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发布疫情防控研究:复工率六成相对综合收益最明显

深圳大课堂
+ 订阅

深圳大学日前发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空分析研究报告》,依据大数据对深圳市复工与错峰管控进行疫情传播状况的模拟。研究结果显示,疫情结束前的人群流动量全面恢复可能导致疫情继续爆发,因此考虑部分有序复工同时,控制有限人群流动量可能是比较合理的措施。而当复工率控制在60%左右,相对综合收益最明显。

同时,错峰上班能有效降低病毒风险指标,错峰人群提前上班(8点)比推后上班(10点)效果更好。

该报告由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领衔,深圳大学城市空间信息工程系与深圳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于近日联合完成。研究的初衷是为深圳防疫第二阶段工作做参考,主要聚焦减少人群流动量对深圳市新冠肺炎发病风险的影响、不同复工比例对疫情传播的影响两大方面。

研究基于深圳公交系统出行数据、手机数据,考虑深圳市人口密度、人群流动、新冠情况等本市参数,以SEIR/SIR传染病模型为基础,模拟新冠在人口移动中传播的物理过程中的四类群体:

S群体:可被感染人群(如尚未感染人群),E群体:暴露群体(即已感染未发病确诊人群,有报道潜伏期也有传染性),I 群体:已感染人群(确诊病例),R群体:从I群体撤离的人群(如已发病隔离,已治愈带有抗体或已死亡)。

其中的模型参数新冠传染能力(R0值),仍是全球性难题,该报告采用香港大学计算的R0值,新冠潜伏期保守采用14天,佩戴口罩比例设为97%。

模拟显示,当人流量受到控制到原来的80%时,疫情峰值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当人流量降至50%情况下,深圳市的疫情高峰会显著减弱更多,同时高峰到来的时间会发生延迟。而不同时间恢复正常人群流动量,对深圳市新冠肺炎发病风险的影响不大。假设人流严格管控状态下第7天、第14天、第30天恢复到正常人群流动量,虽然会影响高峰到来的时间,但高峰值几乎不变。因此,考虑部分有序复工,同时控制有限人群流动量可能是比较合理的措施。

模拟还显示,未来30天,当全市复工人群比例为20%时,新冠传播风险最小;80%时,新冠传播结果与基本认知相符,即复工人群居住相对聚集的街道、商务区集中的街道,以及具有大型交通枢纽的街道疫情传播风险较高;其中部分街道还存在模拟病毒流行周期较长的问题。而当复工比例为40%时,风险系数的确相比减少50%以上;但是复工比例为60%时,疫情传播风险率相对较低,与80%复工率相比,风险系数峰值减少46%,均值减少36%,是个相对较优的平衡点。

研究认为,错峰上班能有效降低病毒风险指标,峰值降低21%以上。错峰人群提前上班(8点)比推后上班(10点)效果更好。随错峰批次增加,风险指标降低;其中双批错峰相对收益增加最明显。

上述研究团队表示,因时间紧迫及数据限制,该报告中的结果以模拟为主,仅供初步参考。研究团队已着手准备进行更精确区域疫情传播风险指数的分析,以及复工后公共交通的优化调度模拟。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与人的交互,公共交通服务对疾病传播的影响都将得到更精准的分析和优化,为防疫工作提供更具针对性与可行性的参考。

【记者】孙颖

【通讯员】李世卓

编辑 黄靖逵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