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软硬”实力双提升,乡村特色产业“活”起来 | 驻镇一周年记

南方农村报

今年秋季学期开学,揭阳市揭东区龙尾镇高明小学的孩子们用上了崭新的课室,迎来了年轻的老师。从北京外国语大学应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王铁瑞,参与“美丽中国”支教项目,被龙尾镇驻镇工作队引进并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年轻的他与学生开启“破冰之旅”。“这几天接触后,发现农村的小孩比较内向,对新老师陌生,需要把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调动起来。”王铁瑞说。

对接优质的师资,优化乡镇、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是龙尾镇驻镇工作队助推当地基础教育振兴的重要举措。广东省教育厅与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共同选派成员,组建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驻点帮扶龙尾镇。

一年来,工作队依据地方特色,坚持教育、产业“两手抓”,推进各项工作,让这个“潮客共融”的小镇看到了发展的希望,焕发了新的生机。

把教育帮扶放在心上、落到实处

“虽然我是潮汕人,但这也是我第一次来到龙尾镇,这里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初到龙尾镇,工作队成员蔡少德说,工作队走遍全镇的村庄,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据了解,工作队投入10万元,用于全镇301户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走访慰问。在此基础上划定31户作为防返贫监测对象,进行针对性的帮扶。对9户防返贫重点监测户不定期慰问走访,精准帮扶。

工作队成员走访慰问原建档立卡贫困户

工作队成员走访慰问原建档立卡贫困户

“以前总担忧小孩的上学问题,现在放心多了。”龙珠村防返贫重点监测对象王小青说,他们夫妇常年受疾病困扰,丧失劳动能力,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在读书的孩子。但是,自工作队介入以来,为孩子提供教育资助,解决孩子就学难困扰,进行心理疏导。“小孩比之前自信多了。”王小青说。

龙尾镇是个半山丘陵小镇,客家与潮汕两大民系在此和谐共处,是著名侨乡、革命老区。尽管文化底蕴深厚,但是“短板”也十分明显。

工作队队长胡浩伟来自广东省教育厅,他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该镇地处全农的半山区,偏僻、落后的地理环境让这里的教育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很多地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发挥出自己的特色,发展好当地的教育。”他补充。一年里,加强基础教育的多项措施逐步推动,当地教育水平呈现出不断向好的势头。

新课室有了,新老师来了

缺乏信息化的课程设备、仍用上世纪留下来的木制课桌椅、缺乏开设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和当地学校的老师、学生一番相处,工作队摸清了教育上的“短板”。

让农村和乡镇的孩子们,享受到城市,特别是珠三角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成为了工作队成员锚定的方向。据介绍,工作队确立了以提升龙尾中学整体教育教学水平为引领,覆盖全镇,全面带动提升龙尾镇基础教育水平的帮扶思路。

更新换代后的课桌椅

更新换代后的课桌椅

崭新的课室和硬件设施,让孩子们在新学期返校后兴奋不已。工作队成员潘欢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工作队投入教育专项资金约385万元,升级改造硬件设备,提升教育“硬实力”。“全镇中小学校相继完成课桌椅、教师讲台、纳米电子黑板等教学设备更新换代,图书馆、物理实验室、音乐舞蹈教室等教学场所均已完成整体升级并投入使用。”他补充。

除了焕然一新的课室环境,老师中也出现了“新面孔”,为课堂带来新的活力。这是王铁瑞第一次来到潮汕地区,尽管陌生,但为期两周的上岗前培训,让他对这片新的土地有了憧憬和期待。

开学第一课,王铁瑞让五年级的孩子们交上一篇日志,表达新学期的展望,也发动了学生们以投票的方式,选出班干部。“想让他们多开口,多表达,在班级中展现出主人翁的意识。”王铁瑞说,自己参与“美丽中国”的支教项目,将会在这里,与同行者们开启两年的乡村教育经历。“这两年希望能鼓励孩子们多阅读,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热情。”

在龙尾镇,过去一年,一批着眼于提升乡村教育软实力的项目渐次落地,年轻的教师、优质的阅读资源,多彩的艺术课程,让小镇的校园生活更丰富了。

工作队为当地校园投入了电子阅览室

工作队为当地校园投入了电子阅览室

据介绍,东莞市教育局与揭阳市教育局已形成对口帮扶框架,今年9月开学季,东莞市派出10名支教教师,形成1名管理干部+4名骨干教师支援一所学校的组团支教形式,支教教师实施一年一轮换,通过学科轮换、管理岗位轮换,从管理、教学两方面对学校进行支援帮扶。此外,工作队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与韩山师范学院形成长效帮扶机制,第一批5名教育硕士将走进全镇中小学课堂;“美丽中国”支教项目落地龙尾,形成循环阶梯式对口帮扶,第一批10名支教老师将陆续走进龙尾镇的各个中小学校,后续不断补充加强。

一年来,工作队还引进了一批乡村美育项目,也让孩子们的美术课、音乐课有了着落。据介绍,工作队引进“田埂花开”项目,为全镇中小学校援建艺术教室,打造艺术空间;“满天星”支教项目将建设一批小学阅览室,创造优质阅读环境、赋能教师阅读能力、开展新颖阅读活动、搭建特色借阅系统。

技术下沉,特色产业“活”起来

“当地产业需要有科技支撑,让其发展壮大。”潘欢说,龙尾镇已有50多年的橄榄种植历史,总面积达1000多亩,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但是因为规模小、面积分散,果农获益不高,橄榄一斤收购价不到八毛钱,导致了部分农户对产业发展的信心不足。

改良品种,示范先行。工作队以科技特派员为技术支撑,协调多方资源,先后邀请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多个高校专家现场培训指导,开展现场技术培训会8场,涵盖全镇7大种植片区。目前在专家的指导下先后建立高明村橄榄改良示范基地和龙珠村橄榄改良示范基地,通过改良品种、保花、护果、施肥、用药等环节专业指导,促进橄榄增产、农民增收。

龙珠村橄榄改良种植示范基地

龙珠村橄榄改良种植示范基地

在新丰村,由工作队牵头成立的“红松茸”种植示范基地,经过农户与专家的精心配合种植,第一期“红松茸”已成功产出上市。“下半年我们将增加20亩预计产量3000斤。工作队将对接相关专家一起,探索更大的产能,待成熟后逐步向全镇推广。”潘欢说。

据了解,在产业振兴方面,过去一年,工作队立足本地企业,探索“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先后引进当地两家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合作共赢的方式,让农户、村、镇参与进来,企业提供技术、销售途径、价格兜底,农户、村、镇形成合作社,打造基地负责养殖生产,保证农户个人增收的同时增加村、镇集体收入。

【记者】袁瀚

【来源】南方农村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肖婉琦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