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湾创
+订阅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对广州市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带动作用。“十四五”时期,广州把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工程”。4月8日晚,广州市政府网站发布《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广州塔(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韵桦)

根据《规划》,到2025年,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加速提升,展望203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带动广州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35%,构建“3+5+X”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构筑“123+N”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新格局,努力构建“一核、两带、三城、多节点”的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新格局。

记者留意到,《规划》可谓干货满满,提出要研究出台新能源汽车市域内高速通行减免费等政策措施,并明确广州在生物医药领域要形成抗体药物、新型疫苗等领域技术优势。

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

“十三五”期间,广州全面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实质性突破。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0%,为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2018、2019、2020年度,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连续三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规划》明确了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方面,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12100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达2400亿元,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达2350亿元,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增加值达2100亿元,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增加值达700亿元,轨道交通产业增加值达600亿元,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达950亿元,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增加值达900亿元,数字创意产业增加值达2100亿元。

产业结构方面,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5%,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5%。

创新能力方面,到202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3.4%左右,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0件。

创新主体方面,到2025年,国内外上市科技型企业数达到100家,国家级战略创新平台数增至30个。

构建“3+5+X”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根据《规划》,广州要构建“3+5+X”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具体看来,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五大新兴优势产业包括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多种未来产业则瞄准量子科技、区块链、太赫兹、天然气水合物、纳米科技等一批面向未来的前沿产业。

□ 三大新兴支柱产业:

研究出台新能源汽车市域内高速通行减免费等政策措施形成抗体药物、新型疫苗等领域技术优势

《规划》提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跨越发展,着力实施“强芯”“亮屏”“融网”工程,构建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超高清视频及新型显示“设备制造—内容创作—应用服务”全产业链集群,着力打造“显示之都”“软件名城”“5G高地”,为建设网络强市和数字广州提供坚实支撑。

在做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方面,围绕整机系统应用需求,重点发展高端半导体元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业和封装测试业。积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加快推进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等设计软件的国产化和引领创新,布局建设较大规模特色工艺制程生产线。

同时,广州将以新一代显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为重点,打造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链,推动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柔性显示、3D显示、激光显示、低温多晶硅(LTPS)、曲面显示、透明显示、全息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研发,持续扩大低温多晶硅和氧化物液晶面板生产能力,积极拓展规模应用市场,打造全国领先的高端显示基地。

在加快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发展上,广州将实施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战略,着力构建“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生产—整车制造—测试评价—共享出行”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集群,争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开展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试点,打造全国领先的智能汽车平台和生态圈,建成全球知名“智车之城”。

广州番禺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规划》,广州将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重点突破“三电”关键核心技术。《规划》提出,要持续推进电机、电池、电控、能量管理的关键技术研究,提升整车“三电”系统的综合性能。加快布局“三电”系统全产业链,推进电机、电机控制器、机电耦合装置、动力蓄电池系统、车载充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研究。

针对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场景示范,《规划》还提出,编制实施完善新能源中小客车信息管理服务相关政策文件,研究出台有利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上牌、充电和市域内高速通行减免费等政策措施,实行新能源汽车安全质量及申领补贴“双确认”。要推动私人领域应用新能源汽车有序发展,大力提升个人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比例。

在推动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突破发展上,广州将着力推动医学、医药、医疗“三医融合”,提升“研发—临床—中试—制造”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壮大生物药、现代中药、化学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高端康养等产业集群,打造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新高地。其中,在提升医药研发与生产能力方面,广州明确在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药物、新型疫苗、高端制剂、现代中药等领域形成技术优势和产能优势。而在广州具有优势的医学检验领域,《规划》提出积极支持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LDT)试点,有条件允许LDT项目服务于临床推广。鼓励医检业务外包,将第三方医学检验作为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充。支持检验检测产品纳入医保目录。

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雪明)

□ 五大新兴优势产业:

重点发展新一代地铁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制式车辆装备

《规划》提出,要推动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等新兴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有效提升广州产业活力。

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加快突破自动控制系统、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集成应用技术,开拓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场景应用,着力构建“关键基础零部件—整机及成套装备—系统集成应用—公共支撑服务”产业链集群。

《规划》提出,要推动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增强海工装备国际竞争力,发展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培育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精密仪器产业水平,做大做强机器人产业,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船等产业。

轨道交通产业着力构建“投资—规划设计—装备制造—建设施工—运营与增值服务”全产业链集群,力争建设轨道交通创新平台,建设广州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打造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和世界级轨道交通品牌。广州将立足城际轨道、地铁、有轨电车市场,重点发展新一代地铁、新型城际轨道车辆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制式车辆装备,布局智轨、有轨电车、全自动无人驾驶(APM)等新制式整车产业。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以氢能、综合能源、智能电网等为重点,着力构建新能源利用、能源新业态等产业链集群,协同推进循环经济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建设低碳城市,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推动先进基础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和前沿新材料研发应用,优化提升特色精细化工材料,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和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打造国内一流“新材高地”。

数字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着力推进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深度应用,构建游戏、电竞、动漫、网络、影音等产业生态圈,培育一批具有数字创意头部企业和精品IP,打造“动漫游戏产业之都”“全国电竞产业中心”和文化科技产业“硅谷”。

此外,在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上,广州将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瞄准量子科技、区块链、太赫兹、天然气水合物、纳米科技等一批面向未来的前沿产业集中突破,把广州打造成为全球重要的未来产业策源地。

广州琶洲试验区(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构筑“123+N”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新格局

未来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如何布局?《规划》提出,将努力构建“一核、两带、三城、多节点”的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新格局。

其中“一核”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串联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国际生物岛、天河智慧城、黄花岗科技园、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充分发挥大院大所集中、人才资源集中、科技和金融服务机构集中的优势,着力提升创新要素集聚策源功能、辐射带动功能和产业服务功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核心区。

“两带”为东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带和南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带。东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带的打造,是要通过充分发挥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带动作用,布局智造合作区、科技合作园、研发创意产业园等重大战略发展平台,联合共建若干产业链条完备、辐射带动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南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带的打造,则通过链接广州大学城、广州国际创新城、广州南站科技服务区、南沙粤港深度合作园等产业平台,充分发挥沟通粤港澳、联系泛珠三角腹地的交通枢纽功能,争取香港纳米技术及先进材料、资讯及通讯技术、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应用等研发中心落户,大力发展智能汽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海洋工程、下一代互联网、高端医疗等新兴产业集群。

“三城”则分别是南沙科学城、中新知识城和广州科学城,“三城”在规划中均被赋予远大的发展目标。其中南沙科学城要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中新知识城要打造世界级知识经济新标杆,广州科学城则要建成国际一流的中国智造中心。

“多节点”则是在白云、荔湾、花都和从化等地,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医药健康、智能汽车、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快推动特色园区基地建设,培育新增长点,实现产业协同互补、集聚集群集约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批“百花齐放”“群星争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平台。

探索同一科研机构在穗港两地设立“双中心”

为了不断彰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充分发挥省会城市作用,扎实推进国际大都市建设,规划也提出要辐射带动区域创新发展和深化国际产业交流合作。

根据《规划》,广州将强化广州佛山科技—产业协同创新合作,构建“广州创新大脑+佛山转化中心”区域创新发展格局,重点推动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共建。充分发挥广州创新策源地优势,加强对肇庆、清远等地区的辐射带动,共促广州都市圈创新驱动发展。

广州还将加强广深“双城联动、比翼双飞”,加强与港澳协同创新,探索同一科研机构在香港、广州两地设立“双中心”的创新合作模式,促进科研仪器设备通关便利、共用共享,推动港澳科技科研成果在广州落地转化,并与深圳、佛山、东莞、惠州、清远等地联合打造若干国家级、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深化国际产业交流合作方面,广州也将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支持新兴产业企业“走出去”,在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建设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开拓国际市场。搭建企业“出海”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与各类驻外机构、海外企业商会、国际行业协会等组织合作,建立海外市场投资信息搜集及人力资源、金融、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投资与市场开拓。

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01

出台背景及依据

近年来,广州全面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实质性突破,202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总量超过8600亿元,增速7.8%,占GDP比重达30.5%,为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2018、2019、2020年度,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连续三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依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衔接国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关规划文件,我市深入开展专题研究,编制《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02

《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主要由7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总结发展现状,研判面临形势。“十三五”期间,广州全面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产业主体创新实力增强,产业要素环境持续优化,创新体系效能逐步提高。“十四五”时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挑战机遇发生新变化;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第二部分,明确总体要求,提出发展目标。《规划》提出到“十四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1.2万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5%左右。从产业规模、产业集聚、创新能力、主体培育等方面定性、定量结合描述“十四五”规划目标。

第三至第五部分,构建产业体系,构筑产业格局。一是构建“3+5+X”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稳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五大新兴优势产业;前瞻布局量子科技、区块链、太赫兹、天然气水合物、纳米科技等未来产业。二是构筑“123+N”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新格局。构建“一核、两带、三城、多节点”的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新格局,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三是集群生态梯次发展,国际区域协同发展。因地制宜、因业布局,壮大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依托生物岛等特色集聚区,以龙头企业和应用场景为核心,建设一批生态园。同时,发挥广州产业综合优势和引领带动作用,主动服务对外开放,推动创新资源和产业链全球布局,开辟对外开放新空间,拓展国际交流新渠道。

第六至第七部分,完善支撑体系,健全统筹机制。一是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包括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优化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完善产业人才供给体系、创新财税金融支持体系、建立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完善产业环境支撑体系六大方面。二是健全规划实施的统筹机制。包括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用地保障以及落实评估考核等规划实施的保障支撑。

03

主要特点

(一)充分对接,融入大局。在宏观背景、战略定位、重大产业体系、目标、路径等方面,与国家整体思路保持一致,充分对接国家战略布局和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体现广州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的担当和作为,进一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外溢辐射功能。

(二)凝聚共识,彰显特色。举办多场座谈会,走访相关行业专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并进行了认真研究吸纳。结合全国产业现状布局,挖掘本地比较优势,系统提出我市“3+5+X”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以及打造“123+N”产业空间布局,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以产促城、以城兴产。

(三)创新生态,梯次发展。对标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百千”工程,力争建成领先的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促进广州都市圈层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形成若干国家级、省级优势新兴产业集群。创新提出打造10个左右的具备全国示范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集群领军企业、“隐形冠军”。

(四)完善机制,保障实施。通过对全市重点载体、园区、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认真研究未来5-10年国内外产业结构升级方向,清单化详细列出各领域重要的特色集聚区、标杆平台和重点项目,明确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便于后续阶段有序推进实施,保证产业长远发展,符合市场需求。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