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禁野”下,“华农兄弟”们何去何从?

南方法治报
+ 订阅

蓝远强没想到,就在自己奋力奔跑在脱贫致富路上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他不得不“急刹车”。蓝远强是云浮罗定市合江村贫困户,他借钱饲养的200余只竹鼠现在却面临卖不出去的命运。和蓝远强有着同样遭遇的野生动物养殖从业人员,目前都只能在焦虑中等待。

蓝远强和他饲养的竹鼠。本报记者 张中 摄

疫情暴发后,全面禁食野生动物再次成为社会共识。但对野生动物养殖这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链从业人员近千万的行业来说,不仅有“停止一切交易”政策导致的“产业停摆”近忧,还有野生动物保护法再次修改后产业被动转型的远虑。

业内人士和专家呼吁:给野生动物养殖一个缓冲期,助其渡过“停止交易”带来的生存困境;尽快修订相关法规以规范野生动物养殖,建立养殖“白名单”,引导产业转型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野生动物养殖户何去何从?

近日,江门台山市2000万斤泰国虎纹蛙压塘,100余名泰国虎纹蛙养殖户递交联名信写道,从2000年开始,江门台山市的蛙农就开始专业养殖泰国虎纹蛙子二代品种,如今已发展成200余户养蛙专业户,养殖面积达2300亩,大部分养殖户为贷款养殖,禁食令导致养殖户损失惨重。

记者随机拨通了联名信上一名蛙农的电话,对方证实了联名信的真实性。蛙农告诉记者,台山市当下所有存塘上市的成品肉蛙约2000万斤。疫情时期,尤其是“停止交易”政策出台后,很多蛙农在高昂的饲料费压力下,选择减少投喂量,现在已有蛙陆续死亡。

“现在是野生动物养殖最艰难的时刻,若无法尽快解除交易禁令,整个行业会有一大批人破产和失业。”清远养蛇户雷毅刚说。他告诉记者,目前他的养殖场有逾万条蛇已被封存,若放弃,不仅伤及企业自身,还会波及上游提供食材的小鸡孵化企业。

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广东之前有大量养殖户响应政府鼓励驯养繁殖的号召加入到这个行业,尤其在把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作为扶贫项目的地方,养殖户都是证照齐全的合法经营者。目前,他们已通过多种渠道向政府反映企业困境,整个行业都在焦虑地等待下一步政策的出台。

多数养殖业已形成集约化生产

我国是野生动物养殖大国。据《中国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目前,我国各地人工饲养繁殖的野生动物种类多达几百种,龟鳖类、毛皮动物、蛇类、鹿类、鳄鱼类、蛙类等养殖业已形成集约化生产。

该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野生动物养殖产业从业人员超1400万名,创造产值超过5200亿元。其中,食用野生动物产业的从业人员约626万名,创造产值1250.54亿元。

广东既是野生动物消费大省,又是养殖大省。如惠州市博罗县杨侨镇是中国金钱龟之乡,金钱龟交易量占全国40%的市场份额。该镇金钱龟存栏量常年超2万只,年产金钱龟苗超1万只,年产值达2.5亿元。此外,野生龟类养殖业为广东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广东龟鳖总产值近1000亿元。

养殖户向民警展示封存的鹿茸。本报记者 景国民 摄

据悉,除公众展演类动物和实验灵长类动物外,广东养殖的野生动物主要有梅花鹿、蛇类、鹦鹉及其他鸟类、黑熊、竹鼠、豪猪、果子狸、海狸鼠、鳄鱼、龟鳖类、蛙类、刺猬、野猪、牛蛙、豚鼠、兔等。据省林业局统计,全省陆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共1348家(户),合计养殖动物17大类150余种,目前存栏量2147万余头/只。据农业农村部门提供的数据,全省水生动物龟鳖类养殖场9.1万个,龟存栏(压池存塘)总量8000万余只、甲鱼6万余吨。

另据林业部门数据,全省人工繁育场所直接从业人员8000余名,人工繁育场所占地总面积约60.5万公顷。全省野生动物相关产业产值约58亿元,其中动物园、野生动物园等观赏单位产值约30亿元,其他人工繁育单位产值约28亿元。从地域分布情况看,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粤北地区,占总量的四分之三以上。据农业农村部门数据,全省龟鳖类养殖从业人员达34万人,与龟鳖相关的产业总产值近千亿元。

禁令产生连锁反应暗藏隐患

1月26日,为阻断可能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和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出关于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的公告,以及关于加强野生动物市场监管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

2月11日,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依法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严禁农贸市场、餐饮单位、商场超市、电商平台等交易、消费场所开展野生动物交易、消费活动。按照要求,广东省对市场经营的野生动物采取封控措施,严禁一切交易活动。

“停止交易”政策出台后,广东林业部门也预判到全国对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一律实行封控可能诱发的风险:在严打高压下,野生动物可能从面上交易转向地下交易、网络交易,特别是疫情结束后,野生动物交易可能出现反弹,存在涉野生动物交易“屡打不绝”的风险,同时容易造成新的病源扩散;大量野生动物长时间封控,容易引起发病甚至死亡,进而引发新疾病风险;养殖企业对封控的动物或采取放弃、偷偷放生行为,放到野外会有生物入侵和疾病传播的风险;野生动物养殖行业从业人员多、养殖量大、产业链长,只“堵”不“疏”,从业人员权益难以保证,将蒙受经济损失。尤其一些欠发达地区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作为扶贫项目,将对当地造成极大影响。

面对上述情况,目前,全省林业部门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政策的宣传指引,做好各养殖繁育场所的解释沟通工作。各地林业部门也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妥善处理后续问题,避免因工作方式简单化引发不良影响。

专家建议将野生动物养殖规范化

记者采访业内人士发现,业内都在争取将竹鼠、蛇、蛙这些成规模成熟的养殖物种纳入“白名单”。但从深圳和广州出台的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征求意见稿(草案)来看,竹鼠和蛇等被剔除“白名单”,养蛇户雷毅刚等来的结果可能不容乐观。那么以雷毅刚为代表的野生动物养殖户出路在哪?

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瑞爱表示,随着我国野生动物生态变化,当前野生动物养殖产业是不少贫困山区的一个重要经济来源,央视农业频道也曾报道无数农民依靠合法正规的野生动物养殖脱贫。在我国多个省份,人工养殖梅花鹿、林蛙、蝎子等的使用价值已经从食用拓展到药用领域。

在陈瑞爱看来,国家应评估出台养殖技术成熟、适合人工饲养的“白名单”,鼓励开展技术研究,公布技术标准。对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进行定点加工,严格检疫手续,允许这类物种进入市场,做到合法来源可追溯。设立野生动物养殖“白名单”,逐步引导当前已经合法存在的养殖户和养殖小区逐步引导像一般畜牧业一样建立常规养殖管理体系,建立防疫检疫机制,不再视为野生动物进行管理。在转移期间,商家在销售养殖动物时必须明确其为人工饲养。

陈瑞爱还希望野生动物交易明确统一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管理,在野生动物养殖转型时,要求所有交易者提供相关证明;无法提供证明的,以非法交易野生动物来处理。在所有野生动物养殖都纳入一般畜牧业常规养殖管理体系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处理不在养殖“白名单”的野生动物,根据情况来处理,发现非法养殖的,请公安和农业部门协作;发现属于猎杀的,请公安部门协作处理。

记者 尹利勇

编辑 贺依茜

审核 张紫灵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