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这样的师生关系令人好羡慕!

北师港浸大UIC
+订阅

北师港浸大(UIC)

倡导博雅教育理念,

注重师生互动,

老师有着多重“身份”。

他们是学子求学路上的

领航者、解惑者、

关怀者、陪伴者……

这样的老师在学生眼里,

是师,亦是友。

今天,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UIC那些令人羡慕的

师生关系。

01

课堂内外倾注爱和责任

UIC的教育理念鼓励师生互动和交流,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与老师沟通互动的机制,老师们在课堂内外倾注无限的爱与责任,促成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在UIC,每位老师都会有office hour提供给学生预约面谈,一周大概有10小时。

媒体与传播专业的张炼在大二时选修了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Markus Heidingsfelder博士的新闻课。在课后,她多次通过预约office hour的方式,与老师讨论课业和自己的未来发展。

Markus Heidingsfelder博士(后起第三排右三)与同学合影

张炼说,无论课堂内外,Heidingsfelder博士都与学生保持着紧密的互动和交流。Heidingsfelder博士也会细致点评她的作文,从整体结构到表达的修改、主题的延伸,评语的字数甚至接近作文字数。“从作业指导、知识点答疑到对未来留学方向建议,他总是很耐心地结合个人经验来为学生答疑解惑。即使有时office hour排满了,他也会通过微信或邮件的方式来回复学生的提问。”

导师关顾计划(MCP)是UIC的传统。初入校园的大一新生被编入不同的小组,由导师(任教老师)和朋辈导师(学长学姐)带领,给予关怀与指导,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财务学专业钟佳桦刚入学时对未来的发展较为迷茫,她时常向MCP导师、工商管理学部的王莹博士(May)咨询如何选择商科考证、规划实习等问题,May总会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解答她的疑惑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对钟佳桦而言,May就像一位温柔的大姐姐。

王莹博士在课堂上

大二时,钟佳桦与朋友决定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她第一时间想到了温柔又博学的May,并邀请她担任参赛指导老师,“她不仅是小组指导老师,更是大家坚实的后盾。”钟佳桦说。

此外,UIC于2020年启动学术导师计划(AAP)。学术导师由各个专业的授课老师或助教担任,通过一对一面谈的形式,针对性地为学生解答有关学业、竞赛、 实习、升学、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以帮助学生更加积极高效地学习和生活。这成了学生寻求学术指导和教师关怀的又一“便捷通道”。

02

言传身教的“引路人”

2018级影视学专业的王元畅在上温文杰博士的导演课时,疫情来袭,大家改上网课,因此实操练习都落下了。大三上学期,王元畅和同学回校后,温文杰博士每周都会给他们多加一节导演课和一个小组作业,帮助他们打牢基础,而且对他们的作业提出严格的要求,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如何进行改进。

学生剧组在温文杰博士导演课上

在王元畅看来,温博士是他专业学习道路上的重要向导,让自己能够脚踏实地,稳步前进,不断突破自己。

2020级音乐表演专业的张淳懿说,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的Benjamin Barber博士批改同学们的论文时,会细致到每个句子的表达,并用邮件反馈。

2021级应用经济学专业周同学说:“UIC每位老师都会在力所能及处对你全力相助。”

在学生的眼里,敬业是UIC老师的日常习惯。许多UIC老师在课后都会耐心解答同学们的各种问题,直到最后一位同学问完后才离开;晚上也会回复同学们的邮件。

03

真诚相助的“点灯人”

在UIC,老师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也会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见解分享给学生,帮助学生挖掘潜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文化与创意学部王兮博士在课堂外,还担任学生职业发展中心一对一咨询项目的指导老师。

王兮博士(右)为学生提供一对一咨询

来咨询王博士的学生,或对未来规划犹豫不定,或对专业选择存在困惑,或对升学存有顾虑。王博士设身处地为同学分析,并分享自己求学、生活、工作的经验。

事实上,这种师生关系已经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交流中。同学对职业发展有疑惑时,会直接请教任课老师,老师也会真诚地解答。

2018级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姚璎芷在申请研究生阶段遇到了不少难题。在撰写英文简历的过程中她对于商科领域的用词拿捏不准,她想起在大三修读商务沟通课时,任课老师黄庆丰博士有提及简历的撰写,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他写了邮件请求帮助。令她惊喜的是,黄老师爽快地答应了。

姚璎芷提到,黄博士帮她逐字逐句修改简历,并在用词的准确性、要点取舍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姚璎芷说:“黄博士不仅教会我如何在简历中包装和突出个人亮点,也让我对自己的优势了解得更加清晰,变得更加自信。那段时间他非常忙碌,我特别感谢他能抽出时间来帮助我。”

04

亲切温暖的“大朋友”

理工科技学部的吴京津博士除了是统计学专业的任课老师,也是科雅苑的舍监。吴博士说:“我们舍监与宿生的交流不限于学科和苑舍,这种交流状态也比较放松,学生会分享自己的日常,我们也会互相吐槽生活琐事。”

吴京津博士(右三)、邓宇辉博士(左三)与同学聚餐

吴博士认为,在UIC作为师长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生交流颇有意义,“很多时候看着学生,他们所思考、忧虑的东西,和自己当年一样。”在他看来,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只要能够帮到学生,都会有成就感。

UIC外国语言与文化中心Helmut Warmenhoven博士是一名德语老师,来到UIC已有十一年之久。Helmut老师会特别关注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兴趣,以便用同学们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讲授德语。

除了日常授课,Helmut老师还会参加UIC德语社的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德国美食,享受这种轻松愉快的时刻。

Helmut老师(右二)与学生们一起制作土豆沙拉

Helmut一直觉得UIC的师生氛围非常友好,同时希望这种氛围能够延续下去。

何义炜博士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老师,也是UIC心理健康协会的指导老师。

何义炜博士参与心理健康协会举办的活动

2020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刘小童提到,疫情期间,由于社团外出活动无法顺利举行,何博士向他们提供了许多举办校内活动的思路,介绍相关参考资料,也会亲自联系外面的老师,尝试给社团增加不同活动的机会。何博士的严谨专业和幽默风趣也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021-2022学年寒假,部分同学留校过年,2019级会计学专业彭扬玥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段时间,她受到了雅乐老师叶佳颖博士的许多照顾:“叶老师给我们提供练习雅乐的场地,也经常会把自己做的美食带到学校‘投喂’我们。”对于彭扬玥而言,叶老师就如家人一般亲切又温暖。

叶佳颖博士(前排左二)和同学合影

除了任课老师,UICer亲切温暖的“大朋友”还有助教。

媒体与传播专业的助教袁炜南说:“由于助教与学生间的年龄差距普遍较小、沟通障碍也更少,因此有不少同学会选择在课后与我们分享最近的学习状态或倾诉最近遇到的烦恼。”

袁炜南老师(左一)在课上指导学生

学生提出的一些课程建议或诉求,助教也会及时反馈给对应的授课老师。助教的工作对维持良好师生关系、完善教学设计起着促进作用,是连接学生与授课老师间的桥梁和纽带。

在UICer多元的大学生活中,

UIC老师从未缺席,

他们的守护陪伴,

令学生们如沐春风。

UICer与老师亦师亦友,

共同成长的故事

未完待续……

来源 | 新闻公关处

文字 | 李幸如 周秦亦 王艾琳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编辑 | 陈晓虹 俞诗颖 罗诗冰

欢迎投稿至mpro@uic.edu.cn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