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们都是晚上走夜路,白天行军太明显,容易成为美国飞机轰炸的目标。”时至今日,黄传德仍清晰地记得很多细节。1953年5月,黄传德随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奔赴朝鲜战场。
黄传德是韶关南雄人,出生于1928年8月,于1951年5月入伍,是原54军135师405团的一名通讯兵。如今,黄传德已90岁高龄,时隔近70年,回忆起抗美援朝那段经历时,他依然精神矍铄、说话铿锵有力。
走入炮火封锁区,被老班长救下性命
作为通讯兵,拨通电话就是最大的使命,如果哪根线不通,得马上查出这根线是从哪接过来的、故障点在哪。黄传德和战友每天都要冒着战火,穿梭在阵地前沿,忙着布线、维修,保障部队通信顺畅。由于入朝时间短,对战场的危险程度把握不足,黄传德有一次在夜晚执行任务的时候险些丧命。
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的第三阶段,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为了全力保障通讯信号的通畅,黄传德背上两排线跟着部队一路走,一直走到炮火封锁区,丝毫没有察觉到周围环境的危险,“我站在梯田里面,那个田里面的茅草有半个人这么高,我们班长突然在后面把我推倒在地上。倒地上的瞬间,附近三四米远处就有炮弹炸响了。当时如果不是班长及时把我按倒的话,那我当场就被炸了,我这条命是老班长给救回来的啊。”黄传德回忆起救了他命的老班长,情绪激动起来,因为这位作战经验丰富的老班长后来不幸牺牲了。“若不是因为那次意外,老班长也可以和我们一起回国的。”黄传德摸着珍藏许久的老班长和战友们的合照,哽咽地说。
为保证通讯顺畅,把大腿当导线
在黄传德看来,身体是祖国和人民的,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舍出去。为了感念老班长的救命之恩和保障战事的通讯顺畅,此后,黄传德更加卖命地执行任务,当时我军受到敌炮火密集封锁,通讯线路被敌军打断。黄传德带病检查维修线路,由于当地土质干燥,土壤的导电性差,无法找到合适的导电体,他索性脱掉鞋子,捞起裤脚,两只脚插到土里,把地线夹到大腿上,活生生地把自己的大腿当作了导线。
“在通话顺畅的时候经过大腿的电流是稳定的,只是每次首长要拨号摇电话机的时候,穿过我大腿的高电流就像触电一样,非常难受。但这样能确保首长顺利指挥战斗,作为一名通讯兵,这是我应该做的。”生死一线间,黄传德以自己的身体为导体,承受着110伏的电压,联通了指挥电话。
发扬老兵精神,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1956年3月,黄传德退出现役后,从部队回到南雄,被原南雄邮电局选中,因黄传德在部队专业为电话员,与邮电局工作相通,他也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并被委以重任,被安排在机线员岗位,负责电话线的架设与维修工作。
1962年3月,最艰苦的由南雄至百顺线路架设工作交到了黄传德等6人身上。黄传德既要负责走线,又要负责线路的测量。每测量一段后,黄传德又返回原点与同事一起走线。线缆走好后,随即又爬上电杆进行紧线程序,黄传德说:“紧线的时候,因为当时条件受限,工具非常不好用,每一次紧线都会导致双手浮肿,我们还要进行双线交叉,双线交叉目的就是防干扰。”
1969年10月,因工作岗位调整,黄传德调离邮电局,进入一个全新工作环境——供电局。在供电局,黄传德主要负责外线安装工作。1970年,黄传德因整体素质过硬,工作成绩显著,被原南雄县革命委员会评为“五好职工”。1980年,黄传德调整岗位至供电局仓库值守,负责发放各类用电器材,直至退休。
时隔近70年,每每回想起这段经历,他总是不愿提及战功,而是念叨着他的老班长、他的战友,“那都是过去了的事,能活着回来已是万幸,比起牺牲在战场的战友们,我哪有资格炫耀军功章。”
【见习记者】 叶志强
【通讯员】 邓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