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砂大宅门“深祖家塾”:主人纵横南北港口,后代留名红色党史

汕头市图书馆
+ 订阅

hashaochasz /

历史建筑摄影系列21

文/陈斯楷

图/方立峰(除注明来源外)

编辑/刘山英

版权声明:本文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归哈燒茶書齋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经授权使用者需注明“来源:哈燒茶書齋”,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深祖家塾由外砂南北行商人高氏兄弟建于1922年,是潮汕传统民居中“双佩剑”格局的变形。建筑装饰部分采用“斗工”形式,成品精美绝伦,尤以栩栩如生的“锦灰堆”灰塑最为夺目。郑鸿斌摄

豪宅“斗工”,锦灰堆中有侨批

汕头市龙湖区外砂街道,旧称“外砂镇”,昔属澄海县。外砂镇林厝村有一条“高厝巷”,是高氏聚居地。这支高氏从澄海下窖迁来,与清末民初的泰华巨商高绳芝家族是族亲关系。

 

外砂街道林厝村“高厝巷”。

高氏宗祠内石柱上的辈序与澄海高氏一致。

 

1922年,林厝村经营南北行生意发家的两兄弟高振朝(字辈名哲江)、高振丰(字辈名哲恒),在高厝巷修建了一座“深祖家塾”。“深祖”之名,取自他们父亲的名字高秉深。

 深祖家塾坐北向南,总占地面积约1162平方米。整座宅院有三进门,一进门为外阳埕(此门向西南方向斜开),二进门为内阳埕(此门背面匾额“兰桂腾芳”由西泠印社元老童大年手书),三进门是主体建筑。

深祖家塾全貌与左侧的高氏宗祠。刘山英制图

深祖家塾的主体建筑为石柱木梁结构,贝灰夯筑墙体,平面布局是潮汕传统民居中“双佩剑”格局的变形。其正中为一座“四点金”,左右搭配两条火巷与两排从厝。“四点金”后部有一后包,左右两侧各有一座双层歇山顶更楼,仿似亭阁相对,是“双佩剑”形制的创新。

“四点金”门楼,装饰大幅嵌瓷与瓷砖。

“四点金”后厅的金漆木雕扇门。

在宅院的内阳埕,左右两侧各有一座花厅与“双佩剑”的两排从厝相连,犹如“剑”之延伸。外阳埕有一书斋名“联壁小筑”。整座宅院共有厅房40间。

据高氏后人介绍,深祖家塾营建时,聘请了外砂蓬中村的两队工匠各负责建筑一侧的装饰施工。这是潮汕建筑中的“斗工”形式,即在一座民居内以中轴线为界,按左右分为“龙畔”“虎畔”,事先约定两边的装饰内容、形式以及工艺要求,由两队工匠同时施工,中间以帷幕遮挡,互不观看,各自发挥。全部完工后,拉开帷幕,由厝主评判哪对工匠胜出,优胜者可得额外赏金。此举意在激励两支队伍发挥出各自的最高水平,将建筑的装饰艺术推向极致,同时也使得装饰的风格和意趣各具千秋。

家塾“龙畔”独有的窗式设计“童子开窗”(留意百叶窗两侧童子)。

深祖家塾的装饰艺术,以嵌瓷、木雕、彩绘、漆画、灰塑为主,尤以“锦灰堆”灰塑最为精彩。

深祖家塾的装饰细部。

“锦灰堆”起源于元代绘画,也称“打翻字纸篓”,顾名思义,就是将残缺、污损的字画、书信、扇面、碑刻和器物等拼接成一组画面,体现了一种写实的审美。

深祖家塾的锦灰堆灰塑,塑造了传统的折扇、宝剑、墨盒、鼻烟壶等器物,以及时髦的生活用品“固齿擦牙香粉”;有真实存在的《新修身》《精选楹联新编》《游西湖》等民国课本与图书;一本碑刻法帖的封面有“住外砂王厝市”的字样,王厝市是民国时期林厝村的集市。

锦灰塑局部。残破的书页体现了锦灰堆的“灰”,凸起的圆柱形小罐有“固齿擦牙香粉”字样,《读曹碑》有“住外砂王厝市”字样。图二、三郑鸿斌摄

最引人注目的,是古琴下露出的一封侨批。虽然高氏兄弟的生意并不涉及海外,但侨批作为写实装饰的出现,却暗示着这是一个有海外关系的家族。

古琴下的侨批,外付的金额被隐藏。下图郑鸿斌摄

此外,“穿西装的天使”灰塑、西洋男女人物彩绘、具有欧美文化色彩的鹰塑,都反映了外来文化在外砂产生的影响。

挥舞翅膀的“西装天使”灰塑与洋人钓鱼彩绘。

外砂船队“南下北上”之路

谚云:一南洋,二鸥汀,三外砂,四冠陇。外砂是韩江下游四大寨之一,自南宋以来有人定居。据《澄海县地名志》载,外砂其地处澄城以南3公里、韩江支流出海口冲积沙滩,在辟望港(澄城镇)之外围,“外砂”之名由此而来。因其村落分布连成带形,状似伏龙,又有“外砂龙”的俗称。

2019年外砂街道(镇)地图。虽然历经行政区划变迁,仍能看到“外砂龙”的影子。图源《记住外砂》

外砂北临韩江支流外砂河,西倚梅溪,南隔新津河与汕头市区相望,三面环水,素有水运业的基础。清乾隆、嘉庆年间,樟林港的红头船贸易进入极盛,外砂东溪村人抓住远洋航运业兴起的时机,纷纷打造红头船,迅速形成了一支跨国洋船队(“洋船”是民间对红头船的俗称),往返于暹罗(泰国)、安南(越南)、缅甸等国家。

随着东溪洋船队的崛起,外砂人相继踏上“海路”,或成为洋船船员,或通过洋船出外谋生,在海外生根繁衍,外砂侨乡由此形成。据统计,目前在海外的外砂华侨华人约40000人,占外砂本土人口(85000人)的47%。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是主要的定居地。马来西亚的吉胆岛(Pulau Ketam)和适耕庄(Sekinchan),因为生活着大量的外砂人后裔、保留着外砂口音的潮汕方言,而被称为“外砂岛”“外砂村”。

己亥(2019年)外砂蓬中村谢氏永思堂祭祖,300名海外宗亲到场,马来西亚华侨的服饰很有侨居国特色。泰国首富谢国民之父谢易初也是蓬中村人,2019年2月,谢国民一行回到蓬中村谢氏永思堂祭祖。郑鸿斌摄

清末,外砂商人在海上创业风潮中,开辟出“南下”“北上”两条路线。

南下路线,市场在东南亚诸国。东溪村人在暹罗、安南创办了“海记”火砻,在马来西亚创办“振安园”橡胶园,海外财富流入东溪,使东溪获得“金东溪”的美称。富砂村、大衙村、下蔡村的“菜廊”,生产“杂咸”(佐餐的小菜,以蔬菜腌制和水产品腌制为主)出口泰国,成为“潮汕美食”的输出者。林厝村(1956年以前称为“王厝村”)人王加全的“顺合号”商行,经营草席出口,产品远销南洋乃至美国旧金山。

北上路线,到达苏杭、京津、东北以及内河通商口岸。清光绪年间,凤窖村人陈豪业,利用本地糖寮发达的优势,在凤窖建糖房,收购囤积红糖,走“南糖北运”之商路,并从北地采购货物回汕销售,发家致富,成为外砂清末民初具有代表性的“南北行”商人。 

陈豪业1926年在凤窖村修建的大宅“业祖家塾”。

业祖家塾灰塑。模仿蝙蝠倒挂(福到)的“童子天使”和新式着装的人物围绕着仿巴洛克风格的镜面,镜面内是传统题材图案。其中西结合的创意与表现力不逊色于深祖家塾。

“来往东西洋,经营南北行。”南北行泛指在南北港口之间从事一般进出口贸易的行业,其交易货物,除了奢侈消费品,大宗的为粮食、肥田料及各种机器与工业原料。汕头南北行对于潮梅内地的粮食供应、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关系。

民国初年,最著名的南北行商人高绳芝是澄海上窖人(由下窖高氏大宗迁出的一支),以高绳芝为首的澄海南北行商人在汕头商界占有重要地位。上窖高氏的发达,牵掼了林厝村高氏;澄海南北行商人的发迹,也对林厝村高氏的“入行”起到带动的作用。

高秉深之子高振朝、高振丰兄弟,在民国初年创办了“裕发元”商号,北上采购大米、豆类与豆饼(大豆榨油后的副产品,重要的植物肥料与动物饲料),返汕销售。据高氏后人回忆,“裕发元”商号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在大连、营口、牛庄、天津、芜湖、上海等港口,拥有十三家火船行,运输着货物源源不绝地南下潮汕。

大宅门走出“红色姐妹花”

1922年,高氏兄弟在林厝村修建起豪宅“深祖家塾”,又在左侧兴建了高氏宗祠。祠堂大门的匾额“高氏宗祠”,是前清官员、书法家郑孝胥所题。高氏兄弟因业务来往上海,结识了辛亥革命后隐居在沪、参加实业活动的郑孝胥,邀请他为宗祠题名。

郑孝胥题写的匾额“高氏宗祠”。

深祖家塾生活着高家几十口人,高秉深的四个儿子(即高振朝四兄弟)没有分家,是典型的“大宅门”。1916年,这个大家庭又迎来了一个新生命。她是高振朝的长子高永生的长女,取名高梧清。七年后,她的妹妹阿凤(乳名)也降生在这里。

箭头所示为阿凤(高修一)的闺房。刘山英制图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高家在东北的生意宣告破产。在动乱的局势中,高家其他地方的生意也受到冲击,相继倒闭,经济陷入困境。高梧清被迫从汕头友联中学辍学;深祖家塾无力聘请家庭教师,在家塾中学习的阿凤也失学了。

面对家里这群“失学儿童”,高家的几位长辈在高氏宗祠办了家塾,自己教学。阿凤因为掌握了五年级的知识,在家塾里当起“小先生”,教弟妹学习。这时候的她,听从了姐姐高梧清的建议,为自己改名叫做“高修一”。

因为宗祠“办学”的需要,高修一掌握了油印技术,又接触到了一些文学名著、进步读物,她开始把对失学的苦闷、对半封建家庭窒息气氛的不满与当时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抗战爆发后,报纸传播的抗日救亡思想,更令她受到触动。

青年高修一肖像。图源《百年人生:庄明瑞百岁华诞纪念册》

1938年的某一天,高氏宗祠响起一阵敲门声。高修一以为是督学前来查学,开门却是姐姐高梧清的同学王慕真。王慕真是澄海县青年抗敌同志会(简称“青抗会”)的骨干,受组织派遣到外砂宣传抗日救国。

爱国青年高家姐妹迅速接受了革命思想。此时,高振朝、高振丰已经去世,高家的家庭氛围变得“自由”一些。姐妹俩请县抗青会的同志每周来高氏宗祠教抗日歌曲,如《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一起到外砂几个较大的小学去串联,发动组织青抗会。1939年2月、3月,高梧清、高修一先后入党。深祖家塾成为地下党活动点,办班、开会、宣传抗日。

外砂青抗会旧址——林厝村蓬沙书院。蓬沙书院建成于1869年,是汕头市目前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书院。

加入革命队伍后,高家姐妹在澄海、潮安、饶平一带参加抗日地下斗争。抗战胜利后,继续进行党的外围工作和游击战争。在革命生涯中,她们分别化名为“坚姐”“速姐”(后为适应环境改为“淑姐”)。1948年,高修一在凤凰山革命根据地与高梧清汇合,组成一个油印小组(后增加人员为“油印出版处”),在极度困难的“山洞办报”环境中,恢复出版了《自由韩江》。这份报纸是中共韩江地委的机关报,对指导闽粤边的武装斗争和党组织活动的意义极为重大。

《自由韩江》出版处旧址——“山洞办报”。山洞内只能容身四、五人,不能行走,只能坐卧,靠竹薪照明。图源《百年人生:庄明瑞百岁华诞纪念册》

解放凤凰时女同志留影,前排左二为高梧清。图源《茶园春秋》

1942年,党组织安排时任中共潮梅特委文书的高修一与被国民党通缉的革命者庄明瑞结合,掩护他的安全。从那时起,他们成为终身的革命伴侣。在1942-1944年的艰难时期,他们获得高修一的母亲蔡音女士的全力资助与掩护,有一段时间居住在深祖家塾。

1945年,中共澄海区委在深祖家塾成立,庄明瑞任区委书记,林派杰、温锐之、余锡渠分任组织、宣传、民运科长。这座“大宅门”,真正地在红色党史上留下了名字。

2003年,庄明瑞与高修一重返故地——深祖家塾。图源《百年人生:庄明瑞百岁华诞纪念册》

高氏宗祠内的高修一题字。后人纪念着这对“红色姐妹花”。

参考文献

《龙湖区志》

《失落的“遗产”——锦灰堆》

《“将军平生杀几人”——浅析郑成功“丁酉鸥汀惨案”》

《澄海县地名志》

《澄海县志》

《外砂,海丝路上不能忽略的节点》

《适耕庄:马来西亚又一个“外砂村”》

《记住外砂》

《晚清民国时期汕头商会与地方金融研究》

《上海福建人:1843-2008》

《澹泊集》

《百年人生:庄明瑞百岁华诞纪念册》

致谢

接受访问的高永昌先生、高平先生、高维宁先生、高迪葵先生(外砂高氏宗祠理事长);提供参考资料与文史知识顾问、协助实地走访的金利明先生(龙湖区政协文史研究员);协助实地走访的王培珊先生(林厝村民委员会主任)、王欢女士;提供建筑、文史知识顾问的黄燕虹女士;提供建筑知识顾问的陈章煌先生、林境桐先生

电话

0754-88943002(读者服务部)

0754-88943017(信息咨询部)

0754-88943020(办公室)

地址

广东省汕头市长平路11街区时代广场内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