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深二代”毕业种葛根:农民是新型职业|乡村振兴青年说 ⑤

南方+ 记者

乡村振兴青年说.jpg

近日,广东有18名青年入围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评选表彰活动。为记录新时代青年到乡村一线建功立业的新故事,展示南粤大地上乡村蝶变和脱贫奔康的新浪潮,特推出全媒体报道“乡村振兴青年说”。

策划:孙朝阳 黄学佳

统筹:赵文君 陈丹佳 韩安东 陈理


“深二代”成为“葛根王子”|乡村振兴青年说 ⑤

90后青年选择做农业,还一做就是十年。这样的逆向选择就发生在吴俊松身上。

作为一个在深圳出生长大的潮汕人,吴俊松骨子里一直有一颗创新创业的心。2012年,还在读大二的他已经写完了毕业论文,就开始鼓捣做生意,大三初生牛犊不怕虎,成为华南农业大学第一个找校长谈项目的学生。

“我是学农出身的,被农民信任和肯定是我最大的追求。”与身边同学纷纷进入生物公司的就业抉择不同,吴俊松选择农业创业这条赛道,一跑就是8个年头。“或许我们可以换个眼光看待农业与农民,当农民作为一种新型职业选择,而不是身份,希望更多人加入我们,做大做强共同的农业梦。”吴俊松笑着说。

初生牛犊

第一个与校长谈项目的学生

吴俊松至今还记得大三时走进龙川扶贫点的情景。那一年,他第一次走进学校对口的河源龙川扶贫点,第一次给村民讲述农村电商的概念。当他全部讲完,现场只剩三四人,而愿意支持工作的只有两个人。

2014年,吴俊松第一次走进河源龙川都镇中心村给村民培训电子商务。

2014年,吴俊松第一次走进河源龙川都镇中心村给村民培训电子商务。

万事开头难,吴俊松这样着安慰自己。“我们沮丧地从村里回来,但是想到的不是放弃,而是怎样去调整。农民需要的是农业技术来达到丰收的,这点母校可以给予我们支持。”

于是,吴俊松成了华南农业大学第一个去找校长谈项目的学生团队。“当校长给我们竖起大拇指,那一刻的心情澎湃,难以言喻。”回忆起8年前的画面,吴俊松依然历历在目。

左手农业技术输出,右手省市政策支持,接下来,吴俊松用3个月走遍广东22个扶贫村,和7间合作社合作。短短2年时间,吴俊松创立的全国首个扶贫电商平台,项目下合作农户已经近千户,覆盖梅州、河源、韶关三市,帮助省内106条扶贫村销售逾千万价值的农产品。

“当我第一次敲开校长办公室的门,我的世界就打开了一扇窗口,有了新的思路。在之后几年,我敲开过无数个乡镇负责人的门。我对他们说,给我5分钟阐述电商平台。就这样,我们成功链接起贫困点的需求。”2018年,吴俊松在湛江给农户发工资。

2018年,吴俊松在湛江给农户发工资。

 2015 年,吴俊松开始筹划组建广东省扶贫联盟。当年不仅帮助梅州市五华县的两条村销售出了4万株灵芝活体,还帮梅州大埔县村民销售40多吨蜜柚。“最有成就感的是2017年在老家惠来县,帮农户卖红薯,35天、6万单、172万,每个数字都创造了惠来当地的电商历史。”

创业4年间,从线上走到线下,吴俊松的团队累计销售额数千万元。

绝地重生

把冷门葛根做成热门产业

当一切顺风顺水之时,吴俊松由于缺乏运营管理经验,遭遇资金链断裂,欠下了300多万元外债。

“当时几天几夜都睡不着觉,一直在想解决办法。”吴俊松坦言,创业的风险是始料未及的,更是书本知识无法学到的,只能自己摸索面对。

一方面稳定农户继续生产,保证农产品出货给到供销商,另一方面分期结付货款,上下游的商家与农户都表示支持。这样过了一年多,吴俊松的团队终于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吴俊松在田间地头与农户交流种植葛根方法。

吴俊松在田间地头与农户交流种植葛根方法。

在遇冷时,也激发了我的思考,如何将产业链条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关键。”几经探索,他瞄准了一种冷门农作物——葛根。“南葛根北人参,可不是广东人煲汤必备嘛。”吴俊松发现,葛根一般采用人工挖掘,生产效率和良品率偏低。

于是,吴俊松参照红薯收割机原理,设计了一种加装在拖拉机后面专门挖葛根的机械,将效率提升到人工的60倍,还能更大限度地保证葛根的完整。同时,参考法国葡萄酒厂的机械化规模化运作,反复研究测量葛根间距、株距,将人工成本减少了38%。

葛根基地培育种苗。

葛根基地培育种苗。

新的困惑又冒了出来。每年入冬葛根就扎堆上市。吴俊松想,有没有一种更耐寒的早熟葛根,错峰上市抢占市场呢?他前往湖北、重庆等地考察耐寒性的品种,但得到回应是具有耐寒性的葛根亩产却达不到。

1

通过母校华南农业大学的技术帮助,终于培育出了一种可在10摄氏度种植的葛根。在12月的湛江播种,早3个月成熟,2019年7月,葛根早熟品种一经上市就成了抢手货。

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葛根全产业链,吴俊松还首创葛根脆片、葛根杯茶等深加工产品,帮助广西、湖北、安徽等葛根产区产业升级,截至2020年已累计带动农户1800人,累计帮扶30个村,总社会效益3250万,人均年增收1.2万元。

今年,吴俊松团队与母校共建华农葛根研究院,预计三年投入1000万元。其中一个方向让吴俊松尤为兴奋。葛根属于豆科植物,经过数月的提取及数据比对,发现葛根蛋白在某些应用领域可以完美的替代大豆蛋白,且成本不会增加。“希望我们可以早日摆脱大豆依赖进口的现状,打赢中国人自己的种业翻身仗。”吴俊松说道。

1

做一棵屹立的“稻草人”

吴俊松

“稻草人”是我创立的第一个电商平台的名称,我也一直沿用至今。在我心中,就像稻田里的守望者一样,守护着一方农作物和这片土地的百姓。

回想起10年刚踏入这个行业,我甚至还记得龙川县泥泞的小道,看着这些和以往生活环境截然不同的地方,大学生内心的那股情怀驱使我想为这些地方做点什么。

虽然曾经是华农第一个本科期间到中大演讲的学生,但是真的要做农产品电商却并不容易。“最后一公里,最初一万单”是这个行业要生存必须跨过的鸿沟。开始的前几个月,除却偶有几单,近乎零流量零点击率的网站让我们十分无奈。

吴俊松和团队成员。

吴俊松和团队成员。

农业本身也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行业,团队不断的有人离开有人加入,磕磕碰碰,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半年多的积累也得到了回报,当年春节前,我们就收获了几十万的订单量,成就感十足。

我一直坚信农村是需要技术去驱动的。其实农业大有可为,但是需要更多的有文化的青年一起返乡创造。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加上科学种植,是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有幸这一次,我们也算走在了前列。

我们可能不是赚钱最多的企业,但一定是最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我的愿景就是做到让消费者、政府、高校、农民与企业多方共赢。这听起来很美好,也是我一直身体力行的方向。

载2022年1月7日《南方日报》A08版

载2022年1月7日《南方日报》A08版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吴思旻

【拍摄/剪辑】南方日报记者 陈锴进

【图片】受访者供图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