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蓝图绘就,创新版图跃然如见。
1月28日,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到,打造“一廊一带、双核五极”的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结构,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承载。“高水平规划建设科技创新走廊和珠江高质量发展带”是题中之义。
一个地区勃发兴盛的基因,往往铭刻于贯穿其间的重要廊带。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广州加快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体现广州担当、作出广州贡献。
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实验区航拍图。
时至当下——落实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必须坚持战略科技力量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创新走廊上,富有科技含量的广州“万千百”规模化产业链群梯队加快形成。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于此蔚然成型。
势至广州——由北至南,这条汇聚了一流人才、科技基础设施、高校院所和科技企业的廊道,将加速高端要素和科创资源集聚流动。科技创新走廊,见证着广州创新发展的决心、产业升级的雄心、经济转型的信心。
实体优先、创新引领,广州从春天出发,向胜利进军!
廊道贯通:如虹力千钧
广州要高水平规划建设科技创新走廊的构想,于去年底首次提出:“打造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一区三城’为核心的快捷交通廊道”。
串联起星罗棋布的平台节点,科技创新走廊的谋划打造,是广州提升城市能级和高质量发展竞争力的关键一招——
廊道北端,中新广州知识城正在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廊道南端,依托南沙科学城,广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两大极点之间的重大平台,积蓄着广州开展原始创新、攻坚技术难题的科技力量。
中新广州知识城正在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贾自豪 摄
广州实验室参与研发的我国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获批上市;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致力于打造大湾区成果转化核心载体;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建设进展顺利……科技创新走廊上诞生的诸多成果,已成为广州的名片。
空间互联带动要素互动,区域贯通带来资源集聚。科技创新走廊上,诸多战略科技力量汇总交融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将迸发出何等动能,值得人们拭目以待。
努力把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胜势,广州谋变的前提,是道路先行。交通布局,在这条廊道上着墨颇多。
近日,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了《黄埔至南沙东部快速通道勘察设计招标公告》;《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8—2035)》透露,将建设数条时速160公里的高速地铁……交通脉络作为廊道的重要支撑,将大幅缩短重大平台节点之间的时空距离。
广州科学城是广州科技创新走廊上重要的一环。李剑锋摄
以高速地铁线的“硬连通”,推动人才流动和产业“强协作”。这是“十四五”以来,广州持续将优势资源汇到这条南北贯通的廊道上的缩影。如今,广州进一步在高标准编制面向2049年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明确了“一廊一带、双核五极”的城市架构。
以实体基建为依托,科技创新走廊绵亘南北、势如长虹,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中,挺起广州创新的脊梁。
廊带相交:纵横谋全局
对于科技创新走廊的布局,广州明确“对标世界一流科学高地”。
在世界发达地区,根据新经济衍生出的科创廊带,往往是当地经济生态中的特色景观。纽约湾区的128公路,旧金山湾区的101高速公路、日本东京湾区的东海道新干线,分别成为各自湾区内,依托区域交通廊道,形成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走廊。
大湾区迈向世界一流湾区,其时已至。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广州着力提升中新广州知识城与南沙科学城间的互联互通水平。改革联动、开放联动、创新联动、发展联动,重大平台节点将共同打造广州的新增长极和动力源。
同时,就国际经验看,结合高校院所与产业企业的密切互动统筹布局,有助于形成抢占未来“制高点”的产业集群。
近来,与“科技创新走廊”同时出现在官方文件的,还有“珠江高质量发展带”。根据2023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科技创新走廊将推动科技创新、现代产业关键节点串珠成链;珠江高质量发展带,则将统筹推进珠江沿岸产业深度融合。
两条廊带,一纵一横,相交城央,可以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浩荡珠江奔流,沿岸溯望产业——科技创新走廊穿过的地域,不少也是珠江高质量发展带赖以依存的物理节点。二者共同连接了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广州重要产业集群,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方面,广州将围绕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打造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核心区。廊、带以此为交点,将促进科研、人才、资本要素更高效流动,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另一方面,十字交叉的廊带空间布局连通了广州新老片区。以科技创新带动传统产业蝶变,将助力老城市焕发新活力;老城区的服务业基础以及珠江西岸的制造业优势,将共同为科技创新走廊的成果转化提供坚实支撑。
从创新驱动到产业带动,从老城焕新到新势勃发,十字交叉的一廊一带相辅相成、交相辉映。这是广州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围绕创新链到产业链,并行谋划的空间布局。
廊廊联动:聚变向湾区
从地理空间的视角看,广州打造科技创新走廊,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要推动全市科技创新、现代产业关键节点串珠成链。另一方面,广州将依托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资源,打造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功能贯穿的创新经济带。
当前,广州全力推进“双区”建设、《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实施等重大国家战略落实。位于广州南端的南沙,最能体会到来大湾区其他先进地区的资源辐射。
去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成开学。不到半年,港科大(广州)带来科创成果就在南沙生根发芽。“很多资深教授都是带着成果来的。”港科大(广州)科技领创中心副主任白煜说,目前已有多家港科大(广州)教授或博士生主导的企业在广州注册成立。
港科大(广州)带来科创成果就在南沙生根发芽。
此外,坐落于南沙科学城的广州海洋实验室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粤港澳科研力量建设了实验室香港分部、深圳分部,并向香港分部依托单位香港科技大学成功拨付科研经费,实现了广州市科研资金跨境拨付零的突破。
南沙是广州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科创协作的前端桥头堡。
如果说,南沙是广州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科创协作的前端桥头堡,那么积蓄在这个桥头堡后方的,是广州举全市之力汇聚的科创力量。其砥柱支撑,则根植于广州高质量规划建设的科技创新走廊。
从大湾区的高空俯瞰,深圳前海、东莞滨海湾新区、广州南沙、中山翠亨新区、珠海横琴等共同组成的“黄金内湾”,将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
位于黄金内湾“人”字顶点的广州,汇聚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可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提供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并为大湾区城市群释放源源不断的创新势能。
联通城市内外、协同区域表里,高质量规划布局的广州科技创新廊带,乘天时、踞地势,填补了科创要素从广州内陆走向海洋的最后一段缺口,势必将助力大湾区内的高端要素和科创资源加速流动。
【策划】龚晶
【统筹】冯艳丹 黄舒旻
【南方日报记者】李鹏程 任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