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年广东“争做新时代向上向善好青年”活动结果正式揭晓,来自各个行业和领域的60名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青年脱颖而出,其中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传媒系副主任杨金山老师入选崇德守信类别荣誉称号。
作为传媒系的教师,近年来杨金山指导过数十部学生作品,带领学生团队在各种平台上屡获奖项。长期与学生保持紧密、良好的交流,加上个人在教学上的用心付出,在广播电视学专业学子的心目中,他是大家念念不忘的金山老师。
13年勤勉工作,在传媒系发光发热
“再苦再难能难得过金山?多跟他学学,啥困难都能克服了!”这是文传学院原党委书记靖辉常说的一句话,而这也是对杨金山工作的一个高度总结。
2007年,自研究生毕业来到莞工传媒系工作以来,杨金山负责广播电视专业骨干课程《电视摄像》、《电视节目制作》、《影视剪辑艺术》、《纪录片研究与实践》等骨干课程的教学工作。初为人师,为上好课,他整天泡在实验室研究设备和授课的内容,平时除了上课还要指导学生团队。虽然工作十分忙碌,却能很好地拉近了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工作时间一长,杨金山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从教工党支部委员到教工支部书记、传媒系副主任、学院党委纪检委员,从工会委员到工会副主席,工作越来越忙,事情越来越多,但是杨金山坚持踏踏实实把各项工作做好。杨金山经常是刚上完课,就到会议室开会,下班后还要指导学生团队的拍摄问题,假期闲暇时还要线上和学生讨论个人拍摄内容。
传媒系的实践课程不少,疫情期间技能实践课程的开展受到不小的影响,“我的课程主要以实践为主,尽管在家我也会布置居家的拍摄作业,同时我也会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一方面课堂更活泼,一方面还要很好地传达内容,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学习的过程。”
指导作品获奖,做学生创作的引路人
杨金山对待学生尽心尽力,甘为人梯,他明白高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杨金山还在课外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和素质发展,指导学生开展微电影、专题片、纪录片等作品创作,成果显著,指导不少作品屡获大奖。
2019年,联合指导作品纪录片《我还在-细菌战后的溃烂人生》再次入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第六届中国国际大学生纪录片大赛终评并获得优秀纪录长片提名。作为创作团队的导演,2015级的黄同学很感谢杨金山老师,“当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很迷茫如何创作,但金山老师从来都不会对我们说不要,而是鼓励我们去尝试。他真的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
硕果累累的成绩,更多是来自于他与学生良好的交流。“我的工作性质上决定了我会和学生接触会比较多,因此我能更好地贴近他们,及时了解到他们的想法,并尽到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特别是看到他们取得不错的成绩,我觉得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杨金山还多次组织开展暑期新闻采写实践训练夏令营,带领传媒系师生走进西南山区基层,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农村经济建设。杨金山作为带队老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还要兼顾管理上的对接沟通。
学生常常能在老师的脸上看到疲惫,2018级广卓的李同学感受颇深,“在离开前,我们提交了初稿,但是效果差强人意,金山老师让我们去修改。到凌晨四点修改完后,我联系到金山老师,他仍在等我们的修改结果,只不过困到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不过他还是继续给我们指导完再去休息。”
学生的信任就是身上的责任
在关心学生专业成长的同时,杨金山也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借助自学的心理学知识,在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的小组讨论中,杨金山多次及时发现个别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迅速协同辅导员一起解决相关问题。
除了紧急性事件,关怀更多的还是体现在日常。广电的学生大多数选择毕业作品的形式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但是总会有部分学生的考研、考公复习和毕业作品的创作时间产生冲突。遇到这种情况,杨金山一方面安抚学生情绪,给予更多的时间;另一方面又会在下学期跟进指导学生创作,为学生打消后顾之忧。
2018年有一名学生因为团队成员的变动,最后选择一个人拍摄纪录片,同时期还要准备考研的复习。为此,在与指导老师和杨金山老师交流后,他获得了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创作。毕业答辩后,杨金山还会就片子问题提出建议,希望该同学继续完善去参加比赛获得更好的成绩。
“由于教学的缘故,我和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学工的老师也习惯从我这里了解学生的成长动态。学生信任我,我也有义务把情况反馈给他们。”凭借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他成为学工线同事信赖的好伙伴,广电学生们口中亲切的金山老师。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这是初心,更是承诺,知行合一,立德树人,这是职责,更是践行。多年来,杨金山一腔心血倾注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上,甘为人梯,成为学生最熟悉、最信赖的老师。
2019年学校毕业典礼上,杨金山老师被学生们现场推选为教师代表寄语毕业生,他衷心地对学生说:“抬头看路,低头做事,有利大局,不计得失。是言是行!”
资料来源 | 文学与传媒学院
文字来源 | 新闻中心
图文编辑 | 辛承祚
责任编辑 | 蔡耀蔚 辛承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