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 | 三水大塘胡氏宗祠:镬耳式风火山墙,增添梅花村一色古朴

南方+ 记者

音频 | 三水大塘胡氏宗祠:镬耳式风火山墙,增添梅花村一色古朴

00:00/00:00

胡氏宗祠,位于三水区大塘镇梅花村。祠堂不大,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祠堂背靠绵绵丘陵,面朝滔滔北江,除了有“山主人丁水主财”之意,还暗合古人所追求的“藏风聚气”。

胡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崇德元年,三间两进,两进之间有天井相隔。宗祠为硬山顶,平脊,镬耳式风火山墙,青砖墙体。头门花岗岩墙体及门框,正门阴刻“胡氏宗祠”,门楣上方墙壁绘有彩色山水人物图。前廊三步梁,次间石雕巷草纹饰虾公梁,上置石狮柁墩斗拱、下雀替。两进之间以天井分隔,后堂四柱大厅,瓜柱台梁式结构。

在祠堂后方的牌匾上,写有“诒穀堂”三字。“诒”意思为“传与、赠与、给与”,“榖”是“善”或“禄”的意思。“诒穀”两字出处为《诗经·有駜》:“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穀,诒孙子。于胥乐兮!”胡氏先祖希望能够将福禄留给后世,福泽子孙后代。

在祠堂后方的牌匾上,写有“诒穀堂”三字。“诒”意思为“传与、赠与、给与”,“榖”是“善”或“禄”的意思。

根据梅花村村民提供的《胡氏族谱》,大约在400多年前,梅花村的祖先十九世祖胡应祖(前周公)从三水芦苞下乐塘,后来过了几十年再迁到现在的梅花村。自此,胡氏一族在梅花村代代繁衍。300余年来,胡氏宗祠见证了梅花村的不断发展,也目睹了族人的世代相传。

梅花村之所以叫“梅花村”,一种说法是,以前梅花村曾种植梅树,最繁盛时村里种有六七十亩梅树。村中梅花盛开时,漫山遍野的梅花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整条村仿佛被红云笼罩,宛如世外桃源。村民以种梅为生,划着船载着梅子到三水芦苞,甚至远至广州销售。可惜的是,到了上世纪后期,或许是气候变化的原因,梅花村的梅树渐渐不再结果,后来就全部枯死了。

镬耳式风火山墙为梅花村增添了一色古朴。

尽管梅花消失不见了,但镬耳屋、古榕树、老祠堂还在,青砖巷陌、环境清幽,为梅花村增添了一色古朴。2014年,梅花村入选首批广东省传统村落。

近几年,通过新农村、省级卫生村和美丽文明村居建设,胡氏宗祠旁崭新的六一书屋、六一村史馆先后建成,开放给每一位村民,为村里增添了翰墨书香。

胡氏宗祠旁崭新的六一村史馆内部陈列素雅,为村里增添了翰墨书香。

胡氏宗祠旁崭新的六一书屋、六一村史馆先后建成,开放给每一位村民。

胡氏宗祠旁崭新的六一书屋、六一村史馆先后建成,开放给每一位村民。

乡愁是维系胡氏宗亲与故土情感相依的重要纽带,祠堂是其重要的载体。从祠堂重修,再到清明祭祖、村中红白喜事,处处彰显着胡氏一族情系桑梓的绵绵深情。

2000年,村民们纷纷慷慨解囊,为重修胡氏宗祠出钱出力,凑足20万元对祠堂进行修缮,恢复祠堂昔日的荣光。走进诒穀堂,还可以看到纪念村民们重修祠堂的楹联:“诒穀后人鼎力重建先祖址”“承先光祖业力助修宗祠后裔流芳千秋颂”“树猷众裔感恩梅村手足文武世家远名扬”……

祠堂重修后,每年清明,村民都会在此举行祭祖仪式。祭拜结束后会有“投烧猪”仪式,“投烧猪”所得归入村集体收入,祭祖的费用采取赞助的形式筹措。除此之外,每逢喜事,村里人都会在祠堂摆上几桌酒菜,亲戚朋友欢聚一堂,举杯畅饮,共话乡情。

如今,胡氏宗祠如同一位朴素而谦逊的老者,静静等候每一位来访者,讲述它的故事。不时村民路过,会在祠堂门口驻足,凝望百年古祠,乡愁思绪涌上心头。

如今,胡氏宗祠如同一位朴素而谦逊的老者,静静等候每一位来访者,讲述它的故事。


编者按:

祠堂,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符号。三水祠堂众多,保存完好的有近200座。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近年来三水启动了“‘祠堂+文化’——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文化发展模式”创建工作,并于2019年2月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名单。

一年多来,三水推动30个“祠堂+文化”示范点建设,实施硬件升级改造,活化拓展各示范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并导入文化服务下基层系列活动。目前,这些示范点已逐渐成为各村居文化集散阵地、新时代文化传播阵地、基层善治阵地,实现“文化聚民”“文化悦民”“文化惠民”。

为更好展示三水“祠堂+文化”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文化发展项目创建成果,三水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体局联合南方+推出三水“祠堂+文化”音频导览系统,以多样化视听形式带领更多人走入三水最美祠堂。

【策划】王伯乐 三宣

【统筹】张秀蓝

【记者】李周秦

【摄影】戴嘉信

【制图】杨晖桃

【音频】张仕杰

【通讯员】吴薇

◎专题阅读

在三水,遇见最美祠堂

编辑 陈禧彤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