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show|越王剑亮相广博,开年大展不容错过!

南方+ 记者

广州博物馆开年大展来了!

15日,由广州博物馆主办,广东大观博物馆协办的“字字珠玑——广州博物馆藏有铭铜器展”展览在广州博物馆专题展厅惜今阁开展。

展览展出广州博物馆藏吉金、铜镜、玺印、古钱四类精品有铭铜器,以及广东大观博物馆提供的7件代表性器物,共计208件(套)。

小南看到,所展铜器上的铭文少则二三字,多则不过百,却字字千钧,字字载史。

失而复得的越王剑

策展人余曼介绍,现存世界各地的商周时期有铭铜器,包括礼器、车马器、兵器、乐器等,数量约为一万多件。“这次展览展出的广州博物馆藏商周时期青铜器珍品,大部分都来源于近代金石学、古文字学大家容庚捐赠。”

容庚先生毕生珍藏约100件青铜器、1000余件(套)古今书画、10000余册图书资料。他曾说:“聚实不易,散则何难?与其身后任其散失,不如现在就完整地献给国家,让更多的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成绩来。”

1956年,广州博物馆就接收了来自容庚先生捐赠的90多件青铜器。此次展览展出如剌铜鼎、昜铜鼎等40件青铜器均为容庚先生捐赠之物,是它们入馆近半世纪以来第三次面世

这把二千多年前的越王剑出土于陕西。剑格左右侧皆以鸟虫书体铸刻“王戉”二字,两面共八字,剑色为水银古,时至如今,依然锋利,削铁如泥。

要知道,这把剑的收藏过程,还有一段颇为传奇的故事。

1931年,容庚先生在北京式古斋初得此剑,开始时误将“王戉”理解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卿王戉”,因此没有予以重视,把此剑转卖给了另外一位铜器收藏家于省吾。

直到容庚先生在阅读《周汉遗宝》一书时,发现“戉王矛”,才反应过来,“王戉”二字应为“戉王”,该剑是为“越王剑”,价值颇丰,为该剑的转手深感可惜。

后来有一回,容庚先生偶然得到师旂鼎,收藏价值同样巨大。于省吾听闻后,对此鼎非常感兴趣,希望容庚先生可以割爱转让。借此机会二人几经商议,才最终达成以师旂鼎换越王剑。越王剑至此才回到容庚先生的手中。

铜镜、玺印、古钱“暗藏玄机”

小南看到,展出的铜镜大多名字非常喜庆,如“长宜子孙”“百子千孙”。

最特别的是这把广东大观博物馆馆藏的中国铭七乳瑞兽纹镜,上面写有铭文:“尚方御镜知人情,道同巧异各有荆,维古今世天下平,四夷降服中国宁,人民安乐五谷成。”

原来,它反映的是两汉时期面对匈奴等北方民族的侵扰,人民期待社会稳定、国家安宁、经济发展、安居乐业的美好祈愿。镜铭上还有“中国”二字。

还有这枚1955年在广州中山医学院出土的周君时六面铜印,让小南惊讶了一番。整个铜印虽然小巧,却分上下两层,有六面可用于印章。简单来说,就是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印面。

其中,除了跟印主任身份有关的,如姓名、字表、家族地望、职官身份外,还有“白记”用于下级对上级陈述意见的奏记,“白事”用于书简往来。

这枚“广州番禺县尉司朱记”铜印也很别致,仔细看可以发现上面印有“番禺”二字,印背上刻“治平元年少府监铸”。余曼解释,少府监是宋代专门的铸印机构,县尉司为官署名,宋代于诸县置,统领弓手,掌管治安。小南恍然大悟,原来这枚印章竟关系着番禺安危。

除了铜镜、玺印,这次还展出了不少古钱。这枚大观通宝就是宋徽宗佶大观元年(1107年)铸,钱文为瘦金体。

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曾玲玲介绍,这次展览是广州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广东大观博物馆合作办展的首次尝试。

广东大观博物馆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现拥有藏品1700余件,国家一级文物404件,是目前国内一级文物最多的非国有博物馆。

这次展览中的“中国铭七乳瑞兽纹镜”、“百子千孙”铭人物画纹镜等7件不同时期器物就来自广东大观博物馆。

为让前来观展的广大游客朋友更深入全面地体会到中国古代有铭铜器的奇妙之处,广州博物馆将在春节至元宵期间,结合此次专题展览展出有铭铜器上吉祥喜庆且又主题丰富的铭文,通过现场挥毫送“福”、贴花剪纸、铜镜吉祥纹样拓印等多种活动形式,让游客朋友在广州博物馆度过浓浓广府风味的文化新年。

【看展TIPS】

展期:1月15日至3月15日

地点:广州博物馆

【记者】黄堃媛

【通讯员】刘文霞


编辑 徐子茗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