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关于公布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下称《通知》)。据了解,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4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72项,由和平县申报的“采茶戏(和平采茶戏)”正式入选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戏剧名录,“竹纸制作技艺(阳明纸制作技艺)”正式入选传统技艺名录。
《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传播和管理工作,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奋力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采茶戏(和平采茶戏)入选传统戏剧名录
“竹纸制作技艺(阳明纸制作技艺)”入选传统技艺名录
截至目前,和平县共有县级非遗代表项目57项,市级非遗代表项目27项,省级非遗代表项目6项。近年来,和平非遗愈发“火”了,火在和平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乡村、进景区等活动,并在林寨镇设立非遗就业工作坊,成为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下面让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本次入选的两项非遗
采茶戏(和平采茶戏)
和平采茶戏是和平县及周边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从江西赣南地区流入,可溯至乾隆年间在和平出现的“采茶腔”,经过百年以上的传承,糅合了本地方言、民间音乐和表演,而逐渐形成的地方戏剧。
“和平文徵”中记载曾硕鹏的《和平竹枝词》有“凉帽笼头女几双,低声学唱采茶腔。愁闻茶价今年好,薄幸情人走半江”的描述。和平采茶戏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俗称“三脚班”,内容多表现民间生活题材,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唱腔高亢流畅,节奏轻松明快,情调优美质朴;表演中有扇花、手巾花、高步、矮步、蹲步、碎步、云手、圆手、搓手等动作,形象生动,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和平采茶戏是在独特的地域中形成的独特剧种,因它采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又以当地百姓生活为创作素材,因而很快就成了当地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地方戏。而今,采茶戏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歌曲,而是在采茶戏的基础上逐渐变成了对人们生活和精神产生深远影响的民族文化。
竹纸制作技艺(阳明纸制作技艺)
阳明纸制作技艺属土法造纸,始于元,盛于明清。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王守仁(王阳明)奏请建县,县令兴教办学,重视发展手工业,帮助山民引入更先进的造纸技术,生产出比原来土纸更薄、更细、韧性更好的纸,使得当地的社会经济自此平稳发展。为纪念王守仁,当地百姓将造出的土纸统称为“阳明纸”。
阳明纸成品
阳明纸伞
阳明纸文创品
来源:和平县文广旅体局
编辑:八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