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眼|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速,宝龙应如何错位争先?

南方日报

截至今年10月,深圳累计药物临床试验数量268件,累计上市二、三类医疗器械(首次注册)数量5409件,占全国比重7%;全市医疗器械企业超过700家,总产值占全国规模近8%;对于在关键“卡脖子”技术有攻关成果的企业,深圳将给予最高3亿元资助……  

种种迹象表明,深圳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已按下“加速键”。 

 广阔的市场空间、不断优化的政策制度环境、日趋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这些利好因素将成为未来宝龙吸引全球生物医药项目落户的“砝码”。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广阔的市场空间、不断优化的政策制度环境、日趋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这些利好因素将成为未来宝龙吸引全球生物医药项目落户的“砝码”。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生物医药产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是高科技行业“皇冠上的明珠”,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11月18日,在以“峰在哪里——生物医药技术与安全”为主题的深圳BT产业峰会上,全市“十四五”期间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打造的五大园区之一——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正式亮相。未来,总规划面积近12平方公里的先导区,将着力打造“一带一轴四区多点”的发展格局。  

就在先导区不远处,坪山被定位为深圳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将建成为集聚发展的主园区,加速形成生物医药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生产制造的全链条产业生态体系;相邻的大鹏新区,将以坝光为主打造精准医疗先锋区,同时借助海洋优势,依托“一库两园”配套基础,搭建海洋生物医药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孵化推广基地……  

同为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地处龙岗、坪山交界处的宝龙,与周边的坪山、大鹏,如何实现错位发展?  

 

今年3月,深圳市发布《深圳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指导意见》及《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5年)》《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深圳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若干措施》三份配套文件(下称《“1+3”政策文件》)。  

《“1+3”政策文件》指出,到2025年,深圳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力争突破2000亿元,建成“一核多中心”错位发展格局。这其中,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将建成深圳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中心。  

产业定位有高度,产业发展才有动力。毫无疑问,《“1+3”政策文件》的出台,对于宝龙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来说,是一种新的机遇,更是一种新的挑战:未来宝龙如何抢抓机遇,结合自身的特点,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深圳BT产业峰会,单独为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召开了一场发布会。发布会上,龙岗区委常委谷更军对先导区的发展规划作出了详细介绍。  

“未来,先导区将旨在打造‘国际生物示范城’,核心为建立‘学研产医’自循环产业生态’。”谷更军表示,作为专业化产业园区,先导区将瞄准生物药产业发展最前沿,以抗体药物、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为核心产业,以高端医疗器械、制药设备、基因检测等为配套产业,着力打造“3+X”产业体系。  

与周边的坪山、大鹏相比,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下称“先导区”)将如何差异化发展?发布会也对该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如果说“全链条生产”“海洋”分布是坪山、大鹏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所在,那么“生物药”将成为宝龙先导区发展的关键词。  

据悉,先导区被定位为深圳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生物药为产业定位的专业化园区,未来将以打造生物药产业“两区两地”为发展愿景,近中期打造深圳生物药产业核心集聚区、大湾区生物药产业创新先导区,中远期打造全国生物药产业的前沿阵地和国际生物药产业的转化高地。

驱车从坪山驶向龙岗中心城,沿着宝龙大道向东穿过宝龙工业城。一路上会陆续看到亚辉龙生物、尚荣医疗、三也生物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车辆穿梭在众多厂房、楼宇之间,到处都是一幅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这幅朝气蓬勃的发展画卷背后,映射着近年来龙岗区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劲态势。在过去,宝龙街道辖区内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货车来来往往,厂房林立,是许多人对宝龙的第一印象。以2015年为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家居制造业合计产值占街道总工业产值比重近六成,是宝龙规上工业经济当之无愧的三大支柱行业。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伴随着近年来龙岗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宝龙街道也已由过去传统的工业区,逐步转变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新城。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宝龙科技城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0家,超亿元企业74家,上市企业(含新三板)20家,其中包括方正微电子、创维、海能达通信、华科创智等知名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宝龙街道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也已经初具规模。目前,宝龙街道辖区内共有46家生物医药企业。仅在2018年,龙岗区生命科学产业集群收入已突破100亿元。这其中,主要的贡献来自于宝龙。而根据《深圳市龙岗区产业发展白皮书(2019)》规划,到2025年,龙岗区生命科学产业集群收入将超过300亿元。  

同时,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空间方面,宝龙也潜力巨大:目前,宝龙科技城片区东至东部过境通道、西至深惠高速公路、南至翠宝路、北至丹荷路,规划主导的产业为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移动通信等。  

“整体上看,宝龙的生物医药产业保持着较快发展的势头,主要以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器械等为主,同时大型企业和中小微创新型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宝龙街道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尽管部分企业表现优异、产业发展增速加快,发展空间充足,但多位龙岗观察人士坦言,与坪山、盐田等传统生物医药强区相比,宝龙生物医药产业总体实力还是有待增强,产业链的结构性短板依然明显。  

“整体上看,除了亚辉龙、尚荣医疗等代表性企业,宝龙生物医药企业规模偏小,同时缺少新引进投产的生物医药重大项目,产业增量不足。“宝龙街道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除了企业结构有待完善,辖区内生物医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类创新药物数量并不多。  

统计数据显示,作为龙岗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宝龙街道辖区内共有46家生物医药企业。相比之下,邻近的坪山已拥有生物医药企业525家,仅2019年全年就新增生物医药企业135家,同时保持着年均30%的产值增速。两地产业发展在数量、质量上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  

除了数值上的不足,宝龙街道产城融合水平整体不高,也制约着园区公共服务体系和专业基础设施配套。“这些都是接下来需要尽快补齐的短板,为下一步开辟上百亿级产业集群做好准备。”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咨询总监苏红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生物医药产业事关国家战略安全,今年的疫情之下,更凸显了这种重要性。“目前不仅是深圳,国内多地也在加速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国内医药产业迎来了包括政策、需求和技术在内的多重机遇,正面临着新变革,多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兴起。在新形势、新时代下,生物医药园区发展必须先解决‘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这三个逻辑问题。”  

加速吸引一批生物医药企业落户,同时切实提升产业园区的配套服务水平,或许将成为宝龙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着眼于优化产业配套服务,在本届BT产业峰会上,谷更军就着重介绍了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在园区建设、开发上的创新。据他介绍,先导区将在开发模式、企业服务、管理体制上积极突破,按照四大“精准匹配”的原则创新园区建设模式:例如在园区建设上,宝龙将探索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与开发的新模式,实现产业需求与空间供给的高度匹配。  

同时,先导区还将创新园区科研设备投入机制,实现产业需求与公共服务精准匹配;创新园区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实现产业需求与园区管理的精准匹配;创新园区产业政策扶持体系,实现产业需求与园区政策的精准匹配。

广阔的市场空间、不断优化的政策制度环境、日趋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这些利好因素无疑将成为未来宝龙吸引全球生物医药项目的“砝码”。然而随着药企不断聚集和升级,生物医药产业将面临人才、科研等方面的困境。  

“想要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中抢得先机,人才是最为重要的核心元素。研发需要人才的支撑,有了人才就能吸引一大批项目,也利于形成产业化集聚。”生物医药行业相关专业人士向记者坦言,在国内争相向生物医药领域抢先发力的区域争夺中,人才始终是一大制约因素。现如今,国内部分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就因对于人才吸引力不足,致使发展陷入了瓶颈。  

不过,这一制约着诸多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的隐忧,或许是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的一大突出优势。  

“与深圳其他区相比,龙岗的大学资源、产业集群资源和产学研合作机制是一大先天优势,同时也为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这一新兴产业基地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人才和实践平台。”深港促进协会会长张克科告诉记者。  

众所周知,深圳国际大学园就位于龙岗,且距离宝龙辖区直线距离不足6公里。近年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落户于此,同时还引进了3家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2家市十大基础研究机构,以及高等信息科学研究院、深圳龙岗智能视听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研究机构,各类创新平台超过200家。  

邻近国际大学园这一地理优势,将方便先导区借力高校内的人才资源,解决高层次人才紧缺这一难题。  

“龙岗是一座机遇之城。在这里,我学习到了很多实验里不曾接触过的知识,并且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也更便利。”明年6月,现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专攻生物医药研究的李同学将会毕业,他也有意在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开启他的创业之路。  

如何进一步提升生物医药企业的源头创新力?相关专家建议,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可以利用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等现有资源,组建一批以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为重点,多学科综合交叉、创新能力强、开放运行的公共技术平台,发展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形成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  

“通过龙头引领、以大带小,进一步打通产业上下游,构建集生产、研发、资金、人才等要素为一体的创新发展联盟,实现存量优化、增量提升、协同发展,对宝龙而言,或将是一个可行的路径。”张克科说。  

【南方日报记者】徐烜和

【摄影】朱洪波

编辑 刘越亚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