品课程思政群建设,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与责任担当;并通过叙事性绘画实验班、经典与红色作品分析与课堂创作、红色研学与社会实践、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独具特色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自觉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实践能力,自觉自发地迸发创作热情。

广州美术学院叙事性绘画实验班。

广州美术学院叙事性绘画实验班。

如我们的叙事性绘画实验班,以学生为中心,联合国内多所知名美术高校及专业艺术机构专家,打破专业方向壁垒和画种界限,聘请国内著名专家、校内名师名家、校内优秀骨干青年教师组成“1+1+1”一流教学团队,构建跨学科、跨画种课程知识体系,系统科学地研究现实主义的造型规律和创作规律,培养具象写实造型基础扎实、具备主题性题材大场面绘画创作能力的拔尖人才,探索建立具有中国艺术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培育一批教学科研创作教师中坚力量。

我们还以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心为依托,以全国美展和各类国家主题性创作工程为抓手,持续实施“青年主题性美术创作成果培育计划”,打造高水平美术创作人才梯队,引导中青年创作骨干积极参与中国美协、广东省美协的各类学术展览,产出高辨识度的创作成果,推进高水平艺术精品创作生产体系,推出更多有内涵、有道德、有温度,书写和表现伟大实践的优秀作品,打造出一批彰显中国精神、时代气象、岭南特色的扛鼎之作。

跨界培养湾区艺术生力军

小南:日前,第七届广州三年展正在举行。新春伊始,粤港澳大湾区的当代艺术发展交流日益活跃,您如何看待粤港澳大湾区美术生态的发展前景?广州美术学院将如何参与孵化湾区美术新力量?

范勃:近年来,广东当代艺术虽然没有像北京、上海那样呈现出活跃的整体面貌,却更具有一种自发性的旺盛生命力,展现着广东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日益成长起来的青年艺术家是广东艺术的生力军,是广东文化自信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对艺术的态度、他们的创作理念、他们的价值评判和人文反思,他们创作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意识和创作方法论,值得我们给予持续关注、引导和支持。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学校美术作品展暨第七届广东省高校美术作品学院奖双年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开幕。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学校美术作品展暨第七届广东省高校美术作品学院奖双年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开幕。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高等美术学府,我们聚焦并倾力支持青年艺术家的成长。除了学院自身力量,我们将积极联合社会力量,助推美术新力量的成长:我们联合三地院校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与设计教育发展联盟”,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构筑起“人才培养—艺术聚合—设计再造—成果转化”平台;我们牵头搭建的广美—广东当代艺术中心、广美—深圳华侨城欢乐海岸盒子艺术空间等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都将继续发挥作用;我们也将进一步拓宽与重点艺术博物馆的深度联合,积极与画廊、当代艺术中心、艺术博览会等机构合作,推动青年艺术家积极投身广东当代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记者】杨逸

【通讯员】江粤军

编辑 钟烜新 陈梅玉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