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以“龙腾古粤·一水同舟”端午龙舟音乐为主题的线上音乐会在广州市车陂村启动。通过“直播+龙舟文化”的形式来演绎和呈现广州龙舟音乐艺术的魅力,讲述传统文化背后的故事。据统计,直播观看人数超10万人。
直播宣传海报
疫情之下,龙舟庆典上云端
早在明清时,广东官方和民间的端午节赛龙舟活动已很普遍。每年端午,广州的许多村落都是一派河中锣鼓喧天,龙舟竞渡,河岸人潮涌动的热闹场景。然而,今年受疫情影响,广州多条村落已陆续宣布取消“起龙船”“龙船探亲”“龙船饭”等系列龙舟活动。
广东音乐曲艺团演奏直播页面
就在老广们遗憾之际,“龙腾古粤·一水同舟”龙舟音乐会将热闹的端午盛事搬上了云端。疫情之下,云音乐会借助网络直播的力量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庆祝端午佳节,也让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在直播间感受和领略了广东龙舟文化的魅力。
《赛龙夺锦》和《娱乐生平》是广东音乐的代表,其中《赛龙夺锦》描绘的就是端午时节龙舟竞赛,勇争第一的场景,《娱乐生平》则表达对太平盛世幸福生活的赞颂。直播间里来自广东音乐曲艺团的表演者倾情演奏了这两支乐曲,用音乐渲染了直播间同庆端午的氛围。据国家二级演奏员、扬琴演奏家黄丽萍老师介绍,两支乐曲虽同属广东音乐,在演奏乐器的组成上却各有千秋,《赛龙夺锦》多用锣、鼓、高音唢呐来呈现赛事激烈、百舸争流的大场面,而《娱乐生平》则多用中阮、琵琶等丝竹乐器来表达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车陂龙形国术会龙形拳“抱拳礼”演示
扒龙舟(龙舟赛)是一种与端午节相联系的传统水乡民俗。车陂村有着300多年的扒龙舟历史,车陂全村共有12个龙舟会和54艘传统龙舟,数量居全广州自然村之最。来自车陂龙形国术会的师傅和扒仔们在直播间里展示了在扒龙舟活动中最传统的龙舟鼓点和龙形拳。表演过后,龙形拳区级非遗传承人郝海华师傅还亲自向直播间的观众们展示了龙形拳的“抱拳礼”,讲解了这一动作背后“五湖四海皆兄弟”的武学胸襟以及“谦虚礼让包容”的处事理念。
雪中送炭,邻里乡亲聚温情
龙舟活动不仅仅是当地人民端午佳节的娱乐活动,更是车陂人逢年过节、亲朋相聚的盛事,这种同宗同源、血脉相连的情结的载体,是一种联系乡里乡情的纽带。
“雪中炭”工作室展示听障手工艺人制作的传统文化手工艺品
直播间中,生长于车陂的天河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苏志均先生回忆起筹建“一水同舟”龙舟博物馆的历程时说:“我们筹建博物馆时,好多村民都是拎着传家宝送到展览馆,有的村民不断地打电话,挨家挨户张罗着找老物件,我们2016年筹办到2018年开馆时,馆内有 400件展品,到现在已经有了700个龙舟相关展品,龙舟类我们拿得出手的所有展品,几乎都来自村民的自发捐赠。”
为进一步传承龙舟文化和发扬龙舟精神,苏志均表示现在也在逐步探索和尝试更多“非遗+”的跨界发展思路。
“雪中炭”工作室就是一家致力于发展传统文化的文创工作室。直播间里,该工作室的代表展示了由听障手工艺人制作的龙船、中国结、刺绣等精美手工艺品,也讲述了工作室“希望能够借由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品的温暖,让听障人士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力更生,创造价值”的初衷。
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增活力
本次端午龙舟音乐会是“古粤寻迹”村落文化系列直播的首播活动。“古粤寻迹”系列直播是华南理工大学主持的2019年度国家文化与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广东省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应用示范”打造的精品工程,由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合作组织实施。
在这个万物皆可“云”的时代,“古粤寻迹”系列直播将吸纳和融合新的呈现形式,推陈出新,进一步关注更多的传统乡村文化民俗及艺术门类,挖掘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背后的故事,结合互联网发展前沿,传承、传播和传扬传统村落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据悉,这场音乐会由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天河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音乐曲艺团、酷狗直播共同举办,由广州市广播电视监测中心、尚天河文化季组委会、广东省音乐家协会联合指导。
【记者】杜玮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