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如何转型?听听他们怎么说

深圳大课堂
+ 订阅

7月5-6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暨数字化说课研讨会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举行。来自国内128所高校的350余位院校领导、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以及深职院部分教师代表共700余人齐聚深职院,以“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为主题,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专业转型与课程转型,分享当前职业教育变革的趋势与特征,共同谋划未来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与路径。

研讨会在深职院留仙洞校区举行。

数字化转型,提高教育质量的新路径

5日上午,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在开幕式致辞,并作题为“数字化转型:提高教育质量的新路径”的学术报告。

鲁昕表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颠覆式的变化,也驱动教育在教育生态、思维模式、知识体系、教育能力、教育技术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地变革。目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要把握数字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让教育与经济和科学进步发展趋势相对接,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跨界融合、跨学科融合,面向未来,为智慧社会培养人工智能高端人才。

鲁昕说,数字经济发展催生新职业,职业教育就要适应这个发展要求,培养适应这些新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数字经济发展对持续提升劳动者数字技能提出了新要求,要强化数字人才教育,加强数字技能培训,建设终身学习数字化平台体系,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数字人才培养培训。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要紧跟人工智能发展的步伐,形成数字化意识,树立数字化观念,进行数字化实践,推动专业和课程的数字化转型。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曾天山在致辞中说,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建立人机协同的教学方式、学习环境、评估监测和教育治理体系,促进人的知识技能与道德、情操、价值观协同发展。一是要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建设,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二是要建设一批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三是要将人工智能纳入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在大数据、信息管理相关专业中增加人工智能相关内容,培养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四是要对外开放资源,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

广东将大力培养高素质产业生力军

广东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朱俊文表示,广东是职业教育大省。近年来,在规模发展的同时着力加强内涵建设,推动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面对经济社会的新要求,广东职业教育主动作为,深入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精神,制定了《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要以提质为核心,大力培养高素质产业生力军。广东将坚持先行先试的改革精神,推动广东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更多“广东案例”。

深职院校长杨欣斌表示,近年来,深职院认真贯彻落实“职教20条”,直面人工智能时代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努力推动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推动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为逻辑起点,提出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的奋斗目标;紧跟人工智能大势,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开展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建设和全校性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带动其他传统专业转型升级;紧跟技术前沿,与一流企业合作成立特色产业学院,成立高端研发平台,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等。目前,这些改革的成效正在逐步显现。

产教融合,让科技为教育赋能

在报告板块,来自高校与企业的专家学者,将视角对准前沿,共同就科技如何为教育“赋能”,助力高等教育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建言献策。

陈秋明作题为“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的学术报告。

深职院党委书记陈秋明以“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为题,围绕“为什么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什么是高水平职业院校”、“怎样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三个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高职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针对时代特点,结合深职院的具体实践, 陈秋明提出了高职院校要转型成为适应智能时代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成为企业家的摇篮、成为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成为市民终身教育学校,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社会做出一流贡献,在国际上赢得一流声誉,从而办出高水平的高职院校。

华为公司、科大讯飞、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代表也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分享。

本次会议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深职院和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院承办,会议历时2天,共安排了3场专家报告,13场专业负责人说专业,15场课程负责人说课程,8堂优秀教师课堂教学示范课,与会嘉宾、学者、一线教师就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将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供强劲的思想动力和智慧源泉。

【记者】孙颖

【摄影】朱洪波

【通讯员】李世卓

编辑 刘倩希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