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佗的《报文帝书》,堪称岭南第一文,蕴含这种“生命基因”!

河源日报
+订阅

“广东之文始尉佗。”

考古证明,全文刊录在《汉书》等典籍上的赵佗《报文帝书》,是目前所能看到的岭南地区最早的文献,堪称岭南第一文。此文不卑不亢,措词得体,蕴含着“岭南进入文明的标志和生命信息,是岭南进入文明初期阶段重要的文字注脚”。岭南文化自赵佗《报文帝书》发轫,开始了兼容并蓄的发展历程,最终形成涵括商业文化、海洋文化、传统文化的广东文化,并形成了敢为人先、开放兼容的广东精神。

赵佗雕像

2200多年前岭南第一文

“蛮夷大长老夫臣佗昧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老夫故粤吏也,高皇帝幸赐臣佗玺,以为南粤王,使为外臣,时内贡职。孝惠皇帝即位,义不忍绝,所以赐老夫者厚甚。高后自临用事,近细士,信谗臣,别异蛮夷,出令曰:‘毋予蛮夷外粤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牡,毋与牝。’老夫处辟,马、羊、羊齿已长,自以祭祀不修,有死罪,使内史藩、中尉高、御史平凡三辈上书谢过,皆不反。又风闻老夫父母坟墓已坏削,兄弟宗族已诛论。吏相与议曰:‘今内不得振于汉。外亡以自高异。’故更号为帝,自帝其国,非敢有害于天下也。高皇后闻之大怒,削去南粤之籍,使使不通。老夫窃疑长沙王谗臣,故敢发兵以伐其边。且南方卑湿,蛮夷中西有西瓯,其众半羸,南面称王;东有闽粤,其众数千人,亦称王;西北有长沙,其半蛮夷,亦称王。老夫故敢妄窃帝号,聊以自娱。老夫身定百邑之地,东西南北数千万里,带甲百万有余,然北面而臣事汉,何也?不敢背先人之故。老夫处粤四十九年,于今抱孙焉。然夙兴夜寐,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钟鼓之音者,以不得事汉也。今陛下幸哀怜,复故号,通使汉如故,老夫死骨不腐,改号不敢为帝矣!谨北面因使者献白璧一双,翠鸟千,犀角十,紫贝五百,桂蠹一器,生翠四十双,孔雀二双。昧死再拜,以闻皇帝陛下。”

钦定四库全书《前汉书·卷九十五》中收录的赵佗《报文帝书》

这是一封回信,回汉文帝刘恒的信。这封奏书,被后世人称为岭南首篇文章。

楚威王时,南海高固以才能入相,但并无文章著述留传。真正有文字传诸于世的,最早的便是赵佗此文。

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在其编纂的《广东文选》里断言:“南越文章,以尉佗为始。所上汉文帝书,辞甚醇雅。”

屈大均评价汉文帝与赵佗这一来一往两封信时说,汉文帝与赵佗,“君臣之间,以至诚感应,如响与声,信一时之盛事也。”因此,他在编纂《广东文选》时,“以佗始,佗孙胡次之,重其文,亦重其智也。”

改变历史走向的一次书信往还

“皇帝谨问南越王甚苦心劳意。”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汉文帝赵恒诚恳地给南越王赵佗写了一封信,开头就是对赵佗的问候。

这封信,被全文收录在《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里。这其实是一份诏书,是具有专指性的公文。

赵佗收到信后,也回信一封,回应这句问候:“蛮夷大长老夫臣佗昧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之子,其母薄姬。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被立为代王。公元前180年,高后死;前179年,刘恒被立为皇帝。

赵佗原被高祖册封归汉称臣,在高后当权那几年,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他因此动怒,背了汉朝,僭称南越武帝。他怀疑是长沙王进的谗言,发兵攻打长沙,奏功而返。高后派兵征讨,无果。赵佗于是仍旧称帝。

汉文帝即位后,开始对南越国采取安抚政策,以陆贾为特使,带上亲笔书信和礼品,再次出使南越。

刘恒在信中讲了他的身世,说他的即位,并非出于自身渴求,而是朝廷百官推戴的结果,顺应时势的“不得不立”,暗地表明帝位不可力争,不宜妄窃,暗示赵佗应去除帝号,但并未批评指责赵佗称帝的僭越,只讲两帝并立而互不相让,不是仁者之所为。

信中还提到汉朝对越地和赵佗留在河北亲属等的礼遇,弥补了吕后的过失;讲到赵佗发兵侵边给对阵两方带来的苦难,并表示无意兼并南越国的土地:“今也得王之地,不足以为大,得王之财,不足以为富,服岭以南,王自治之。”

这封诏书虽是公文,但在文学史上备受赞誉。措辞委婉得体,感情充沛,体现了汉家天子的宽仁厚德,“万里外作家人父子对面言语”,既照顾了赵佗的尊严,又暗含恩威并施之意。

《河源日报》今日3版相关报道

明代李贽认为“孝文诏书,字字出肺肠,读之令深快”;屈大均为汉文帝此书是以诚感人;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认为历代诏令中,以汉诏最渊雅,而文帝诏令尤为高。手捧这封诏书,赵佗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感动于文帝至诚,一方面也审时度势。他“顿首谢恩,愿奉明诏,长为藩臣,奉贡职”,认真酝酿了一封回信,写好让老朋友陆贾带了回去。赵佗回信时,自称“蛮夷大长老夫”,“敢妄窃帝号”只是“聊以自娱”,说明了他改帝号时的心情与态度。接着诉说了吕后临朝时对南越国的各种“虐待”,还发兵伐南越,他也是不得已称了帝。他不卑不亢地描述了南越国的现状与实力:“老夫身定百邑之地,东西南北数千万里,带甲兵百万有余”,但还是“北面而臣事汉,何也?不敢背先人故。”说不敢违背此前与汉高祖的约定(一说“先人”是赵佗及秦将士在中原的先人)。在回信中,赵佗表明了他的态度,承诺取消帝号,二次归汉。

这两封书信往来,在汉越关系微妙之际,成功避免了大规模的流血战争,不费一兵一卒,使南越国回归汉朝。“假使汉廷之上,竞武功,勤远略,蠢尔蛮方,灭此朝食,则必逾岭海,触暑湿,瘴疠交侵,人畜死道路,天下困于转输,费不可胜计。况佗东联闽,西结瓯,百越皆属,跨地万余里,楚氛甚恶,劳师远征,胜负未可知。乃明诏甫颁,番酋帖服,则一纸书贤于十万众矣。”(《雷辑史事论》卷二《汉文帝下诏服南粤论》)

面对大汉天子  赵佗仍具英雄豪气

赵佗的《报文帝书》,是目前所能看到的岭南地区最早的文献。

翁勇青等编著的《中国古代文书品析》一书中,认为赵佗这封奏书在公文的写作上有其明显的特色。该分析甚是详尽,切中肯綮。

首先,文章针对性强,气势不凡。该文是就汉文帝要求赵佗改帝号,归顺汉朝,侍奉汉朝,毋扰边之事,进行铺叙,展开全文的,使通篇报书能紧扣所要叙述的事情和中心内容。细观报书,处处与文帝针锋相对,字里行间带有英雄豪气。例如,文章叙述赵佗虽为汉高祖、汉惠帝两朝之外臣,然而却没有任何地方出现感恩之语,并不以为于秦乱之时称王是错误的,而是自认为属于不侵不叛之臣,非犹如中原王侯裂地而封。又如叙述吕后听信谗言,发兵讨伐南越,赵佗无奈之下称帝犯边,亦无任何认罪之语。总之,文章不因为作者是臣子与藩王,就显示出奴颜婢膝,或卑躬求荣的丑态,而是气势凌人,处处表现出英雄豪气,因此,《汉书》称其虽去帝号,之后而帝号如故,读此可知。

其次,文章措辞得体,简洁明了,这是本文的又一重要特色。文章叙述自己被汉高祖赐封为南粤藩王,后又称帝扰边,为此辩白,既言其顺理,又不触怒汉朝,言辞不卑不亢。例如,其意以为汉朝加惠于我则我愿为臣:汉朝不加事于我,则我便为帝,而称帝之后,有所顾忌,终不能低首下心,与南方寡弱诸王为伍。又如追叙此前臣汉之故,原非为汉朝威德可以臣我,只是念及先父坟墓与兄弟宗族俱在汉地,而彼时陆贾有掘烧夷灭之言,姑借此以为曲全之计。在文章的末尾用复故号、通汉使两句表明汉文帝之恩,进而轻轻转入改号,戛然而止。这样,在措词方面就显得十分得体和得法,给人以不卑不亢之感,而且又使文章的主题表达显得简明扼要。

《报文帝书》是岭南进入文明的标志和生命信息

岭南文化自赵佗《报文帝书》发轫,开始了兼容并蓄的发展历程,最终形成涵括商业文化、海洋文化、传统文化的广东文化。

在2010年召开的第二十三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国际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广东省食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冠丰发言认为,赵佗的《报文帝书》是岭南第一文,蕴含着岭南进入文明的表征和岭南文化的“生命基因”。他认为,广东对这篇文章尚未进行足够的解读。

11年后,2021年12月26日《南方都市报》整版刊发的丘树宏文章《赵佗〈报文帝书〉:“岭南史上第一文”》中认为:据目前所发现的史书资料来看,岭南地区包括广东,最早见之于文字记载的人物是赵佗、任嚣。赵佗的《报文帝书》,是岭南文学的开端,是岭南史上第一文。“赵佗的《报文帝书》,应该是目前所能看到的岭南最早的文章,也是赵佗的代表作,是岭南进入文明的标志和生命信息,是岭南进入文明初期阶段重要的文字注脚。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重新认识《报文帝书》的文化价值及其在岭南文化中的地位的依据所在。”

丘树宏是连平人,是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省政府文史馆馆员、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市政协原主席。此文刊出后,在广东各界引起热烈反应。同月31日下午,部分专家结合广东文化建设,在广州举行“赵佗文化与人文湾区建设”专题座谈,对如何挖掘继承和弘扬广东文化提出建言。赵佗开启南越风华后,岭南文化开始了兼容并蓄的发展历程。省政府参事室参事陈池认为,广东文化领先主要在三方面:商业文化、海洋文化、传统文化,这三个领先也是支撑广东经济领先的重要因素。这三种文化到改革开放时期演变成为市场改革领先的文化及敢为人先、开放兼容的广东精神。


记者:凌丽

编辑:林梓楷  校对:李雪男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