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有19名青年被授予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为记录新时代青年到乡村一线建功立业的新故事,展示南粤大地上乡村蝶变和脱贫奔康的新浪潮,特推出全媒体报道“乡村振兴青年说”。
策划:孙朝阳 黄学佳
统筹:赵文君 陈丹佳 韩安东 陈理
香港青年罗伟特:我在湾区当农民
初春刚过,是罗伟特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
在远离江门市区的开平市赤坎镇,他和农民一起播种、翻土。不远处,五百亩的“鱼菜共生”基地正在扩建中。从空中俯瞰,这位香港青年6年前创办的“鱼菜共生”项目,面积已经相当于50个标准足球场,即将年产5000吨供港蔬菜。
香港青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这些与农业毫无关联的名词曾经是罗伟特的成长标签,也因此很多人一开始并不看好他的农业创业之路。可是罗伟特和小伙伴执着地一走就是6年,并且建立起一个高科技的蔬菜梦工厂。
一场大四的社会实践活动,改变了罗伟特人生的方向。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长大,罗伟特甚少见到农业用地。直到大四开展社会实践,一位前辈建议他选择“鱼菜共生”项目。于是他和小伙伴在学校天台种起了菜心。“看着一粒种子变成一颗成熟的蔬菜,是一件特别神奇的事情。”罗伟特依然记得当时的感受。
为了让蔬菜生长更接近自然环境,罗伟特和小伙伴还养起了蚯蚓,没想到吓坏了学校女同学。虽然最后,他们因天台违规“种菜”被勒令搬迁,但是罗伟特开始萌生把这个尝试做下去的念头。
毕业后,罗伟特并没有选择走进写字楼里当白领,而是手拿菜苗,脚踩泥土,种起了蔬菜。他坚信绿色农业、新型农业会是一片蓝海。香港显然很难为他们提供创业的土壤。他们自然地把目光放向了毗邻的广东。正好江门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一毕业,他就走进江门农村,当上了新型职业农民。
罗伟特(右三)与团队成员搭建鱼菜共生设备。
“我们三个人各自揣着2000块钱压岁钱就来了。”创业初期,罗伟特的团队还得到了江门市提供的200平米的温室大棚和免费宿舍,以及五万块的“市长机动资金”。
所谓“鱼菜共生”项目,就是将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生长的生态共生效应。
罗伟特与团队成员在鱼菜共生基地。
创业初期,没有技术,没有产品,也没有收入。每天就是养鱼、种菜、做研究、写报告,顶着高温蹲在农村做农业技术的学习和研发。在旁人看来枯燥无趣的事情,罗伟特和团队成员在这里却做得热情高涨。“家里人都误以为我们在做传销,让人哭笑不得。”罗伟特说。
这期间,罗伟特团队大部分时间在经历失败。停电了,鱼全死了;水管爆了,菜全淹了;甚至还因为缺铁,种出过白色的蔬菜。“那五万块其实支撑了我们整个的实验过程,因为最初几年就是自然观察阶段,只有投入,没有产出。”
三人在大山里一做就是3年半。
期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和比赛,有过无助与彷徨,也因为选择农业之路而饱受家人和同学的各种不理解和质疑。雪上加霜的是,2017年8月,他们的温室因为台风“天鸽“袭卷广东,一夜之间打翻在地。
“当时我们的实验已经接近成功了,就在收获前夜被夷为平地,真的要回去找工作了吗?”罗伟特问自己。
回到香港后,罗伟特和团队成员还是不甘心。不到一周,他们又回到了江门农村,决心重新开始。
他们重新设计鱼菜共生的水循环系统,种植方式也从水培改为气雾栽培,很快他们发现,菜长得更漂亮了。“没想到,重建温室反而加快了技术的更新迭代。”
罗伟特与团队成员进行试验。
“想要量产,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首先就是节能问题、极端天气值问题。”罗伟特说,需要精确的数据,才能计算出完整的适合种植的条件,同时在节能情况下保证一年四季不断产。
最艰难的时候,江门的农业专家和附近的村民给予他们很大的帮助。隔壁大塘村村民凤姨就是其中之一。隔三差五她就会来给这群年轻人“试菜”,“这个菜根部是红色的,是缺了磷肥。”如同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对症下药。
从播种到育苗,罗伟特一路从村民身上汲取着传统农业的精华,同时糅合以现代农业的循环概念,在鱼种选择、水体微量元素培养和灌溉系统优化等方面不断尝试。
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也为罗伟特打开了另一扇窗。在农业农村组,他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原来我经历过的惆怅迷茫大家都有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我们都是同行者。”这让他备受鼓舞。
更令人受益的是专业评委老师的指导,在2019年参加江门市“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辅导专家提出技术输出的思路,可以将科研成果运用于观光农业,打破现代人对于传统农业的认知。这一建议,罗伟特记在心里,并在2年后变成了现实。
一路打怪升级之后,项目采集水质数据超过5100组,记录种植蔬菜批次共2600多个,罗伟特的项目也成为国内研究时间较长、科研成果较丰富、知识产权完全自主的鱼菜共生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
嫩绿的水培蔬菜郁郁葱葱,水培装置里的涓涓细流通过循环系统,在水池与管槽间流转,水池里饲养的草鱼、鲈鱼、罗非鱼等7种鱼类时而跃出水面,争相夺食,一派和谐共生的景象。
走进罗伟特种植的蔬菜大棚,会让人刷新对现代农业的认知。这便是罗伟特与团队成员打造的“鱼菜共生”生态体系。实验期间,项目成功种植了蔬菜220余种,养殖鱼类9种。2019年,规模为8700平方米的鱼菜共生联合气雾栽培植物工厂在江门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起来,蔬菜年产量达到400吨。
罗伟特打造的现代化蔬菜梦工厂。
实现量产后,2020年2月,罗伟特拿到了供港澳蔬菜的资质。“我们的父母、亲戚朋友能够在超市买到我们种的蔬菜了!”这是让罗伟特颇感骄傲的事情。从这时起,家人的态度也慢慢开始改变。罗伟特的母亲经常在朋友圈分享现代农业的文章,父亲的退休计划就是来帮他打理农场。
优质的农产品创造了旺盛的产品需求,而港澳市场的销售渠道为本地农产品带来了较佳的经济效益,项目带动当地农村妇女就业超过30人。“我们在2020年开始纳税了,感觉更有成就感和获得感了。”
不仅如此,几年前专家的一句指点也在悄然落地。今年初,在鹤山市古劳水乡,罗伟特在传统的桑基鱼塘,建起了面积达1800平方米的鱼蔬农场,主打亲子农业体验游。坐扁舟听小调,游览水乡自然风光,领略渔耕农忙场景……春节期间单日游客量达1万人,在当地掀起新式研学“农”卷风。
鹤山基地科普展览。
罗伟特并不满足于年产400吨蔬菜的规模,他的蔬菜王国正在进一步扩大。在开平市赤坎镇,500亩的鱼菜共生露地种植基地已然落成,预计可以实现年产5000吨供港蔬菜。
跳出舒适圈 跃入农业蓝海
●罗伟特
回首这一路的经历,还挺不可思议的。
毕业时,同学朋友大部分走进了银行、保险、航空等行业,而我选择来到江门从事农业创业。最初三年的自然观察阶段是弥足珍贵的,从收益上来说为零,但至少我敢于跳出舒适圈,愿意在年轻的时候探索,接受历练,除了种菜养鱼,甚至学会了砌砖、砌水泥、接水管。和同龄人截然不同的成长路径,也让我未来处理事情更加从容、坚韧,这是比金钱更为可贵的存在。
罗伟特在朝气蓬勃的鱼菜共生基地。
在我看来,农业创业就是要沉得住气,毕竟是一门自然科学,需要脚踏实地的观察。那段时光我甚至回忆不起一个特别困难的时刻,就好像一段跑步,不知道终点在哪里,但我总想着,也许再跑两步就到了。我就是一直怀着这种信念走到今天的。
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位新型农民,我们将现代思维带到农业领域,用新型的思维整合市场。这个新,包含着新的模式、新的形象、新的技术和新的思维。我们每一步创新和进步,对于农业生产都会产生变革和促进。这让我很受鼓舞,这正是我们在这个行业的竞争力所在。
当一切走向正轨的时候,我在大学学到的管理知识也派上了用场。扩大基地建设时,每个问题都要放大一万倍、一千倍来思考。一个水管堵塞了,一万个水管堵塞了应该怎么办,每个赢利点在哪里,都是更大的考验,需要综合的研究和判断能力,更充分的市场调研。
我坚信现代农业是蓝海。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打造一个优质农产品生产企业,是我矢志不渝的使命。
载南方日报2022年3月26日A04版。
【南方日报记者】吴思旻
【视频】陈锴进
【图片】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