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顺风景优美,美食众多,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顺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项。
接下来就跟着小编
一起来看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项吧~
龙舞(埔寨火龙)
广东丰顺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表演形式一般有燃放“禹门”(鲤鱼跳龙门)、“烟架”(烧火树)、“火龙”三个部分,至今有300年历史。
“龙身”用竹蔑结扎,全长可达35米,内装各式各样的烟花、火箭,用纸裱面,绘上色彩,栩栩如生。“火龙”具有张嘴、吐珠、躬身、摇尾、喷火等功能。在舞动时能自动点燃发射各类烟花火药,出现壮丽的景观。
丰顺埔寨纸花技艺
埔寨纸花是丰顺县埔寨镇独特的特色传统工艺品。栩栩如生的纸花,其花盆、花枝、花朵绝大部分均为纸质。
埔寨纸花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1957年,在丰顺县展览会上展出埔寨纸花时,有管理员竟误以为是真花,为之浇水。此事成为奇闻,而埔寨纸花栩栩如生、以假乱真的名声也渐渐远播海内外。
留隍云片糕制作技艺
丰顺县留隍镇的云片糕,即丰顺人口中的“锦糕”,又因为形状极像一本厚厚的书本,又名“书册糕”。2011年,“留隍云片糕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梅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被广东省文化厅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入口即化、甜上心头,这是初尝留隍云片糕时留下的记忆。留隍云片糕深得丰顺人的喜爱,有步步高升、飞黄腾达之意,在办喜事、做好事时都能见着它的身影。
绩苴歌
绩苴歌主要是丰顺县汤坑、汤西、汤南一带独特的民间音乐,丰顺县位于广东省东部,梅州市南端,地处莲花山脉中段。三百年来,丰顺县汤坑一带的半山客人,其文化底蕴深厚,流传了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绩苴歌”,富有半山客妇女的生活气息。
绩苴,就是用苎麻(一种茎杆植物)茎杆外部的一层皮,放在水里浸透后,用手撕成一根根细长的麻丝,捡接成麻线。它是过去丰顺县汤坑一带妇女们盛行的一种业余手工劳动。由于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落后的原因,使绩苴这手工艺劳动,成为过去贫民阶层为解决日常生活、衣着以及用来作为商品交换的一种手段。所以,妇女们一边手工劳动,一边唱绩苴歌。
丰良山歌
丰良山歌是当地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又在流行的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加工形成的客家山歌。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它词句简练,且大多押韵,风格朴素清新,是人民群众用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传授知识,是民歌曲调中丰富多彩的,既有优美动情的山歌,又有节奏强烈的民歌。
黄金姜糖
黄金可口姜糖是梅州丰顺传统糖果名产之一,采用纯天然姜汁配以淀粉精制而成。既是美味食品,又是喜庆佳节、外出旅游,馈赠亲友的理想选择。
古时黄金地势低洼,内河罗织,四季瘴气多,湿气大,久居此,易得风湿疾,而姜具有去湿祛寒之功效,所以世代黄金人甚爱食姜,每到姜收获时,常取其丝,加红糖,拌面粉,制成糕,备日常用或逢年过节馈赠亲友。
连志城 摄
汤南面线
汤南面线于清朝年间传到汤南镇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汤南气候温和,土质肥沃,出产的小麦有“乌金麦”之称,是制作手工面线的理想原料,这是手工面线在汤南得以流传和发展的基础。手工面线制作流程繁复,每个程序都要依靠手工完成,工作量大,而汤南镇人多地少,富余劳动力较多,这就为手工面线的发展提供了劳力保障。
连志城 摄
因为面线条形细而长,寓意“长命百岁”、“长长久久”等,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慢慢成了当地群众日常喜爱的一种食品和各种喜庆宴会的必备菜肴。
连志城 摄
汤坑牛肉丸
丰顺人对牛肉的热衷一点不比潮汕人逊色,汤坑牛肉丸是丰顺有名的地方小食之一,外形与荔枝果大小的圆球状,“圆”与“缘”同音,送“肉圆”有结缘之意,成为汤坑今天的地方习俗。
汤坑牛肉丸又叫槌丸,制作时取出牛背部或后臀瘦肉,剔除肥肉、筋膜,然后用特别的小方棒将肉捶成肉泥,再加上均匀拌料成胶体,然后再挤成如荔枝果大小的圆球,放入开水中用文火煮熟,食时再将肉圆放入汤中煮开,加入蒜油、葱或芹菜,食起来柔韧爽口,味道鲜美且营养丰富,确是旅游餐点、送礼之佳品。
马图茶制作技艺
马图茶产自素有“梅州高原”之称的丰顺县龙岗镇马图村,种植在层峦叠嶂的高山上,长年云雾绕山,是天然无污染的“山茶”。是梅州最适宜种茶的地方之一,在300多年前就开始种植高山绿茶。茶园主要分布在终年云雾缭绕、植被良好的高山畲地上,采用特有的手工制茶工艺,经过二炒二揉精制而成。
马图茶制作技艺采摘的是良种茶树新梢的嫩黄鲜叶,制成的绿茶条索成眉条状,色泽灰绿有光,叶底柔软幼嫩,汤色青绿略带微黄,饮之甘醇爽口,香气清高味浓,提神醒脑,回味无穷。因此质地优良的马图茶逐渐成为地方名茶。
胡金辉 摄
汤坑镇梳“大鳖尾”技艺
流传于梅州丰顺县汤坑镇的“大鳖尾”发型,是当地人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通常,在女人出阁时才会梳“大鳖尾”发型,显现出嫁之时的美丽、高贵典雅,以及一种身份象征。如今,这种习俗在丰顺县已经开始慢慢淡化,但每逢重大节日,当地人仍会梳起这种独特的发型。
发型大、头顶梳“复落”,翘起两鬓梳“胖头”,头后面梳成“扇形”,长约30厘米,宽约23厘米,是“大鳖尾”发型的显著特点。
胡金辉 摄
黄金迎灯
丰顺县黄金镇,地处韩江流域,客潮文化水乳交融,绽放了一朵瑰丽的民俗艺术之花——黄金迎灯。2016年9月,黄金迎灯被列入梅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代表性项目名录,现正向更高层次迈进。每逢元宵,黄金产溪河两岸便成了人的海洋,灯的世界。黄金迎灯,据传有500多年的历史。
在迎灯前二个月,艺人们便开始制作灯具等工艺品,老将出马,后生跟学。因观灯者会作谁胜谁负的评论,各条街之间自然形成了灯具制作竞比,居民对自己所住街的拿手绝活保密甚严,不露一点风声,就连亲戚朋友交谈都刻意回避灯具制作话题,非要等到迎灯时展示不可。
砂田菜花灯
“菜花灯节”是砂田镇元宵节的传统民俗活动,是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9年1月获广东省第七届花灯文化节金奖。每年元宵前,村民们开始制作菜花灯。按照惯例,当年结新婚、添新丁的人家,均须办迎灯花酒,制作各款菜花灯,前往宗祠祭祖。家家张灯结彩,户户摆宴燃烛,庆祝上一年的丰收,祈祷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元宵佳节采摘盛开的油菜花,制作成菜花灯,结成长龙环村游行,庆祝油菜丰收,年年岁岁乐此不疲,继而各村各姓争相效仿,遂成民俗。砂田菜花灯含意美好,“菜”寓为财,“花”寓为男女丁口;篾圈花环寓为“繁”,石菖莆寓为昌,连接起来寓财丁兴旺、繁荣昌盛之意。
除此之外
丰顺还有很多有意思的非遗项目呢
你还知道有哪些?
留言告诉小编吧~
图片来源于:新梅互联、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