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受理2092宗;2019年,受理2633宗,增长25.8%;2020年,预计将达4000宗,增长51.9%……
2019年6月至今,随着产业政策查询平台上线,龙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总数开始了“连环跳”。
深圳市委点赞该平台:“精准破解惠企政策查找难、申报难的问题,相关做法值得肯定。”
今年9月30日,华为中国政企智慧城市业务总裁胡芳带队,一行十余人来到龙华,专程就该平台展开学习交流。
一个区级查询平台,先后得到深圳市委肯定及知名企业的认可,龙华做对了什么?
日前,南方日报记者特地就此访谈了深圳华傲数据技术有限公司CEO贾西贝。贾西贝是国际知名的大数据专家,其创立的华傲数据是目前参与一线城市数据治理融合最多的企业。龙华区产业政策查询平台正是华傲数据与龙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研发的成果。
龙华区产业发达,企业云集,产业政策扶持营造出良好的营商环境。图为北站新城。资料图片新时代与老问题
“找政策就像查牛津字典”
当前世界,新信息技术风起云涌,数字浪潮方兴未艾,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经来临。
然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一些困扰社会各界多时的老问题始终存在,甚至愈演愈烈,政策碎片化与“人找政策难”正是其中之一。
以龙华区为例,多年来,龙华为构建深圳最优营商环境,出炉了“1+N”产业政策,覆盖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制造业、金融业、高层次人才、文创产业、招商引资等10多个领域,每年投入的专项资金超过10亿元。
然而,“1+N”产业政策总共包括了120余条操作规程、1300多条实施细则,企业解读吸收费时费力。曾有企业开玩笑表示,“找政策如同查牛津字典,不知道哪些政策适合自己,更不知道能拿多少钱”。
“政出多门、政在多网(站),群众和企业就淹没在碎片化的政策海洋中,人找不到政策,政策也难以找到人,最主要的是人找不到政策。”贾西贝说。
政策与人之间的“两难”,本质上是信息的严重不对称。
在龙华,仅制造业企业就接近1.9万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18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34家,各类市场主体更是超过30万家。
记者了解到,在传统方式下,一些企业通过购买科技中介的服务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这种解决方式每次都需要政策专家的投入,难以形成规模,无法惠及每一家企业,并且分流了有限的原本要流向企业的资助资金,同时,部分中介的不规范行为也影响了营商环境的口碑,带来了一定的廉政风险。
显然,通过传统的人力方式打破“不对称”,破解“两难”,行不通。
破解“两难”
实现“机器换人,算法换人”
作为大数据专家,贾西贝的对策是“用机器换人,算法换人”。
在面对前来龙华学习的华为客人时,他这么解释,“我们是将政策文本变成了算法,实现了一个政策点一种算法,这就等于是通过算法,实现了机器换人”。
实现政策“算法化”,贾西贝主要做了两件事情,其一,建立线上政策图书馆,将国家、省、市及龙华区的产业政策一网打尽,全部集纳入其中。
政策图书馆实现了政策的统一查询和统一发布,这只是基础,并非焦点,最关键的是,贾西贝团队通过政策算法化,将这些政策中的干货全部转化为了“政策机器人”,具体的步骤是“四化”。
其一,政策文本解构化。通俗地说,就是将所有政策文本中的干货提取出来,变成一条一条政策点。比如,《龙华区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实施细则》中规定“新引进的企业已获得知名创业投资机构2000万元以上投资的,经认定后,按照机构投资额的5%给予被投资企业资金支持,每家企业最高200万元”,这就是一个政策点。龙华区产业政策查询平台提取的政策点信息多达3000多条。
其二,政策点条件化。仍以上述政策点为例,可以条件化成第一个条件“2017年1月1日后,在龙华区依法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新引进);第二个条件“商事登记地和税务登记地均在龙华区”(引进到龙华);第三个条件“落户龙华区前一年内,获得知名创业投资机构2000万元以上投资”(知名机构投资额);第四个条件“落户龙华区后两年之内提出申请”(及时申请)。这就将政策点变成了推理条件。
条件化后,是第三、四个步骤,即参数化与量化。比如,需要把“知名创业投资机构”量化成“清科集团最新发布的中国股权投资年度排名榜单VC、PE排名前20强”,继而参数化成具体的投资机构。再比如,大型领军企业享受的资助,需要把“大型”这个非量化的描述量化成具体的年度收入门槛,把“领军”的描述量化成“世界500强”、“深圳市工业百强”等明确的条件,参数化成具体的企业名单。
解决了“四化”——解构化、公式化、量化、参数化,最终,一条条政策点变成了一个个活跃的“政策机器人”。
为企业画像
“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
政策算法化,知易行难。据了解,华傲数据耗时8个多月,经过了5万余次匹配修改,才研发出3000余条政策结构化匹配的精准逻辑算法,搭建起查询平台科学运算的核心框架。
但是,政策算法化仍然只完成了“机器找人”一端的工作。在另一端,与政策相匹配的人,或者说是企业,仍然是海量的存在。
既然政策文本经过算法演绎可以变为“机器人”,那么,企业是否也可以如法炮制?
贾西贝提出的是“企业画像化”,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提取企业的具体信息,为企业生成“画像”。
龙华区工信局在研发平台过程中,打通了市场监管、科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间的信息“壁垒”,融合人员、财务、品牌、运营、知识产权共9类160项数据信息,形成了拥有120万条数据的庞大“超级法人数据库”。
换句话说,平台注册企业只需填写行业类别、产值、纳税等核心信息,系统后台即可生成企业画像,“政策机器人”便会主动与企业画像进行匹配,告诉企业适用于哪些政策点并精确计算出企业可获资助的金额。
贾西贝强调,所谓的政策机器人,并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既然一个政策点一种算法,那么平台事实上存在着成千上万的政策机器人,他们会像一个蚂蚁大军,在汪洋大海般的企业中,找到合适的企业画像,不知疲倦地“蚂蚁搬家”,把政策和企业精准地匹配起来。
同时,查询平台还有一大优点,那就是主动推荐。
但凡在查询平台注册的企业,画像已经生成。每逢有新的政策纳入平台,迅即转化而成新的算法机器人,与画像匹配后便会主动推送给企业方,提示后者可以申报的项目。
不管是企业初次注册查询,还是注册后的信息推送,本质上都是政策机器人在主动作为。
至此,“人找政策”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政策找人”。
对此,贾西贝有个形象的说法,“在龙华查询平台中,政策变活了,会主动找人,因为算法给政策装上了大脑和飞毛腿!”
“所有规则都要成为显规则”
9月30日,在聆听华傲数据团队对龙华查询平台的解读后,一名华为客人坦言,从国家到地方,所有政策都是通过发文的方式进行,“政策找不到企业、企业找不准政策”是当前最突出的痛点,查询平台通过算法创新破解了“两难”,一旦推广,可以让不计其数的企业获益。
此言不虚,但查询平台彰显的价值不仅在于此。
“公共政策不能留有暗箱操作或者人为干预的空间,所有权力都要在阳光下行使,所有规则都要成为显规则,不留暗规则和潜规则。政策算法化后,一切决策都是机器做的,机器只忠诚于政策本身。”贾西贝认为,确保了公正透明,这是查询平台彰显的重要价值之一。
其次,经过解构化后的政策文本,政策干货更加具体,而且创新点、突破点更加清晰,便利了不同地域对政策的比对学习,因此更加有利于创新型政策的快速、广泛传播与复制。
再者,经过算法化后,政策可行性更易测算。
“除了上帝,任何人都要用数据说话。”贾西贝很推崇这句美国谚语。他说,一项政策设计出来,怎么知道它可行与否、精准与否?如果有了辖区企业的画像,一匹配就知道了。如果政策要调整,需要增加或减少多少财政预算、缩紧或放宽到什么程度、多少企业可能受益?这些都需要数据说话。有了政策算法化和企业画像化之后,就有了科学测算的机会,能有效避免政策制定的盲目性。
“惠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创新政策、人才政策、新能源政策等,是营商环境的指挥棒和塑造者。”贾西贝表示,政策算法化促进了科学施策、精准施策和有效施策,为政策插上了算法“飞毛腿”,为营商环境的提升安上了“政策大脑”。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吴永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