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呆了!河源林寨古村能闻名全国,原来跟这条河流密不可分

河源日报
+ 订阅

浰江是和平县主要河流

哺育了生活在这里的世世代代和平人

林寨镇

地处东江上游浰江河畔的林寨镇,是浰江河畔一座最具代表性的城镇,历来为东水、礼士、公白、彭寨四镇的交通枢纽,在晚清至民国时期臻于繁盛,留下了200多栋四角楼,至今保存完好的尚有24座。时至今日,每天总有许多游客离开平日熟悉的栖身之地,来到林寨这样一个有着蓝天白云、鲜花流水、雅宅古道的重镇,近距离领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林寨人生活。

第一章 悠悠浰江

浰江是东江右冀支流,是和平县的主要河流,发源于江西省龙南县牛岗峒柏枚嶂(一说源自浰源),经江西龙南杨村,蜿蜒东南流经河源市浰源镇、热水镇、合水镇、彭寨镇、林寨镇等,至东水镇汇入东江。河长100千米,流域面积1677平方千米,沿岸支流繁多,主要支流有和平河、贝墩水。

浰江三港口年吞吐量5万吨

贝墩水又叫渔潭水,发源于优胜、长塘,经贝墩、古寨、彭寨,汇入浰江,全长40公里。新中国成立之初,在雨季水涨时,小木帆船可通航到南坝,1964年后,因水浅而停航。

关于浰江名字的由来,有人认为,浰江源头——浰源镇杨梅嶂一带是明代池仲容起义地浰头山,故河流名“浰江”。

晚清至民国初、中期,和平县的陆路交通很不发达,山岭崎岖,盘旋曲绕,行客往来颇感困难。因此,水路是和平人最便捷的交通方式。县城至林寨的水路,自县城南门码头经合水渡,逾林镇(今林寨),东抵龙川县界,离城130里。

在上世纪80年代陆路运输真正兴起之前很长一段历史时间,林寨、东水、合水等镇,凭借浰江水运之便,成为粤北、赣南地区的货物流转地。这3个镇是和平县的3个内河港口,在民国时期,这3个港口年吞吐量约有5万吨。

合水港离县城最近,只有7.5公里,是上半县货物集散地,年吞吐量2万多吨。1934年,忠定公路通车后,合水镇成为和平县南北水陆交通枢纽,通往赣南地区的货物(以布匹、糖、食盐为主)都在合水港中转。林寨和东水2个港口,主要承担下半县的公白、礼士、彭寨、古寨、贝墩等地的货物中转任务。

林寨石镇村小景

浰江年客运量高达5.1万人次

1948年的统计显示,和平县有大小船舶260多艘,从业人员1100多人,水上运输兴旺,除在本县,还可到达老隆、惠阳、石龙、广州。1949年后,水上运输经过了民主改革,实行集体生产,1954年,和当年的河源县一样,亦实施互助合作,统一编组编队航行。

20世纪60年代初,这3个港口都设立了港务管理机构,兴建了码头、仓库和露天货场等设施。20世纪60年代以前,浰江合水以下春夏季可通航,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林寨至东水还可航行30吨以下的木帆船。

上世纪60年代初,和平县水运达到巅峰时期。在上世纪60年代初,林寨港吞吐量为4000吨—5000吨,东水港为2.5万吨以上,到20世纪70年代,陆运发展,水运衰落,且在1970年后,河道日浅,浰江全程已无法通航,合水、林寨港先后成为“死港”,仅剩的东水港,年吞吐量日减,到1995年,已减至1000吨。

浰江河上的客运生命,比港口货运要长一些。水上客运高峰约在1974年左右,那时已有从东水到林寨、东水到老隆的几条客运线,年客运量高达5.1万人次。1985年后,因水涸河浅,水上客运终止,仅有东水到老隆少量业务。

和平建县后至民国时期,东水、林寨、彭寨、贝墩、热水、粮溪等镇沿江河的农村船民从事手工造船业,生产小木船。1956年,这些农村手工业造船工人被组建成3个造船合作社,1958年转为地方国有工业,改名东水造船厂。从1970年起生产木质、水泥小型机动船,销往东莞、顺德、中山一带。次年起,由于木材原料减少,技术水平低,造船设备简陋等原因,生产量日减,于1982年停产。(1999年《和平县志》)

抗战期间,和平子弟积极参加抗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至今,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里,就有着和邑战士的一席之地。

颍川旧家

第二章 煌煌林寨

浰江边上如浰源、热水、合水、彭寨、林寨、粮溪、东水等镇,自然环境、人文风俗、社会经济各有异同,都颇可一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林寨镇。从前的和平,曾有“头林二乌三阳明”之说,“头林”即为经济、文化实力在和平首屈一指的林寨。

近十余年来,林寨的名声和获得的国家、省、市级荣誉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这与它深厚的人文内涵、建筑规模的宏大、量多与完整是分不开的。

林寨镇位于和平县东南部,东邻东水镇,南连礼士镇,西倚公白镇,北接彭寨镇,距离县城35公里。辖区面积92.84平方公里,2015年末总人口为6438户32194人。有明清至民国时期建筑的客家古民居280多座。至2012年,保存较完好的古民居有24座,其中清代20座、民国时期4座,是“中国最大的四角楼古村落”。

千年林寨

追溯林寨的历史,当地人的说法是到赵佗就任龙川令以至他当了南越王守卫岭南之时,他派遣了一位姓林的军事头领到此地筑寨防守,因头领姓林故而取名林寨。又有一说为,林寨古名“林隘”,但笔者未能从现存众多史籍中查找到该地名。

林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叫“林镇”。《清史稿·志四十七》中,有“林镇圩”的地名。能以“圩”称之,说明那曾是一个人烟稠密、经济活动频繁的地方。嘉庆《和平县志》中,有林镇而无林寨之名。林寨文化名人、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陈仰天对林寨的历史记载非常留意,在各地陈姓族谱中找寻有关家乡的记载。四川有一处地方的陈姓,是在清代“湖广填四川”时从林寨迁移去的。陈仰天在他们的族谱中,见到地图上所标林寨处的地名为林镇。

民国十七年(1928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中,也写的是“林镇”。但在同一份报告中的其他地方,又出现有“林寨”字样,上面记录了林寨陈襄廷于民国九年时私人种植枫栗杉数百棵。可以推断,林镇的名字是在民国初期到中期的时候改成的。在一份民国《和平县调整乡镇图》中,林镇已写作林寨,彭镇、古镇也都改“镇”为“寨”。

不管林寨的名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叫的,林寨的历史确实非常悠久。2011年11月初,一座被考古专家断定为东晋的古墓,在林寨镇兴井小学修建校门时被发现,林寨向来流传着千年古墙、千年古井、千年古巷的说法,只是一直没有实物证明。“现在这个东晋古墓的出土,印证了这些传说。”时任和平县博物馆馆长陈子昂说。

可惜古墓内的文物并不多,且多成碎片,无法断定墓主人身份。专家怀疑这个古墓被盗过。从挖出的墓砖、陶片、陶罐、铁器等墓葬品来看,属于东晋时期墓葬,距今约1700年。墓的结构较为简单,没有耳室、排水沟,只有甬道、前后室。从这座墓葬的大小和青砖的精美程度,考古专家判断,墓主人家道较为殷实。

乱世烽火中一水旺百业

元至正九年(1349年),陈元坤率族人落居林寨。陈元坤是和平富坑人,沿浰江乘舟顺流而下前往龙川县城,途经位于当时龙川境内的林寨盆地时,见此处山川秀美,地势开阔平坦,又得浰江水运之便,遂举家搬迁至此,与当地黄姓等姓氏村民同住一处,是为林寨陈姓始祖(事见林寨石镇村陈姓祠堂厦镇堂重修碑)。经过600余年,仅陈元坤之孙陈玉珊一房,就已传下25代,在兴井、石镇村达5000余人。

在水路尚是出行便捷方式的年代,林寨的繁盛时期,清末诸富户大兴土木,建筑四角楼便是一景,另一个高峰时期大概出现在抗战期间香港沦陷之后。身处粤北山区的林寨,成为大后方。大批来自潮汕港澳地区的人们,为躲避战乱,挤在一艘艘货船上奔赴林寨。至今,陈仰天和其他热心志愿者还在帮助潮汕阿公阿婆找寻离散数十年的潮汕家乡和家人。

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激活了林寨的农工商贸业。当年的林寨,在鼎盛时期,曾有货运帆船20多艘,小船不计其数;林寨码头货船总运输量达1300多吨,其中,载重过百吨的货船就有3艘。

旧时林寨街市位于大岭山下,依傍浰江,长约500米,街头称大兴街,街尾叫大成街。1999年出版的《和平县志》载,林寨街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民国时期,街道建筑面积达9284平方米。街门处设有闸口,街镇内商铺林立,当铺、药材店、镶牙店、铁匠铺、刨烟店、染织厂、缫丝厂、缝衣社,一应俱全;约场公所、外商会馆、耕牛交易市场、神坛文庙、戏台球场等,秩序井然;造船厂、石灰窑、油坊、酿酒厂,散布浰江两岸。临河商铺多设有埠头,供自家装卸货物之用。

此时的林寨,百业兴旺,各个村落都凭借自身的物产优势,发展出各有特色的小农经济。“上镇村搓麻绳索,下楼村萝卜豆角,松仁下村劏猪上桌,桥背村撑船出角,坳头村竹蔑唔使驳(唔使驳,不用接,不会断之意),严村石灰作茔(很多的比喻),乌石村草蓆堆楼角,兴昌村织布硬确确(很厚的意思),罗角石的草鞋人人着,下井村地主建楼阁,下镇村最兴赌博”,旧时林寨的一段民谣,正是对当时物产丰富、百业兴旺的生动写照。

和农耕文明时代所有的乡绅、富贾一样,富足起来的陈氏族人在祖居的乡土上,建造起一座座既可光耀门庭,又能防范匪患、兵乱和洪灾的庄园式城堡——四角楼。

林寨四角楼为客家传统民居之一种。林寨的民居属集中型村庄,一个村庄住着几十上百户人家,如上镇、兴围、石镇等村。这些四角楼大多兴建于清末民初,最早的可追溯至林寨陈氏先祖陈元坤所生活的元朝。

因林寨地处浰江河畔,一方面既得水之利,但也遭水之害,因这一带地势较低,易受洪水淹浸,洪水经常会淹到民宅里。因此,此处住宅墙体多采用石灰混小石子夯墙,富户陈维夫、陈云廷、陈襄廷等所建的高达三四层的四角围楼,均是石灰夯墙,十分坚固。无论是高门大户,还是小门小户,林寨的民居木阁上都会放一条木船,水淹到一定程度,人们就将船推下来,划到安全之处。

谦光楼是林寨最有代表性的四角楼之一,由陈云廷主持兴建,民国四年(1915年)动工,民国十年竣工,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造价20万银元。内设11个天井、18个厅,共有324个房间,有水井2口,楼前余坪200多平方米。8个门的门框用雕画麻石条镶嵌而成,坚实雅致。门板均用坚厚的能防火防弹的枹桐木做成,加上4个阁楼设有瞭望窗,防匪防盗性能良好。

1949年4月,林寨解放,1949年6—7月,粤赣湘边纵队司令部曾在此楼驻扎办公。“八字运动”(清匪反霸、退租退押)期间林寨区人民政府曾于此设仓库存放没收恶霸地主的财物。土地改革时,人民政府将此楼没收分配给40户贫下中农居住。直至1995年,谦光楼除有些设施损坏外,主体结构仍保存完好。

林寨保存较完好的四角楼,大多集中在兴井村和石镇村,有历兴围、厦镇围等,其中厦镇围内有30余栋四角楼,谦光楼便是较大的一处。围内还保留有3个门楼。

在林寨感受传统文脉

来到林寨游览的人会看到,当年这里的主人们是那样精心地装饰他们的家宅,是那样期望修德修身、福贻子孙。在林寨,通过处处渗透出来的乡规民约和传统文化,人们能体悟到乡土中国里的世道人心与日常生活。

颍川旧家是陈襄廷于民国十八年(1930年)修建的楼房,高三层,楼前有长25米、宽3米的天井,用于通风和采光。此楼最让人生发感想的,是屋内随处可见的匾额、楹联、各种浮雕。屋内有民国闻人谭泽闿、吴道镕等人撰写的书法。在其他四角楼里,匾额、楹联亦比比皆是。

2009年12月,河源市委、市政府指定林寨古村落为在河源召开的第23届世客会参观点。林寨古村落旅游景区概念性规划于2009年12月通过专家评审,2010年3月,林寨古村落保护开发首期工程启动建设。

经过10年打造,林寨镇已可谓广东的网红镇,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各种名副其实的荣誉,也纷纷花落林寨:2008年,被列入首批广东省古村落之一,认定为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12年,获“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称号;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族优秀建筑文化遗产古村”“中国民族优秀建筑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称号;入选美国集邮集团特别推出的“世界因你而美丽——魅力中国”美国邮票推选名单;林寨镇林寨村于2016年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


来源:河源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